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不适合唱歌?方言干扰唱功?谣言!那是你没看到这篇文章!

小辫子的小辫子 2025-03-16 04:38:05

华语音乐的声乐发展之中,制约我们每个人去享受音乐、享受唱歌、学习声乐的最大拦路虎,往往是一个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事情——方言咬字习惯。普遍而言,北方常用普通话没有第二套方言的地区人民,唱歌的难度会更低一点,而南方朋友们,受制于自身的方言语言习惯,往往会导致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之中,出现很多很多的咬字代偿问题,进而造成了挤卡和倒嗓。

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淀和音乐学院的教育钻研,慢慢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咬字是中文声乐最大的技术难点,也是主要的信息隔阂知识问题。咬字的难度远远高于音准、音色、音域这种可以校对改善的问题。而导致咬字成为中文声乐发展,以及我们难以享受音乐的根本问题在于:南方方言体系的干扰,以及中文语言习惯的顿挫感导致的种种问题。

今天,我们从声乐角度来做一期简单的方言对于唱功的影响和各个方言的特点,以及总结出声乐基本的咬字逻辑,帮助大家可以更好的掌握怎么可以唱得更好听一点。

1:国语,普通话代表的中文唱功难度,其实是地狱难度。解决方式:归韵哼鸣

在华语音乐之内,国语普通话的演唱其实是非常高的声乐难度,主要原因在于三点:

1:中文本身自带音高和喉位的剧烈波动,这极大的导致了音色、音准、腔体的不稳定。在老外的眼中,我们的中文说话是非常奇怪的,就像是唱歌一样上下波动起伏。这是因为英文等表音文字,逻辑是描述语言。而中文是属于表意,除了描述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具有自身的意义和内容。这就导致了中文在发音上,不属于单音化音节,而且进化出了音差的概念——普通话四声、古汉语五声(阴阳上去入)的顿挫是基本。2:国语对于全国地区都是第二方言,当下只有东北、北方地区将普通话作为第一语言,而大量的南方地区国语实际上第二方言。这就导致演唱语感和说话语感的巨大差异,对于英文来说,这种差异往往是不存在的。大部分南方人都具有口音化,甚至连普通话的标准咬字都难以做到,而演唱加剧中文的顿挫音差,往往会出现:第三声咬字增加转音的拐弯听感。3:缺乏普遍的音乐演唱教育。当下为止,声乐演唱依旧是一种较为高昂少数知识。

这三点造成了国语其实对于我们的世纪开口唱歌,是非常高的难度。那么解决的方式也非常容易,并不是很难的一点,关键是认知得提升上来,解决方式主要两点:

1:改变思维,哼鸣才是演唱的声乐核心,咬字应该依附于哼鸣,而不是以歌词的咬字驱动。对于大部分初学者而言,他们往往会将歌词的咬字作为声乐的核心,但实际上旋律才是音乐的本质,歌词只是一种具象化的代入感。所以降低国语声乐难度的第一步,应该是普及哼鸣意识。在不影响哼鸣状态之下,去咬字。

隐藏的关键在于——哼鸣是让我们先集中精力去夯实音准、音域、腔体的问题,再去攻克咬字这个大魔王。这才是降低地狱难度的关键。一上来就去面对咬字,并且还具有音准、音色、音域、腔体的多维度干扰,必然造成混乱和代偿等等的不确定。

2:剔除咬字的音准波动归韵问题。大部分人演唱第三声歌词时,会出现一个非常典型的咬字问题:我们以张惠妹的《听海》为例,“我”字、“海“字都是单音,但是大部分演唱都会把音高为3的”我“字拆分为两个音——”2“+”3“,这是因为我的普通话咬字,是第三声,说话之中本身就具有一个先压喉、再提喉的喉位波动以及音准的高低。而归韵就是要我们把第三声的所有音归为一个单音。

归韵的难度主要是解决,让我们意识到普通话自带音高,影响了曲目的乐谱表达这个问题。先意识到就很好解决。抵达大部分音乐爱好者的问题在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2:四川话、重庆化,保留了入声,适合Rap说唱、嘻哈音乐,发挥中文咬字自带顿挫节奏优势

不同于北方流行的普通话,南方的方言其实更为天然扩大了古汉语的顿挫节奏优势。这里隐藏的声乐逻辑是:

普通话是四声:阴阳上去。南方方言是五声:阴阳上去入。

普通话省去了南方古汉语的最后一个高音“入”音,也就是粤语之中“沧海一声笑”的笑,乃至于古诗”《江雪》,就是一首以入声作为韵脚的古诗。在朗读《江雪》的时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在普通话内是三声和四声,但实际上在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等等地区,“笑”和“绝“、雪都不是第四声,而第五声——入声。

入声在声乐上,其实是一个非常好发音点上挂和情绪爆发:因为入声不需要归韵,入声本身就单音。而恰恰当下普通话是最匮乏的就是单音的集中逻辑。换句话说:南方方言,他们往往可以更加的情绪化,加入了“入声”之后,方言反而可以完成“日语、”韩语“这样适合情绪爆发的单音表音文字特点。

把日语放在古汉语体系之内,我们发现一个非常大的巧合——日本五十音,基本上全是古汉语的入声字。这种入声可以完美的解决归韵问题,实现单音化爆发情绪,非常适合情绪的直接表达。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动漫的配音往往可以调动我们华语听众情绪的原因。

再加上,南方的方言依旧保持了大量的古代汉语韵味,也更强化了中文咬字的顿挫感。那么重庆话Rap的嘻哈音乐,就是基于古汉语的顿挫优势来融合说唱的节奏强化和一种天然的文化韵味。

具体在声乐上:四川话、重庆化他们就像是一种普通话和日语之间的融合优势,细节如下:

1:四川话、重庆话保留了入声,那么在演唱时——入声通常作为长音,天然具有单音的情绪爆发。在这一点上,不会有口齿不清烫嘴的中文说唱老问题。

2:四川话、重庆话保留了古汉语的顿挫感,而且是第一方言,天然有一种松弛感和情绪的抒情力量,这大大的解决普通话对于南方地区的约束,其实很多人在刚刚开始学习普通话的就会觉得有一种不适感,尤其是声乐上完全陌生。

3:粤语——压喉极多、胸声极多、鼻音极多,语言的响度大,但是普遍低音过度

在粤语之中,我们会发现粤语的声乐特点往往是基于:压喉、胸腔、鼻音三点作为核心。这是因为粤语本身就是较为强调胸腔和低频的语言模式,在张学友和刘德华的演唱之中,我们会发现粤语歌手在演唱粤语的时候,通常音色都比较厚重,而在国语的时候他们通常会上挂发音点。那么粤语的优势和劣势就出现:

1:粤语对于高频、高音来说,是非常匮乏的。因为普遍粤语不上挂,能做到谭咏麟这样的G4高质量胸声共鸣,已经是非常顶级的歌声。当语言习惯普遍在低频时,高音往往会变为点触思维,会导致高频的声带机能被忽视。包括叶倩文这种顶级女歌手,她的音色其实也偏向于压喉思维。

2:粤语歌手的优势在于低频信息较多——抒情感较好,亲民程度好。这里主要就是张学友和陈奕迅两位歌神,他们都是基于抒情来完成市场扩大的。其中陈奕迅的低音堪称一绝。这也是粤语歌手的优点所在:陈奕迅、郑中基、陈小春等等男歌手他们都是基于低频的优势完成的全市场号召。

综上,我们会发现,中文的确有一定的声乐门槛,但是同样方言反而更为出彩。希望未来华语音乐可以发展出更多的方言音乐体系,因为方言之中保留了更多的入声字,这是非常重要的咬字思维。其实闽南语、客家话都非常出彩。

0 阅读:3
小辫子的小辫子

小辫子的小辫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