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不败
长得不算好看、文化程度也低、普通话也不算标准。
但她却能碾压一众男人、甚至“吊打”同行大佬。
董明珠这个“霸道女总裁”靠的究竟是什么?

出身豪门的何超琼,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脱颖而出。
在人才济济的赌王家族里,以女性身份成为“掌门人”。
有着敏锐商业洞察能力的她,总是能果断决策并有效执行。
正因如此,她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展现出非凡影响力。
而这样的她,对董明珠却是“惺惺相惜”。

早在去年,何超琼举办慈善拍卖晚宴时,就盛情邀请了董明珠 。
在晚宴上,两人频繁互动,一同为慈善事业助力 。

董明珠还在拍卖环节中慷慨解囊,拍下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
期间,两人亲密地靠在一起拍照,董明珠顺势靠在何超琼的肩膀上。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温馨的画面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 。

今年3月的澳门,两位商业女强人又来了个“强强联合”。
近日,董明珠现身澳门美高梅得到何超琼亲自迎接,引起了广泛关注。
毕竟,能令“赌王家族话事人”如同导游一般介绍。
足以看出董明珠的“地位”与对方的尊重。

当董明珠的座驾缓缓停下,何超琼早已面带微笑,等候在酒店门口。
只见71岁的只见董明珠身着一件带有 Dior logo 的卡其色风衣。
内搭简约得体的黑色连衣裙,脚蹬白色高跟鞋,整个人精神矍铄,气场十足。
尽管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她那坚定的眼神和走路带风的姿态。
依旧彰显着她独有的果敢与自信。

63 岁的何超琼当天特意选择了一身米色小香风套装。
精致的剪裁将她的身材衬托得恰到好处。
搭配上精心打理的发型和简约而不失高雅的配饰,整个人显得优雅大方又干练。
她的笑容亲切而温暖,让人感受到她的真诚与热情。

何超琼像一位贴心的导游,亲自为董明珠带路。
一边走一边热情地介绍着美高梅酒店的特色与近期的发展情况。
她的语气充满自豪,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十分详细。
董明珠则不时点头,认真倾听,还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两人的交流氛围热烈而融洽。

在单独合影几年期间,何超琼还直接拉起了董明珠的手。
这好姐妹一般的感觉,看起来两人之间交情不浅。
何超琼甚至直言:“董明珠是她学习的榜样,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激励着她。”
虽然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商业领域,但何超琼确实对其无比尊重与钦佩。
而看到此,也终于明白董明珠那句:没有我当年格力就垮了。

在大众眼中,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是雷厉风行、果敢决断的商界铁娘子。
她带领格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路披荆斩棘,缔造了商业传奇。
然而,在她辉煌的事业背后,鲜为人知的是一段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过往。
而这段经历也深刻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

董明珠在纪录片《她和她的故事》中。
回忆起年轻时带娃的日子,语气中满是坚定与淡然。
彼时,她既要在职场上为事业拼搏,又要独自照顾年幼的孩子。
工作与家庭的双重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
但董明珠没有丝毫退缩,更没有向父母寻求帮。
毅然决然地选择独自扛起一切。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董明珠就早早起床,为孩子准备好早餐。
随后抱着孩子步行前往附近的托儿所或幼儿园。
送完孩子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去上班,开启一天忙碌的工作。
傍晚下班后,她顾不上一天的疲惫,又匆匆赶到学校接孩子回家。
来来回回四趟,每天光是走路就要花费两个小时。
可董明珠从未觉得辛苦,反而略带自豪地说:“我觉得我能带,也能带得很好。”

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交通也不算便利的年代,独自带娃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
孩子生病时,她心急如焚,却只能独自守在床边,整夜不合眼地照顾。
遇到工作加班,她只能在结束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夜色中快步赶回家陪伴孩子。
可即便如此,董明珠也从未有过一丝抱怨,更没有想过将孩子交给父母代为照顾。

有人或许会问,为何董明珠如此 “逞强”,不寻求父母的支援呢?
其实,这背后是董明珠对责任的深刻认知和对独立的执着追求。
在她看来,自己既然选择成为母亲,就必须承担起抚养孩子的全部责任。
不能因为困难就退缩,更不能把这份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

而且,董明珠相信自己有能力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关爱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她要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孩子长大,见证孩子每一步的成长。
这种独自带娃的经历,不仅锻炼了董明珠的意志。
也让她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时,更加坚韧不拔。
而后来“救世主”叙事与她的个人成长轨迹也紧密相关。

董明珠于 1990 年加入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格力电器,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
当时的格力,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份额有限,在激烈的家电竞争中艰难求生。
董明珠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迅速崭露头角。

她在安徽市场大展身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
短短两年内就创下了 1600 万元的业绩神话。
为格力打开了重要市场,初显不凡实力。
1994 年,对于格力而言是极为艰难的一年。

内部出现严重危机,骨干集体辞职,企业摇摇欲坠。
在这危急关头,董明珠力推 “先款后货” 制度。
这一举措在当时颇具争议,但她力排众议,坚决执行。
事实证明,这一制度稳住了企业现金流,为格力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年,她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在危机中的突出表现。
被全票推选为经营部部长,从此开启了格力的 “董明珠时代”。

2001 年,董明珠临危受命出任总裁,面对的是亏损的格力。
但她没有丝毫退缩,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力,迅速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改革。
她狠抓产品质量,坚持 “质量第一” 的原则。
打造出格力空调 “好空调,格力造” 的金字招牌。
让格力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高品质的形象。

通过调整销售策略、强化产品质量,两年内将营收提升至 100 亿元。
并在后续担任董事长期间突破千亿规模,累计分红超千亿元,纳税额位居行业前列。
她将这段经历定义为 “临危受命”,并自豪于 “为社会创造价值”。

正是这一次次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的事迹。
才能令董明珠多次强调 “没有我格力当年就垮了”。
然而这种“救企论”却也是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困难的缩影。

如今71 岁的董明珠已入选格力新一届董事会候选人名单。
但接班人问题仍未公开,仅表示 “已有苗子,需保密”。
在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不断变革的大环境下。
格力未来能否在摆脱对董明珠个人高度依赖的同时。
持续保持创新与发展,依然充满挑战与未知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