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春日的阳光穿透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针灸科诊室的玻璃窗,洒在一位笑容满面的患者——李先生的脸上。此时,国医中心王光涛主任正手持0.4毫米的小针刀,为李先生进行第五次治疗。作为一名军人,李先生曾因腰椎问题四处求医,饱受疼痛折磨,而今天,他终于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与舒适。

故事还得从2015年说起。当时,李先生在部队训练时不慎扭伤了腰部。起初的两周,他并未感到任何不适,误以为这只是运动中的小意外。然而,两周后,酸胀感如潮水般袭来,久站后腰部肌肉的刺痛让他不得不走进医院。医生诊断为“腰肌劳损”,建议静养和贴敷膏药。但面对部队的高强度训练,休息成了奢望,疼痛如影随形,成为他挥之不去的阴影。

病情恶化,无助与痛苦交织
时间来到了2018年,在外地的一次集训任务中,受寒与过度劳累的双重打击让李先生的腰椎彻底“罢工”。某日清晨,他发现自己竟无法起身,只能僵卧在床,巨大的不安笼罩着他,担心自己可能从此落下残疾。当地医疗资源匮乏,他硬生生熬过了七天,才勉强恢复行动。那种无助与痛苦,至今想来仍让他心有余悸。返京后,核磁检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医生建议手术。然而,对开刀心存顾虑的李先生选择了回河南老家尝试“祖传膏药”。三周后,虽然腿部疼痛有所消退,但腰椎与尾椎的刺痛却如钉子般顽固,始终无法拔除。

7年求医,尝遍针灸正骨之苦
此后的七年里,李先生的生活被切割成了无数个“半天”。早晨,他通过拉单杠、倒走等方式短暂舒缓疼痛;午后,剧痛再次袭来;深夜,则是辗转反侧的煎熬。他试遍了北京各大医院的针灸、正骨甚至火针疗法,尾椎疼痛虽有所缓解,但脊柱深处仿佛埋着一根刺,始终无法拔除。
2024年,一则关于“小针刀疗法不痛,疗效还好”的新闻让李先生重燃希望。然而,由于任务需要调至拉萨,治疗计划再次搁置。直到2025年返京后,经多方打听,2月6日那天他终于在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找到了专攻小针刀技术的王光涛主任。

小针刀,医者仁心除病魔
“第一次治疗时,针刀刺入的瞬间,我整个后背像过电一样松了下来。”李先生回忆道。诊室里,王主任手持细如麦芒的小针刀,精准刺入他腰部的疼痛点位,配合拔罐与理疗,逐步“松解”多年劳损形成的“筋结”。没有想象中的剧痛,只有酸胀感随针刀游走。每一次治疗都像是为僵硬的肌肉“解锁”,让李先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舒适。

王主任解释,李先生的病症是长期劳损导致的,传统疗法仅能缓解表层症状,而小针刀能深入病灶松解压迫,“像解开打结的绳子”般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治疗期间,王主任还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从卧床姿势到日常锻炼,分阶段、定节奏地实施,事无巨细地关照。
重拾生活,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经过两周的治疗,李先生发现持续多年的“半天魔咒”被悄然打破。起初是疼痛时间缩短至两小时,接着是午后仅剩隐隐酸胀。直到某天傍晚,他猛然惊觉:“一整天都没疼!”那种久违的轻松与舒适,让他感到无比神奇和开心,仿佛重获新生。如今的他,能连续站立三小时不觉疲惫,甚至重新拾起了喜爱的登山运动。

对小李而言,这份新生不仅是身体的解脱,更是对未来的期待。他感慨地说:“王主任不仅医术高超,更有一颗仁爱之心。是他为我在退伍之前治好了腰疼,让我能够更好地开始新的生活。以前总担心这身子扛不住新的挑战,现在终于能挺直腰杆规划人生了。”
医者大家,温暖人心照亮未来
李先生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疾病带来的痛苦与无奈,也感受到了他对健康的执着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王主任表示,慢性腰疼患者常因不同因素延误治疗,而小针刀技术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正如李先生的经历所印证:医学的温暖不仅在于技术的精进与突破,更在于对患者“不放弃”的共情与守护。这份医者大爱将继续温暖人心、照亮未来,帮助更多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专家名片

王光涛,针灸科主任兼国医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师承国医大师余瀛鳌先生,致力于颈肩腰腿痛等骨伤科疾病的中医保守治疗研究,致力于训练伤、重度膝关节炎脊髓型颈椎病、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等疾病中医保守治疗的临床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课题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篇:主编著作19本,参编参译著作5本: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学术著作奖1项,获院级科学技术奖1项。
擅长应用针刀、血罐、针灸等方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膝关节退行性疼痛、半月板损伤、踝关节痛、足跟痛、肌肉损伤等骨伤科疑难杂症,擅长训练伤和运动伤的中医保守治疗,擅长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痤疮、月经病、脾胃病(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等)、失眠、高血压等疑难杂病。
出诊时间:
周一、周四上午:膝关节疼痛门诊
周三、周五:脊柱关节疼痛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