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地区,无论大本营还是小聚居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传统上多住山区,以农耕经济为主。
然而,最致命的危机并不是这个,客家人作为后到者,所居之地,多为交通不方便、土地贫瘠的山区,故而经济发展迟缓,与原住地和外界的联系较少。
而在近现代的社会剧烈变革的初步阶段,这些地区大部分不为所闻,在外部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依然保守如故。
以至在后来不得不外出面对世界和当外部力量介入这些传统山区的时候,鲜明的对比使得原有传统立即陷入被动,素来一直浸濡在稳定的客家文化社会环境之中的人们在传统文化遭遇外来文明的强烈对比之下,开始分道扬镳,一部分固守传统强烈排外。
更过多、更年轻的一部分人则放弃传统,要求主动进入新视野。
还有的,介于两者间,彷徨茫然,不知所从,只能随波逐流。
于是语言文化的萎缩,经济的落后,人才的流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突显出来,这个危机直接关系到客家族群的灵魂——文化精神的存亡,人在族亡的危机已经到来。
客家人在生存空间遭到压缩和尊严受到挑战之时,诸多的客家籍学者纷纷站出来为客家正名自保,捍卫客家的尊严,旋即诞生了客家学,同时亦造就了广东东部客家人的强烈客家意识,“客家”二字带着客家人无尚的自尊色彩,正式成为这部分人身份和语言的符号。
这个符号,又在客家学的带动下,带到其他地区,使得有着更久远的相同历史记忆和语言文化传统的人们也开始把自我认同客家融入到大客家认同之下,开始重新认识同言同种的各方兄弟,连续在各地制造着全世界客家人的“团结盛会”。
至此,客家人的抗争终于有了胜利的果实,各地的客家人开始“并肩同行”,从此进入了大客家时代。
近几十年来,客家人无论在自家大本营还是在其他地区,都正在接受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各地的客家人都面临着国家语言和当地强势方言的吞噬,语言若不复存在,文化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有资料显示,客家语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近20年,全球会说客家话的人由6000多万减少到不足3000万,流失速度惊人。
根据调查大部分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年轻一代客家人都不会讲客家话。
客家话已退缩为家庭使用的语言。
新一代的客家人,客语使用率与流利程度不断降低;不同语群的通婚家庭,也只有夫妻皆为客家人的家里才有较高的客语使用率。
至于工作场所中,则客语几乎已完全丧失了其社会功能,客家族群确实面临语言危机。
很多客家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客话低俗,不雅。
然而,客家人若要别人看得起,就要提起勇气面对其他方言的族群,表现出客家人的优点,来提高形象。
我们是客家人是个事实,客家人就该有权利讲客家话,更有义务讲客家话,承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我们应该坚信每一种语言都是平等,自足的,没有尊卑之分,应该让别人知道客家人是勤劳、聪明,而且骨头是硬的,客家话是个有智慧,有创作能力的语言。
如今的客家人,就应该有客家人的觉悟,客家人有权利讲客家话,更有义务讲客家话,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承的担子扛在肩上。
现在,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而言,很多人不战自屈,而一些人在炫耀完“辉煌”的客家史后,总会莫名的感到失落,其实那些夸夸其谈的历史丝毫无法掩盖客家落后和贫穷的现状。
越来越多客家人开始思考着,为什么“客家”二字让我们既热爱又尴尬,继而认识到,必须挽救客家地区的经济落后的现状,必须争取大众媒体的话语权,才能挽回客家文化和语言萎缩的颓势,必须保护好传统文化。
客家人聚居的山区要发展等到什么时候,不知道!媒体用什么语言来播放,也是由国家说了算,客家话何时才能登上大雅之堂,不知道!
事实上,振兴文化、经济、语言等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且综合起来就是要振兴客家族群力。
而要振兴客家族群力,就是要增强客家族群的竞争力,这依赖于整个族群素质的提高,那么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方为百年大计,明清两代,因为重视科举,我们的客家腹地嘉应州造就了一大批的士大夫,民国年间,因为大兴新学,才造就了一大批的军政学艺教等各界人才。
而全球化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需要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需要营造怎样的教育环境,需要运用怎样的教育手段来培养一大批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这才是振兴客家所需要思考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