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处新疆北部,这里不仅有“山野的风、狂野的梦”,还有四季转场的牧民。牧道上成群的牛羊无忧地啃食着青青牧草,但在这美丽的风景背后,牧民们却有着烦恼。“我的牛,找特列克给我养了三个月,现在牛找不到了,他却说牛不是他丢的!”“别急!我明天就去夏牧场,你和特列克都来,你们给我当面说说,我们看看怎么解决。”这是“枫桥式牧道法庭”——阿勒泰市人民法院阿拉哈克人民法庭的工作日常,庭长热依扎接到牧民的电话后,立刻出发赶往现场进行调解。
阿拉哈克法庭庭长热依扎(左)为来牧道法庭调研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迪里夏提·沙依木(中)介绍着这条守护了十年的牧道,平平淡淡的声音里似是回响着大大小小的故事。
从沙依尔山春秋牧场到阿尔泰深山夏牧场,再到萨吾尔山冬牧场,牧道共有300多公里,“枫桥式牧道法庭”三代庭长、十余位干警接力守护牧区的公平正义,践履法庭服务不断代的郑重承诺——“牧道延伸到哪里,法庭服务就到哪里。”
随叫随到,一切为了牧民
阿拉哈克法庭辖区包括阿拉哈克镇与喀拉希力克乡共19个行政村,加上四季牧场,辖区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辖区人口中少数民族超过90%,农牧民占80%以上。牧业与养殖业是本地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牧场和牲畜是牧民的命根子,牧民珍惜水草,爱惜牲畜,牧民也靠山吃山,靠牧吃牧。没有牧场,牲畜无法繁衍;没有牲畜,牧场也失去了价值。小纠纷关联大民生,小矛盾折射大民生。一起案件,往往牵涉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生计保障。阿拉哈克法庭辖区为农牧兼业区,受理的案件都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021至2023年,法庭受理案件600余件,其中代牧合同纠纷、雇工放牧合同纠纷、草场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约占80%。阿拉哈克法庭辖区人口流动性低、社群关系紧密,纠纷处理不宜生搬硬套法律规范规则,法庭工作尊重农牧区生产生活逻辑,法官用“牧言牧语”释法说理,让牧民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法律。法庭干警们遴选与牧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庭审,努力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在众多的纠纷中,有一起“消失的牛耳朵与赔偿风波”很有典型性。原告阿某给自己的十几头牛投了保险,想着有保险公司担着,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于是将牛交给牧民乌某代牧,谁知其中一头牛竟玩起了“失踪”。
一起纠纷因代牧而起,法官背上国徽奔走牧道,马背上的纷争,最终在马背上解决。
一个月后,有牧民看见“失踪”的牛死在山沟里。待阿某和乌某赶到现场,牛的尸体其余部位都在,唯独缺了耳朵。阿某找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要求其提供投保牛的标识物,也就是牛耳朵。阿某瞬间傻眼,只好去找乌某赔偿。乌某双手一摊,哭着说道“俺没钱”。无奈之下,阿某想到了热依扎庭长。阿某讲明诉求,想让被告乌某赔偿1.3万元。热依扎结合法理情理耐心地劝解双方当事人,终于打动了双方,被告最终答应偿还一头三岁的牛。“这个案件中,保险公司提出要牛耳上的保险标识作为赔偿依据,但实际上保险赔偿依据可以有很多。比如,除了牛耳上的标识之外,保险合同上还应详细记录投保牛的品种、年龄、性别、毛色、花纹图案等自然特征,以及牛主人信息、投保时间、放牧区域等相关的证明材料,这些都可以用来辅助判断。”热依扎说。临了,她还不忘提醒双方,“你们今后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可一定要注意合同细节”。
300多公里,放牧式巡回审理
阿拉哈克法庭固定办公地点设在阿拉哈克镇东侧,地处转场牧道的交通枢纽,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吉木乃县多个乡镇牧民途经这里,向北前往春秋牧场和深山夏牧场,向南、向西前往冬牧场。“春季人赶雪搬,秋季雪撵人迁。”340公里牧道将四季牧场连接起来。法庭沿着牧道开展巡回办案工作,成为农牧民口口相传的“牧道法庭”。
孩子们摸摸法官的脸,揉揉法袍上的花,听法官讲法律故事。
由于辖区地域辽阔,尤其是每年5月至9月期间,牧民居住点十分分散,从哈熊沟一直延伸到中蒙边境。法庭坐堂办案难以发挥聚集诉讼的功能,巡回办案更有利于及时彻底地化解纠纷。为了更好地服务转场牧民,阿拉哈克法庭探索出“随时、随地、随行”的独具阿勒泰特色的办案模式。针对辖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实际困难,法庭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将庭审现场设在牧道途中,方便牧民就地诉讼,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诉累。法庭成立40年来,巡回审理的案件占受理案件数的80%以上。“事已至此,先喝杯热茶吧!”2023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法庭法官接到了冬牧场牧民努某的电话。努某哭诉自己操持家务十分劳累,丈夫却不体谅自己的付出,她已身心俱疲,决心与丈夫离婚。交流中,法庭法官感觉到夫妻二人仍有较好的感情基础,于是提出请她喝茶并约定次日再谈。第二天,热依扎到了事先约好的冬牧场的一处毡房,努某的丈夫与婆婆也一同前来。老人见到儿媳便热泪盈眶。“我们哈萨克族有一句老话,‘不可踏过老人的头巾’(意指不能不尊重老人的意愿),今天我就将我白色的盖头放在你脚下,如果你决意离婚,就从我这个老婆子的白盖头上踩过去吧!”法庭法官继续劝慰:“只要你们夫妻同心,何愁今后没有美味的奶茶喝呢!”努某看着婆婆恳切的模样,又听了法庭法官的话,泪流满面,心结也渐渐打开,一场离婚纠纷顺利化解。
牧道法庭的法官展开手中的宣传册慢慢地说,骑在马背上的牧民俯下身细细地听。阳光照在脸上,法治的光照进心里。
热依扎说:“牧道上的牧民难,女人更难,冬牧场远离城市,条件艰苦,女人面对日常生活困难常常感觉无助。所以,对家事纠纷应分情况对待,有的矛盾需要按照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规定依法处理;有的纠纷只要细心倾听,就知道还有调解的空间。我们牧道法庭随时随地随行的调解法,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家庭纠纷,让牧民在转场中能够安心生活。”
多元解纷,“24小时不关机”
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阿拉哈克法庭与辖区社会治理成员单位共同构建“内外并举、诉非衔接、诉调对接”的工作机制。设立法官调解室,设置矮榻,铺上花毡,摆放茶桌,添加茶饮,打造具有传统特色、亲民氛围的调解空间,提供诉前劝导、诉讼引导服务;考虑到代牧合同、雇工放牧合同以口头约定为主,易出现当事人权利义务不明确、证据固定难、后续执行难等问题,法庭联合司法所,通过入户走访讲解经典案例、提供合同范本、定时定点现场排查矛盾纠纷以及指导村委会工作人员督促执行等方式,从源头预防化解牧区常见纠纷;发挥法庭的支点作用,连接两个乡镇、19个村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工作室,构建联动解纷体系,逐层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牧场,大事不出乡镇,难事移交法庭处理;协同乡镇党委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审核修订19个新的村规民约,辖区13个村实现“无讼”。
冬牧场的风很寒冷,法官们的笑很暖人。牧场深处荒无人烟,但法治温度近在眼前。
2023年冬季的一个深夜,热依扎接到一个求助电话,“我们是北屯垦区法院,目前受理了一起生命权纠纷案件,当事人一方是阿拉哈克镇牧民,现在当事人情绪大,工作做不通,需要你们的帮助”。热依扎经了解发现案情相对简单。被告雇佣阿拉哈克镇一对牧民夫妇为其代牧,二人在代牧期间在代牧点房屋内烧煤取暖,不幸一氧化碳中毒双双身亡。二人的父母作为原告将雇主诉至法院。人命关天。家属想不通、情绪大、争吵不休,眼看矛盾即将升级。热依扎当即约了熟悉牧民情况的司法局干警驱车前往代牧点。她围绕双方争议焦点即赔偿金数额问题,一边拉家常,一边阐明法理,并清清楚楚地给双方算了一笔账,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努力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在巡回办案期间,阿拉哈克法庭干警们随时把司法服务和普法宣传融入办案过程,他们向群众发放“法庭联系卡”,公示法官、书记员工作电话,作出“24小时不关机”承诺,方便牧民随时联系到法官;法官和书记员每经停一处,都会通过讲案例、唠家常、答疑惑的形式为当地牧民宣讲法律法规,并把民法典、草原法、环境保护法作为宣讲重点。2021年以来,阿拉哈克法庭开展普法活动70余场次,参与活动群众达5000余人次。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的法治课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纠纷发生,夯实群防群治基础。“牧道法庭”循着牧民的足迹开展工作,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定分止争,将司法的温暖传递到祖国最西北的角落。
追逐转场牧民的脚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来源:人民法院报·8版
作者:戴英/文 | 熊志刚/图
责任编辑:辛九慧 |联系电话:(010)67550730 | 电子信箱:fzk@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