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级氧化铝粉颗粒大小的精确测量:技术比较与应用

东超新材料 2025-01-18 17:25:56

在科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测量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科学家门捷列夫所言:“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而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也强调了测量在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纳米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对纳米颗粒大小的精确测量显得尤为重要。东超新材料本文将探讨几种测量纳米颗粒大小的先进技术,并比较它们的应用优势。

电子显微镜法

电子显微镜,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测量纳米颗粒尺寸的黄金标准。这些显微镜利用高能电子束代替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可见光,通过电磁透镜实现高达数万倍的放大,从而能够捕捉到纳米颗粒的详细图像。东超新材纳米氧化铝0.3~0.8微米,其中有球形、类球、角型纳米氧化铝粉DCA-NS、DCA-NL、DCA-N系列导热纳米级氧化铝粉。

TEM和SEM在成像原理上有所区别。TEM通过电子束穿透样品产生的散射电子和透射电子来成像,而SEM则通过激发样品表面的二次电子来形成图像。尽管成像原理不同,但两者都是通过分析颗粒的二维投影图像来确定其等效面积直径。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扫描电镜的纳米颗粒粒径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颗粒图像的粒径分布和形状信息,通过长短轴比值和区域面积参数来判断颗粒是否团簇或残缺,从而筛选出完整的单个颗粒。结合MATLAB软件,对不同粒径参数的颗粒边缘形状进行分析,最终得到颗粒的真实粒径。

然而,电子显微镜法也存在局限性。样品制备过程中取样量少,且难以反映样品的整体属性,同时颗粒容易团聚,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

动态光散射法

动态光散射法(DLS)是一种相对成熟的颗粒粒径测量技术,其简单快捷的样品制备和测试步骤使其在纳米和亚微米颗粒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DLS基于光散射原理,通过分析颗粒在悬浮液中布朗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来推算颗粒的粒径分布。

当颗粒在悬浮液中静止时,散射光的频率与入射光相同。但当颗粒进行布朗运动时,散射光的频率会产生偏差,即多普勒频移。通过测量这个频移,可以得到颗粒的扩散系数,进而根据Stokes-Einstein关系式计算出颗粒的粒径。

颗粒跟踪分析法

颗粒跟踪分析法(PTA)是一种新兴的纳米颗粒粒径测量技术,自2006年以来逐渐发展。PTA利用光散射和布朗运动的特性,通过激光光源照射在光学玻璃棱镜上,观察悬浮液中颗粒的布朗运动,从而获得粒度分布信息。

PTA通过捕捉颗粒的运动轨迹视频,分析颗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计算出颗粒的平均空间位移和扩散系数,最终利用Stokes-Einstein方程式计算颗粒的水力学直径。PTA的检测范围通常为10nm至1um,其检测下限和上限分别由颗粒的光散射特性和布朗运动的衰减程度决定。

其他测量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提出了一种采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测量纳米颗粒粒径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一系列纳米颗粒样品堆积孔隙的尺寸,发现样品粒径与堆积空隙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从而实现了对纳米颗粒粒径的测量。

总结

综上所述,测量纳米颗粒大小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电子显微镜法提供了高分辨率的颗粒图像,但样品制备和统计分析存在挑战;动态光散射法操作简便,但受限于颗粒的散射特性;颗粒跟踪分析法能够提供实时动态的粒度分布信息,但对设备和操作要求较高。科研人员和工业界需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颗粒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创新的测量技术出现,为纳米科技的发展提供更精确、更高效的测量手段。在此之前,了解和掌握现有的测量技术,对于推动纳米颗粒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来源:https://www.cnpowder.com.cn/news/79550.html

0 阅读:0
东超新材料

东超新材料

高端功能新粉体研发,粉体表面处理、导热粉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