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辣推书】《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221205】

这里有一个不辣 2022-12-05 15:37:57

豆瓣简介

辣辣书评

我看完就是一个想法:贞女和缠足真的就是未解之谜,以我们当代人的想法实在是难以理解那个时候的女性这种类似自虐的行为,really confusing...

贞洁牌坊

贞女和节妇一开始其实是没有做区分的,是到了明清后期才开始区分贞洁烈女,贞女是已经订婚,但是未婚夫死,为未婚夫守寡的女子,而节妇是婚姻已经生效一段时间,丈夫逝去,女子终身不婚,为丈夫守寡的女子。

这也因此引发了学者们的好奇,是什么促使贞女们为未婚夫守寡一生?甚者有自杀、自残的行为?

“贞女现象之所以对历史研究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是因为它引发了多种矛盾和冲突。贞女与传统背离的行为打破了婚姻和家庭的常规运作,迫使国家和学者就女德进行表述和辩论,由此也引发对儒家古礼适用性的质疑,并迫使儒家男性精英反省自己的道德品格和责任。这些张力(tensions)超越了性别之分、内外之分,尤其凸显了家庭礼仪、文人关注、国家政策、人类情感之间的复杂互动。”

贞女现象其实自古有之,但是直到明清之际才开始有大范围的的传播,注意这个关键节点,明清交替之际。

“在异族侵略和“蛮夷”文化污染的时代,成为贞女也许是精英家庭的女儿用来将汉民族与“野蛮”民族区别开来,捍卫汉族文化和家学的至高无上性的一种途径。同样地,当忠臣烈士与佞臣邪党激烈斗争时,为未婚夫守贞表明了儒家女性相应的道德品格。女性贞节的道德实践,在这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极强的意识形态氛围中得以发展。”

书中作者卢苇菁说到,在受所谓的“异族侵略”,儒家正统文化不保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极端的行为(这也是明朝变态行为尤其多的原因)

但是当时的许多儒家学子们自己做不到极度为明朝守贞,“不侍二君”,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不侍二夫”的贞女身上,将他们的儒家教义投射于女子身上,在这个角度看来,为夫守节和为国尽忠代表着履行同一道德信念的两种方式。

虽然我们一直是以古代女性婚姻不自由,是受压迫的的观点看待她们,但是在有限的父母之爱下,父母仍然希望能给给女儿最好的婚姻,以及希望女儿婚姻终身幸福的,因此,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在社会层面,贞女被当时的文人甚至朝廷旌表,成为道德模范,但是在双方家庭成员内部——是的,双方家庭,贞女亲生父母的家庭,贞女未婚夫那边的家庭,贞女的行为其实同时给两个家庭带来了困扰。

女方父母这边为女儿以后将孤独一生而痛苦,男方那边的父母为家中多出现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女性而尴尬不适

总的来说,作者芦苇菁试图从社会风气引导、儒家教义、以及当时盛行的“情”潮(具体看高彦颐的《闺塾师》)等等方面来猜测解读贞女这一现象,但是碍于史料的匮乏以及大多是由男性书写的,对贞女的赞美,因此终究只能雾里看花般去解读我们当代人对此感到困惑甚至震惊的“贞女现象”

一些摘抄

最具嘲讽意义的一点是,在公共领域,贞女被支持者推为道德楷模;在家庭内部,她们则是烦恼和冲突之源,给家人带来了种种困难。贞女以违背父母的意愿为代价实现自己的目的。她对未婚夫的贞超越了对父母的孝。在她父母看来,女儿并无责任对未婚夫尽忠,因此她的行为纯属过分。

贞女守贞终生的生命历程,受到母家和夫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其他一些变量的制约,但对这个历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她与众不同的身份角色。贞女被赋予的道德权威,在不同程度上转化成了一般年轻女子无法拥有的影响力、社会保护甚至权力。然而,给她带来荣誉的特殊身份也是使她易受侵害之根源,由此给她带来种种特殊的经济、社会和情感问题。无论是被赞美还是被同情,贞女都被看成为崇高理想而牺牲了青春和幸福的悲剧英雄。

0 阅读:56

这里有一个不辣

简介:一个爱吃辣人士的推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