悲壮与遗憾——《志愿军:存亡之战》

妙看影视 2024-10-11 18:14:19

悲壮与遗憾——《志愿军:存亡之战》

今天聊聊中国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片名The Volunteers: To the War 2 / The Volunteers: The Battle of Life and Death (2024),别名志愿军:第二部 / 志愿军:雄兵出击2 / 志愿军:再起风云 / 志愿军三部曲2 / 抗美援朝(第二部) / 伟大的胜利2 / 战与祀。

《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名为《存亡之战》,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原阻击战。影片开篇简要回顾了第一部的内容,然后介绍了铁原阻击战的战略重大意义。

铁原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地势险要,是通往平壤的生命线。这片土地对志愿军至关重要,既是后方基地,也是交通枢纽。如果失守,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将面临严峻挑战,整个战局都将岌岌可危。“联合国军”的计划则是要通过铁原突破志愿军的防线,威胁到志愿军的生存。

铁原阻击战不仅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的一场关键战斗,它还关乎能否遏制联合国军的反击势头,确保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与重组。若铁原失守,敌军将涌入北方,严重威胁到朝鲜的安全和中国的边界。

尽管面临装备和兵力的劣势,志愿军第63军却以少胜多,展现出非凡的战斗意志和战术智慧。他们成功地拖延了“联合国军”的进攻,为主力部队的转移和伤员的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铁原战役的胜利不仅稳住了防线,还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后续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关系到志愿军的生存与战略主动权。因此,这场战役被称为存亡之战。

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作战经过要图

我早就听过63军189师的故事,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极其悲壮极其惨烈。

在这场战斗中,189师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面对美军的强大攻势,189师师长蔡长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摒弃传统的线性防御,转而采用分散防御的策略。

蔡长元把整个师拆分成200多个小单位,分散在20公里宽的防线上。每个阵地只有二三十人。这种“钉子战术”让美军的炮火找不到集中目标,减少了他们的火力优势。要攻克这些小阵地,美军必须分兵作战,进攻速度也就慢了下来。

每个小阵地都是独立的抵抗单元,即便某个阵地失守,整个防线也不会立刻崩溃。在铁原的战场上,189师的战士们以惊人的牺牲精神坚守阵地。他们用有限的资源和坚韧的意志,与美军展开激烈搏斗,一次又一次抵挡住敌人的冲击。

然而,后面阵地的战士们却眼睁睁看着前面阵地的同伴牺牲,这种折磨是极为痛苦的。

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充分表现这些真实的故事,而是把钉子战术简化成了一条防线的反复争夺。如此一来,深刻的悲壮感被忽略了。

李奇微(左)和范弗里特

老话说得好,二战十大名将里没有中国人也无妨,只要麦克阿瑟是第一位就行了。

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战。拍摄这个题材的电影,只要水准正常、不歪曲、不抹黑,不论效果如何,都是值得赞赏的。这样的电影要大力制作,而且还要让外国人也看到。当年我们一穷二白,依然能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更何况现在。

我们中华民族背负的使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领全世界人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可现在,我们在舆论上处于劣势,缺乏掌控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优秀的文化作品。其实,我们不缺题材。当优秀作品足够过多时,再学习国外先进的远程养殖技术,我们也能在舆论场上取得优势。

先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守护了我们的家园。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而电影正是最好的纪念方式。通过银幕,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能深刻领悟和平的珍贵。

电影的视觉震撼效果还是很强的。精心设计的战斗场景和壮观的动作场面,仿佛把观众带入了中国现代史上那些关键时刻。

每一个战斗场景都展示了战略的智慧与不屈的精神。紧张的战斗编排,让人感受到每一次射击和牺牲的沉重。

但这并不代表不批评电影的问题。我对导演及其家属也很不满意。

都是同题材,《志愿军》比《上甘岭》那肯定是比不了。

虽然铁原阻击战的题材非常出色,但拍摄效果却未能展现出它的光辉。《志愿军:存亡之战》本应是一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史诗之作,但导演的野心和私心却亵渎了这一题材,让人觉得无法与志愿军先烈们的英勇付出相称。

他把这部电影打造成了商业大片。华丽的动作场面、夸张的视觉效果、故作煽情的戏剧,这些虽有卖点,但并不是根本。剧本的问题很多,比如曲解“钉子战术”的表现,塑造与英雄形象不符的角色,都是在和先烈们的伟大牺牲及战争的残酷本质背道而驰。这种失衡,让人感到遗憾。

《志愿军》的战争场面虽然气势磅礴,但却缺乏真实感。

导演在追求视觉效果上用力过猛,完全忽略了战争的真实面貌。电影里,美军装备精良,战术先进;而我们的志愿军却被描绘成装备落后、战术单一。这样的设定根本不符合历史,反而削弱了志愿军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雨夜高歌,生怕不暴露自己的位置。四面楚歌可不是这样玩的。这种对伟大牺牲精神的消解,不仅让观众感到失望,更是对历史的一种不尊重。

影片中的一些战斗场景过于夸张,缺乏逻辑性。比如水桥战斗和沼泽战,都显得过于戏剧化,失去了战争的残酷和真实感。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陈凯歌还借机捧自己的儿子陈飞宇。陈飞宇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几乎可以忽略,演技也平平无奇,但导演却给了他大量的戏份和镜头,甚至牺牲了其他角色的塑造。这种做法不仅愚弄了观众,更是对志愿军先烈们的亵渎。

电影,既是历史的镜子,又是情感的桥梁,更是艺术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

让我感动的是保家卫国的志愿军,不管怎么拍,故事这一项就不可能打低分。

但说到导演及其家属,实在看不来。导演捧儿子的行为在影片中显得突兀,严重破坏了整体的平衡。

电影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感受英雄的牺牲,还引发我们对艺术创作真正意义的思考。文艺界拍不好这些历史题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肯定不是题材有问题。

震撼悲壮史诗未竟,

私心致使英雄失色。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