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庄子说,不亡以待尽,世上有4种死亡,第4种尤为悲哀

三自国学 2025-02-14 11:50:22

分享国学智慧。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

《庄子.齐物论》中说: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这是庄子的生命观。

他认为,人,自从身体成形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走向死亡。

这里主要是指人形体上的消亡,其实世上,远不止这一种死亡方式。

死亡分为4种,第4种才真正悲哀。

1、肉身死亡

这便是庄子所指的死亡。

以释家的观点来看,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经过成、住、坏、空四种形态。

这种观点,非常究竟。

既反应了物质的客观形成和消亡的过程,又指出其缘由,是因为因缘聚合,也就是各种条件成熟,所以形成,然后经历由盛而衰,最后随着各种条件的消散而崩坏、瓦解。

死亡,听上去似乎很恐怖,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生理过程罢了,顺其自然就好。活的时候好好活,走的时候坦然的走,没啥大不了。

2、家族性死亡

相比肉身的死亡,这种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却比肉身死亡更悲凉。

有些家庭,延续了封建家长制,家长高高在上,充当着造物主一样的角色。

他们对家族中的晚辈,子女,发号施令,指手画脚。

只要有人敢于反抗,敢于对他们的行为提出质疑,哪怕他们错得再离谱,也绝不会认错,反而会找各种理由打压和孤立不听话的人。

当整个家族都一边倒地站家长,家族性死亡就发生了。

从此,这个人从前所做的一切贡献,全部被抹杀,一切的好,统统被否定。被整个家族视为无物,这不是死亡是啥?

3、社会性死亡

这种死亡通常和上面是连锁反应。

东方社会,本质上还是人情社会,以家族、血亲为基础的亲缘社会。

当一个人不被家族所容,其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因为高度传统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普遍低认知且盲从。

人们缺乏辨别人事物的能力,因此会倾向用一些刻板印象去衡量、定义他人。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个家里,生了好几个女儿,后来家中发生变故,便把其中一个女儿抱养给了亲戚。

亲戚采取放养的方式,这个女儿性格变得大大咧咧,不受拘束。

长大后回到家中,她妈和姐妹都排斥她,她妈做好吃的会选她不在的时候,如果见她回来,还会把好吃的藏起来。

邻居看见了,不但不同情,还跟着她妈四处编排她!

这就是人性不堪的地方。

虽然上面这几种死亡,听着可怕,但实际看破,放下,就是一个心态转变的问题。

这个社会,不同于古代,高认知的人越来越多,道德绑架不好使了。

要靠单纯的玩花招、信息屏蔽等方式,扭曲他人认知,对家族成员生杀予夺、为所欲为的想法,要破产了。

一个人,不论出生在何种环境,都不能不加辨别地认同亲近之人。

爸妈作贼干坏事,不见得子女也非得要跟着作贼干坏事!

未成年前固然没有选择,但成年之后,并无借口!

敢于指出亲人的缺点和错误,督促他们改进,有原则,有底线,不包庇,不苟同,这才是真正对亲人好的方式和理性的自处之道。

哪怕被死亡,也在所不辞。

4、精神死亡

最悲哀最可怕的死亡,当数精神死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说的就是这种类型。

整天庸庸碌碌,蝇营狗苟,人云亦云,不干人事,四处挑事,只晓得尸位素餐,生活只剩下享乐玩耍,吃饭睡觉之类本能,一味利己,不知利他,没有任何的精神追求、人生反思。

这才是纯粹的死亡,这才是世间最悲哀之事。

人,哪怕处境再艰难,哪怕明知不可避免的走向肉身的死亡,但只要用心活过,努力过,就没有遗憾。

尽力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去做利他之事,去奉献自我,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人,虽死犹生。

更多精彩:

国学智慧:中庸之道=无原则退让+无底线和稀泥?NO!

国学智慧:AI写作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我们还有必要写作吗?

国学智慧:OpenAI,Deepseek,我们要的高效实现了,然后呢?​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