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春节,因为它太折腾、很俗套还有一些无聊;
我喜欢春节,因为这是一年难得的团圆日子,也是一个小长假;
但不管喜欢不喜欢,这个春节总是逃不过的。
怎样过好这个春节,本文只谈一点经验:将春节视为一个深度求索的机会。(有点蹭热度的嫌疑)
每一年春节都给了我新的方向和思考,比如前年的春节我定下一年写书的目标,去年的春节我开启我的短视频自媒体之路,这些思考为接下来的三百六十多天的日子指明了方向。
我感谢春节。
第一要有自由的思考环境,过去一年的思考应该是为自己准备好了土壤;第二要有“逆境”,这种逆境在我看来主要是一种“冲击”,它逼迫我去“感受”“体会”“理解”“接纳”……这不自觉地让我“创造”一些新的内容。
我们不妨做个思想实验,一种情况是没有春节,另一种情况是有春节,哪一种更能激发我们的深度思考?答案显而易见。春节的存在,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天然的“思考触发器”。它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仪式、环境和人际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认知重启”机会。
春节的“冲击”是多维度的。首先,它打破了我们日常的生活节奏。从朝九晚五的规律作息,到突然被扔进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交场,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震荡”。比如,你可能在年夜饭桌上被亲戚问到“什么时候结婚”,这种问题虽然俗套,却逼迫你去直面自己可能一直在逃避的人生课题。
其次,春节的环境切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城市的钢筋水泥到乡村的田野星空,从办公室的PPT到家族祠堂的香火,这种空间的转换让我们得以跳出日常的思维框架。可能就在老家的小院里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追逐的“成功”可能并不是内心真正渴望的,于是定下了写书的目标。
最后,春节的人际互动是一种“价值观的碰撞”。无论是长辈的传统观念,还是同龄人的现实选择,甚至是00后表弟的“躺平哲学”,这些不同的声音都在挑战我们的认知边界。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是一场认知的迁徙。在这场迁徙中,我们从熟悉的日常走向陌生的传统,从个人的小世界走向家族的大网络,从惯性思维走向深度思考。无论你是否喜欢春节,它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思考场域”。
所以与其抱怨春节的“折腾”和“俗套”,不如把它当作一次深度求索的机会。
在喧嚣中捕捉突然清醒的瞬间,记录那些“啊哈”时刻。春节的“不适感”是思考的契机,不要逃避,而是拥抱它。
就像我前年定下的写书目标,去年开启的自媒体之路,这些思考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也让我对春节有了新的理解。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所愿皆所得,所行皆坦途
愿你在春节的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清醒与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