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又双叒叕被房产中介刷屏了,铺天盖地的“重大利好”、“历史性机遇”让人眼花缭乱。原因无他,央妈再次出手,LPR利率下调,金融街论坛上潘叔直接放话,这个月21号,房贷利率还得再降!
一时间,群情激奋。仿佛看到了存款数字蹭蹭上涨,月供压力烟消云散,不少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抄底进场。
降息,的确是给楼市打了一针强心剂。毕竟,对于动辄百万、千万的房贷来说,哪怕利率只降一点点,累计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房贷利率能和他的公积金贷款利率持平,想想就觉得美滋滋。
然而,激动之余,冷静下来思考,问题也随之而来:降息,真的能让你的钱包鼓起来吗?楼市,真的要回暖了吗?
不可否认,降息的确降低了购房成本。100万贷款,30年,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每月能少还200多,一年下来省个两千块,看上去不多,但也够一家人偶尔下个馆子改善生活了。更别提那些贷款数额更大的,省下来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从这个角度看,降息的确给购房者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尤其是对那些刚需族来说,本来就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现在利率下调,无疑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也让他们看到了买房的希望。
不仅如此,降息对房企来说也是一剂“及时雨”。融资成本降低,资金压力减轻,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运转和发展。更有甚者,一些原本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房企,说不定还能因此缓一口气,避免“爆雷”的风险。
从市场情绪来看,降息确实为低迷的楼市注入了一丝活力。朋友圈里,中介们又开始活跃起来,各种楼盘信息和“内部消息”满天飞。售楼处也逐渐热闹起来,看房的人多了,咨询的人也多了,仿佛楼市真的要“起飞”了。
然而,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忽视的隐忧。
热闹是他们的,我只有一脸问号。说好的楼市回暖呢?怎么感觉身边该躺平的躺平,该观望的观望,真正出手买房的还是寥寥无几?
现实就是如此魔幻,降息的“春风”似乎并没有吹到每一个角落。环顾四周,楼市的现状依然是迷雾重重。
首先,供需失衡的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许多城市的新房库存高企,房子越建越多,却越来越难卖出去;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的限购政策依然存在,虽然美其名曰“防止炒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合理的购房需求。
其次,居民购房意愿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年轻人“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感越来越强,收入预期下降,消费更加谨慎。面对高昂的房价和不确定的未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躺平”,“攒钱不如攒经验”成了新的社会流行语。
再看看房企,虽然降息能缓解燃眉之急,但治标不治本。高企的负债率、艰难的转型之路,都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引发新的危机。
说白了,楼市的问题,不是一两次降息就能解决的。
既然降息不是万能药,那要如何才能让楼市这盘棋“盘活”呢?
首先,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真正落实到政策层面。该取消的限购政策要尽快取消,该调整的土地供应结构要及时调整,别再想着用房地产来刺激经济了,那套老路已经走不通了。
其次,要多措并举,提升居民消费信心。说白了,就是让大家手里有钱,心里不慌,才敢放心大胆地消费,敢于“上车”买房。
这就需要国家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比如: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如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如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居民的消费信心自然就上来了,楼市回暖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最后,房企也要认清形势,积极转型升级。与其一门心思搞高周转、高杠杆,不如静下心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租赁住房、养老地产、智慧社区等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总而言之,楼市回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降息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要不要在这个时候买房,那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刚需族手里有钱就早点上车,反正早买晚买都是买;投资客就别再想着炒房了,现在这形势,风险太大,小心“被割韭菜”。
说到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与其整天盯着房价涨跌,不如踏踏实实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这才是硬道理。
毕竟,房子再好,也装不下一颗不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