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启动24年,东阳江北的人气为何始终难以赶上老城区

荷亭聊趣事 2024-11-26 15:30:31



2000年,随着东阳江北新区的成立,东阳也开始进入了“跨江”发展的新时期。此后,江北亭塘、上卢、华店等地合并成立了东阳市江北街道,成为了东阳的新城区。东阳中学江北校区、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等诸多的中学、大专院校与东阳新市府大楼也相继在江北落地,东阳江大桥、中山大桥、临江大桥等诸多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将江北与江南更为紧密联系起来。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许多东阳人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江北尽管集聚了东阳诸多的优质资源与地标建筑,但是人气却远远比不上江南的老市区。举个例子,同样是东阳的区域商贸集聚区,到了晚上八点钟之后江南老市区的振兴路、卢宅、双岘路等地方可以说是烟火繁华,然而江北除了山口夜市之外,大多数地方马路上却是人烟稀少,十分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比于江北新区,江南老市区聚集了更多的优质基础设施

目前,江北新区尽管已经开发了二十多年,但是在东阳全市范围内排名前列的中小学、医院等基础设施较少。中小学方面,在东阳排名前列的外国语小学、东阳市实验小学、吴宁一中、吴宁三中主校区都在江南老市区。医院方面,市人民医院(浙江省三甲医院)、市中医院三个院区等排名前列的医疗机构都集中在江南老市区。此外,金义东轨道开通后东阳境内的诸多站点也悉数坐落在江南老市区。相比之下,江北地区尽管落地了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东阳中学、市外国语初中等几所寄宿制的学校外,拿得出手的也仅有东阳北站一个货运为主的火车站。

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无论是子女接受教育,还是出行就医,把家安在江南显然要优于在江北。

二、相较于江南老市区,江北新区的居民大多是本地农村居民,消费力与老市区居民差距明显

尽管,近年来江北地区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优质基础设施,但是江北地区的居民主要还是以早期亭塘、蟾院、茗田、上卢、华店等村的村民为主,大量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是居住在江南老市区。与城市居民相比,传统的农村居民具有收入相对偏低、偏好储蓄等特征。因此,江北居民在消费实力方面显然要落后于江南老市区居民。

这也是江南地区南街、振兴路、卢宅、双岘路、好乐多、银泰等诸多商业地标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江南地区的诸多商业中心,江北新区除了山口夜市外,目前还拿不出太多具有人气的商贸中心。山口夜市的消费者也主要以外地创业人员为主,整体消费力与市区依然有一定的差距。

三、江南老市区千年以来就是东阳的文化与商业中心,底蕴十分深厚

东阳建县已经超过了1800多年,其中大部分时期的中心都在江南的老城区,这也因此形成了十字街、卢宅、黉门前等诸多的商业与文化中心地标,底蕴十分深厚。与江南老城区相比,江北长期以来就是东阳的农耕区域,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在文化和商业方面明显积累较少。

以卢宅为例,具有八百多年的雅溪卢氏聚居地,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及商贸、文旅、手工艺发展中心为一体的卢宅老街,商业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每年能够吸引超百万人的游客到这里消费与旅游。与卢宅类似的江南地区还有张府前巷、老东门等诸多地标,这些地方也无一例外成为了江南老市区繁华的商业中心。

结语

尽管,目前江北新区的发展还是赶不上江南老市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正在不断地进步与赶超。近年来,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成功升格为本科大学,江北之芯商圈的建设也初显成效,宝龙时代广场也落地江北长松岗工业区。一系列的发展与进步,也在不断推动江北地区集聚人气以赶超江南主城区。

未来,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东阳江北新区将实现更好的发展,缩小差距并赶超江南老市区,成为东阳名副其实的“中心”!

0 阅读:0
荷亭聊趣事

荷亭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