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六年,中国社区大变局

蓝字计划 2024-05-28 17:51:24

作者|蓝字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全文字数|约4500

十六年前,一场毫无预警的地震袭击汶川,超过6.9万人遇难。

悲剧之后的探索,推动了中国地震预警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建成了覆盖地震区人口90%(6.6亿人)的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日前,地震预警功能也在微信、QQ上线,已覆盖四川全省,可为震中周边居民争取到数秒至数十秒的紧急避险时间。

传统的救灾方式也在一次次碰壁与转向中升级。

从排队领取矿泉水、面包等物资,到在手机上选择合适的婴儿奶粉,数字化技术让灾后援助已经不局限于单一机构主导的计划与分配模式,受灾人群可以用类似消费券的数字产品满足更“个性化”的需求。

从事后救援到事前治理,数字化延伸至乡村振兴、“一老一小”、弱势群体救助、社区治理等领域,开始打造起一个又一个韧性社区。

一种中国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浮出水面。

救灾背后的长期痛点

2021年7月20日下午六点多,正是晚高峰时段,郑州继续下起暴雨,在这座城市最长的地铁5号线上,挤满了回家的人。

没人能预料到,这趟列车上,会有人走不到终点。

一个小时前,郑州的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mm,突破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数个小时后,地铁五号线的0501号列车上,有14人因汹涌的大水倒灌进地铁隧道遇难。“7·20”特大暴雨灾害,河南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

后来的调查报告显示,郑州地铁5号线内涝事故的元凶是极端暴雨,帮凶则是不达标的建设与错误的灾害应对方式。

郑州以北的新乡市,因受灾较重得到各方救援。随着越来越多物资和救援车辆进入河南境内,却反而让新乡部分路段的高速出现了严重堵塞,救灾的效率变低。

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不得不发布公告,恳请市民和爱心人士非必要、非公务不要驾车前往受灾较重的县市,以便为救援车辆与物资腾出进出空间。

在河南巩义米北村,村干部马峰甚至已经为不断送来的水和食物发起了愁,“现在吃的、喝的甚至已经有点多了,但还是不断有车来送”。对村民而言,被淹死的家禽家畜带来的污染问题更迫切,此刻最需要的是消毒水、防虫剂等消杀物资,以及消杀用品的喷洒设备。最后,他们只好把多余的捐赠食品送到隔壁村。

2020年武汉疫情发生后,也出现过一线医院物资用尽,后方仓库堆积的捐赠物资却无法及时分配的事。当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就指出,“武汉运转接收款物量已经远远超过几家机构的运转能力。机构可能一年都调配不了这么多物资,几十万件物资,即便是饱和运转也难以实现。”

|武汉疫情期间,物资消耗巨大

在一次次“灾害、捐赠、救援”的循环背后,热情掩盖不了问题。被雨水淹没的隧道、堵高速上无法进入灾区的救援队、周转不畅的救援物资……都在陈述一个事实:整个社会面对灾难的反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解决应急协调机制失灵与资源分配错位问题尤为紧迫。

如何更高效地防灾、减灾、救灾,如何让城市更有韧性,也成为公益行业必须参与解答的难题。

中国灾后救援的模式亟需一场突破,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意义都是重大的。

震后的2500罐奶粉

数字化成为一道突破口。

2021年的河南暴雨中,一份“救命文档”传遍了整个互联网,一位ID叫manto的大学生,凭借着一个用户可自发编辑的腾讯文档,将受灾人群和救援力量对接了起来。

在此之前,没有人能想到办公用的文档可以在一次救灾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救命文档”产生的背景,是数字化技术多年来一点点在救灾中得到验证。

早在汶川地震发生三天后,百度在贴吧迅速上线了“汶川地震寻人吧”,以论坛发帖的方式,发布受灾群众的救助信息,是最早的数字化救灾应用之一。

2020年的江西水灾中,阿里巴巴向江西省水利厅捐了“智能汛情机器人”。它针对的是原本层层发文的汛情通知方式,以智能语音对话和提醒的形式,平均1小时、完成10万个紧急电话通知。它将电商智能客服的底层技术用于救灾。

疫情期间,微信上的“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平台”小程序,一个简单分享多余药物的功能,成为了无数人对接善意的桥梁。

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后,有人做了一次更大胆的探索。

|积石山地震时,被破坏的房屋

积石山灾区的2500多名新生儿家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援助:既不是统一规格的棉大衣,也不是食物和水,而是微信小程序上价值两百元的“宝宝券”。宝妈们可以凭借这些“宝宝券”,在本地的商家直接购买适合孩子的奶粉、尿不湿……让每个家庭根据实际情况,以电子支付方式对所需物资“私人订制”。

这几乎是第一次在灾区出现以数字化形式体现的“援助物资”。

“宝宝券”的大胆之处在于,它改变了以往由社会组织主导的救灾模式,他们不再是资源分配的掌控者,物资的采购、运输和发放,全依赖于这家社会组织的透明与效率。

当这一切被数字化重新定义之后,参与救援的公益机构反而更像是一个服务者、协调者,受灾人群同样拥有决定权和选择权。这种角色的转换并非易事。

“宝宝券”的灵感来源,是爱德基金会社区发展与灾害管理项目主任谭花发现在积石山县的临时安置点帐篷内,有不少未满一岁的孩子,他们需要承受寒冷、可能的疾病等种种风险。再加上灾害来得突然,奶粉也要不够了。

|积石山震后,居民们围炉取暖

婴儿与成人对于食物的接受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这些未满一岁的孩子十分“脆弱”,如果按照往常的机制,恐怕就是奶粉企业捐献一批奶粉或是机构紧急采购一批奶粉,但不同品牌的奶粉成分不同,不同月份的孩子吃的奶粉也不同,突然更换也可能会有风险。

有宝妈告诉谭花,她曾经收到一罐由奶企捐赠的比较贵的奶粉,但因为不是孩子之前吃的品牌和段位,最后只能把奶粉退了回去。

集中采购的应急物资机制无法满足受灾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救灾领域能不能有一些新的做法?

“宝宝券”的想法开始萌芽,并在腾讯团队的支持下实现落地。“宝宝券”原理上跟日常的消费券类似,但应用在灾后救援中却并非易事。对积石山县婴儿情况的需求摸底,需要联系妇幼保健院;当地哪些商家销售的奶粉质量有保障,哪些商家又愿意参与这个计划,都得工作人员一家一家地跑。最后,“宝宝券”才得以成功落地。

宝宝券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高效率和自主选择权,应用于救灾领域,有利于各方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从而提升救灾效率。

长此以往,救灾终将摆脱低效分配的循环。

从“灾区”到社区

“宝宝券”看似偶然的背后,蕴藏着公益更大的想象力与可能性。

如果说“私人订制”解决了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多元力量的加入则是整个“计划”的点睛之笔。

灾后救援的目的,在于重建——不仅是基础设施重建,还包括经济的重建,以及秩序的重建。

类似实践,也曾在去年8月的京津冀水灾中尝试。

涿州是环京津冀图书出版产业带的关键一环,受特大暴雨影响,多家图书企业位于河北涿州的仓库浸泡在汪洋中,大量图书受损。

拯救受损严重的图书企业,既是涿州重建的关键一步,也对整个京津冀图书产业影响深远。

电商平台首先行动。中图网在淘宝做了首次直播,由负责人黄平和网友讲述涿州自救的故事。带货的链接中,有18个链接是同行的产品,主推的文创大礼包,订单中10%的资金将用来支持同行恢复生产。

淘宝的“我为涿州买本书”专场、京东的”加油涿州书库“、拼多多的”加油涿州图书“,电商平台们开始对接受灾企业,给予流量扶持。数百万网友则涌入直播间,在一片“加油”中下单。

“宝宝券”、直播电商乃至传播一手信息的社交媒体平台,无论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还是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公益,其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救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技术是将灾区打造成为韧性社区的关键。

“韧性”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至80年代,西方心理学广泛应用其研究精神创伤的恢复情况。后来才有学者提出“灾害韧性社区”(disaster-resilience community)的概念,将其引入社区治理领域。

第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谢礼立院士就表示,“防震减灾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具有防灾自康复能力的韧性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明确提出了“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也提出,要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防灾减灾三个维度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举措。

社区的所谓“韧性”,一言以蔽之,就是更好地抵御灾害和从灾害中恢复的能力。

对于前者,韧性社区有硬件的要求,例如城市的排水系统、台风的监测系统,以及日前在微信和QQ上线的地震预警系统。

十六年前,还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工作的王暾看到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他想,能通过自己的专业为减轻地震伤害做些什么。

“当时如果有预警系统,就能为北川、青川等地抢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总设计师金星曾表示。按照王暾和一些地震学专家的测算,如果汶川地震时有地震预警系统,至少可以减少2-3万人的死亡。

如今,王暾所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成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已连续在64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发出预警,每抢回来一秒,都可能多拯救一些生命。

后者带来的隐性好处则印证了那句名言,“信心比黄金宝贵”。“宝宝券”选择将本地商家、公众捐赠款、受灾人群需求“撮合”在一起,而非交由机构进行外部采购。救助的同时,助力恢复本地商业生态,对于当地秩序恢复极为重要。

直播电商们纷纷开设的专场,全国网友真金白银的下单,并非传统模式下对于受灾人群的直接救助,却通过灾区经济韧性的恢复加速了重建的过程。

经济的活跃度、文化的传承、居民的参与度、弱势群体的安全感,这些更接近“软件”的东西,更是定义一个社区是否具有韧性的关键。“宝宝券”实践带来的衍生产品将在更多场景中落地。

本月10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数字备灾联合行动”,依托微信支付消费券及身份核实等功能,将救灾模式从传统的受助人线下领取物资,升级为使用消费券个性化采买必要物资。

四川成都安公社区的高龄老人、残疾人、退役军人们可以在线上领取消费券兑换商品,甘肃兰州的老人们可以拿“助餐券”吃午饭,还有云南的“老人医药券”尝试解决看病就医的问题。

智能设备也在老人关爱中发挥重要作用。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向成都郫都区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的老人捐助了银龄守护卡和隐形护理员,不仅具备紧急求助和定位服务,还集成了多项创新功能,通过它们,“一位社工就能网上照看多位老人,快速完成关爱探访”。

另外,电商平台们不遗余力地推进公益助农计划,把县长拉到直播间推销农产品,挖掘本地的商品、培养人才,塑造的是社区的经济韧性;保存在小程序上的嘉绒藏族非遗纹样、走上T台苗族天才妈妈们、公益机构们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也在塑造社区的文化韧性。

从灾后救援到灾前治理,从灾区走到社区,互联网公益在救灾领域的数字化经验,正产生大量宝贵的复用价值。

|重建后的汶川县城

数字化工具成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与社区之间的连接器,更好地满足新的社会结构下不同场景的个性化需求——灾区、乡村、城市,高龄老人、留守儿童、农民……

社区不再是一个个分隔的孤岛,而是借由技术实现便捷、精准、高效的链接,一个强调韧性的中国社区治理模式出炉。

公益行业的数字化创新自此有了新的行动方向。

0 阅读:23

蓝字计划

简介:互联网新史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