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正月十八日四首 其一 北宋 · 张耒
幽人睡足闻春鸟,共喜晖晖日满篱。
里巷收灯人寂寞,邻家夫妇赁舂归。
幽人,在这春日的早晨,安稳地沉睡,恍若与世隔绝。忽然,一声清脆的鸟鸣穿透静谧,划破了梦境的薄纱。睁开眼,只见窗外春光明媚,鸟儿在枝头跳跃,仿佛在诉说着春日的欢愉。幽人微微笑,满心欢喜地望着那洒满阳光的篱笆,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村庄里巷,往日热闹非凡,今日却有些寂寥。街头巷尾挂满了彩灯,却无人欣赏,更无人来往。只有春风轻轻拂过,带走灯笼的微弱摇晃。夜色渐深,月光如水,映照出人间的孤独与落寞。
邻家夫妇,相互扶持,借着微弱的灯光,踏着夜色归家。他们肩上扛着舂米的工具,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虽然生活艰辛,但有彼此的陪伴,便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们简单的快乐和幸福,是那么真实、那么质朴。
幽人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世间百态,尽收眼底。无论是孤独的巷道,还是幸福的邻家夫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他,只是其中的一个旁观者,感受着这一切的美好与真实。他微笑着,沉浸在这春日的早晨,与世界和谐共处。
七绝.正月十八日四首 其二 北宋 · 张耒
收灯城市接荒村,翁媪耽眠日已暾。
何事牧童能早起,缓驱白牯出柴门。
在正月十八日的早晨,城市与荒村相连,老翁老妪还在沉睡,太阳已经缓缓升起。然而,在这个宁静的时刻,却有一个牧童早已起身,他缓步驱赶着白牯牛,缓缓走出柴门。这个场景在张耒的笔下被描绘得如此生动,仿佛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份清新的早晨气息,以及牧童和白牯牛之间那份和谐的默契。
在沉睡的城市与荒村之间,这个牧童为何能如此早起?他是被什么唤醒的呢?或许是清晨的鸟鸣,或许是心中的梦想,又或许是白牯牛那期待的眼神。无论原因是什么,他的早起都给这个早晨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白牯牛似乎也感受到了牧童的早起,它温顺地跟随着牧童的步伐,缓缓走出柴门。这份默契与和谐,让人不禁想起人与自然之间的那份亲密关系。在张耒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早晨,一个牧童与一头白牯牛之间的和谐画面。
通过这首诗,张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而又美好的场景。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馨。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我们或许也应该像那个牧童一样,保持一颗早起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七绝.正月十八日四首 其三 北宋 · 张耒
道旁兰若冷于秋,迎客开门一比丘。
夜久无人风露冷,空廊饥鼠窃膏油。
在道路旁的寺庙,寒意袭人,比秋天还要冷。一位僧人迎客而开,寂静的夜晚,只有他一人守在这里。夜深了,风露渐冷,空荡荡的走廊上,饥饿的老鼠正在偷食灯油。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清冷的夜晚,寺庙中的僧人独自迎客的场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道旁兰若冷于秋,将寺庙的寒意与秋天的寒冷相提并论,更加突出了寺庙的寂寥与凄凉。而“空廊饥鼠窃膏油”则将老鼠拟人化,生动地描绘了老鼠在饥饿中偷食灯油的情景,使诗歌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孤独、清冷的感受,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无助。在寂静的夜晚,只有一位僧人在这里守候,他既是主人又是客人,这种孤独与寂寞让人不禁想到人生中的种种困境与无奈。同时,诗歌中的老鼠形象也暗示了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苦难与困境,使诗歌更加具有深刻的内涵。
七绝.正月十八日四首 其四 北宋 · 张耒
山下书生业读书,荻篱葛蔓避人居。
最怜无奈穷耽酒,时遣羸童致一壶。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温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和谐。诗中的“山下书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子,他默默无闻地沉浸在书海之中,远离尘嚣。他的住所周围是丛丛生长的荻和葛藤,这些植物在农村中随处可见,为他的居所增添了一抹自然的气息。
“最怜无奈穷耽酒,时遣羸童致一壶。”这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揭示了书生的嗜酒之好,也展现了他与乡邻之间的友好关系。尽管家境贫寒,书生仍然无法抵挡美酒的诱惑。每当酒瘾发作时,他便派遣一个瘦弱的小童为他买来一壶酒。这种微妙的细节描绘,既突显了书生的个性特点,又折射出乡村生活的淳朴与和谐。
在张耒的笔下,这个书生形象被赋予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