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与王必成有什么恩怨,影响了1979年昆明军区临阵换将?

兵说视界 2024-03-15 10:18:09

#对越反击战#

作者:莫孤烟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究

1960年初,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路过上海,同行的还有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沈西蒙。此时王必成在上海当警备司令员,同为三野的老战友,少不了要聚一聚,喝上几杯。

许世友向来是非茅台不喝,王必成尽地主之谊,自掏腰包买了几瓶茅台。席间,王必成给沈西蒙说:“大才子,你知不知道上海有个‘南京路上好八连’?”沈说当然知道。王必成说:“既然知道,这次来就要留下买路钱啊。”

【“南京路上好八连”系1949年5月进驻上海市南京路的某部八连。该连身居闹市14年,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热爱人民,助人为乐,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面光辉的典型旗帜】

何为“买路钱”?许世友和沈西蒙都不解其意。王必成便打开天窗说亮话:“大才子,要给八连写个戏啊,这事可不许推辞。”

沈西蒙是抗战初期入伍的老新四军战士,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中军区文工团团长,组织排练、创作了大量的话剧,还写过不少歌词,是三野有名的大才子。

对于一名作家来说,看到好的创作素材,就像老饕闻到了肉香一样,沈西蒙当即表示要全力完成好这个任务。不过他说,写戏不能凭空瞎编,一定要下连队深入了解后才敢动笔。

两天后,王必成带着沈西蒙来到八连。沈西蒙在八连足足待了40天,一边体验生活,一边搜集素材。一年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完成剧本创作,不久搬上舞台和银幕,成为一出不朽的经典,“南京路上好八连”也随之名扬四海,成为家喻户晓的我军先进连队。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光荣称号】

在我军高级将领中,不乏一批“李云龙式的干部”,他们以“大老粗”自居,不大重视文艺宣传,不懂得培育先进典型的重要意义,这对部队建设当然是不利的。王必成则不然,他少年时读过三年私塾,毕生坚持学习,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著名小说《红日》就是以华野6纵的战斗历程为蓝本创作的,原著吴强正是6纵政治部宣教部长,小说中军长沈振兴的原型正是王必成本人。

王必成除了长征时期当了两个月的团政委之外,其军旅生涯都是当军事首长,和许世友、杨得志、黄永胜、韩先楚等人一样,是标准的军事干部。但在他领导的部队中,却诞生了《红日》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两部电影经典,选树了“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全国闻名的先进集体,可见其军政双优,政策理论水平远非那些“李云龙式的干部”可比。

【许世友将军】

王必成和许世友都是湖北麻城人,两家相距不过几里路,二人又在红四方面军和三野部队中长期共事,感情自然非比寻常。但他们二人性格迥异,处世方式也有所不同,难免有一些分歧。这都不足为奇,只是到了1966年进入“特殊年代”后,二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化。

风暴席卷南京后,许世友看不惯,公开表示不理解,主动给北京打了报告,说要去后方医院“养病”,军区的工作遂交给了副司令员王必成、林维先以及副政委鲍先志负责。

【1939年,王必成(左二)、张铚秀(左三)等人合影】

许世友一走,王必成等人不得不直接面对激进的洪流,要站出来接见“小将”,日后又不得不在部队内部搞运动的意见书上签字。这场接见之后,各种小道消息便在军区内部流传,大意是王必成等人联合群众,要把许司令员“搞掉”。

躲在后方医院“养病”的许世友,实际上并没有放松对军区的掌控,他随时掌握着各种信息,自然也听到了这些小道消息。在当时的特殊气氛下,可谓人人自危,对于很多小道消息,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他看到王必成等人签字的意见书后,听了别人的话,也误以为这是王、林、鲍等人背着他“乱军”。

当时风暴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小将”要冲击军区大院。性如烈火的许世友给王必成打了电话,说只要他们敢冲,就开枪!王必成保持了冷静克制,没有听许世友的命令,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激化。

在当时的形势下,王必成的冷静克制,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升级,无疑是对的。许世友见王必成几次都和自己的意见相左,更进一步相信了王、林、鲍等人要“搞掉”自己的话是真的。

在许世友看来,王必成既是自己的老乡,又是多年的战友,却在自己不在位的时候“搞小动作”。许世友回到军区后,点名批评了王、林、鲍。鉴于军区班子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北京只好作出人事调动,王必成调到昆明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后接任司令员),林维先调到武汉军区担任副司令员,鲍先志调往济南军区担任副政委。

【许世友视察部队】

“9.13”之前,主席赴南方巡视,和各地干部谈话,他专门对许世友说:王、林、鲍都是好人,要“高抬贵手,刀下留人。”尽管主席亲自出面调解,但在当时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个人之前的误解尚难以完全消弭。

这一背景,成为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昆明军区“换将”的一个影响因素。

1978年底,邓公和广州军区许世友司令员谈话,谋划作战事宜。有资料记载,许世友说,广西方向由我负责,尽管放心;但云南方向如果是王必成负责,我和他很难共事。经过多方考虑,总部决定在临战前,将王必成和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调换,由杨得志负责云南方向作战指挥。

【1979年对越反击战,坦克部队组织誓师大会】

对于昆明军区换将,还有一个解释是,杨得志曾经在越战期间,以代表团团长的身份指导过越军作战训练,对越军的情况比较熟悉。但这个理由并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王必成在昆明军区任职已有10年之久,对部队的熟悉程度自然不是杨得志所能相比的,而且战前的作战计划制定以及部队训练,都是王必成一手抓的,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杨得志在领命之前,也曾经给邓公建议,还是王必成指挥作战更合适,但出于种种考虑,最终还是按原计划对调。

事后来看,此次临阵换将,其原因并非仅仅是许世友和王必成之间的个人关系,实际上还有极为核心和关键的一个因素,那就是王必成在昆明军区遇到的复杂形势。

王必成调到昆明军区工作后,遭遇了昆明军区更加复杂的斗争浪潮,甚至出现军区政委谭甫仁中将遇刺的恶性案件。秦基伟被斗得下马后,王必成临危受命,接任昆明军区司令员。他主持军区工作,要在险恶的斗争漩涡中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他也陷入了重重矛盾之中。1978年开战前,昆明军区有的师长扬言:“如果王必成指挥,老子就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领导指挥部队进行一场大战,显然是不利因素。这也促使邓公必须考虑昆明军区的主将问题,而秦基伟明确表示不愿回去,杨得志就成了最佳的人选。

此外,许世友大部分时候是王必成的上级领导,两人的军衔一个上将、一个中将,因此显得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军事主官级别不对等,这对协调组织有一定影响。再者,考虑到王必成的身体健康情况做过大手术,上级对此也有所考虑。综合种种因素,就有了昆明军区的临阵换将。

【王必成视察部队】

王必成后来在中顾委会议上,谈了当初在南京军区的往事,他诚恳地对许世友说:“我们这些老同志,就该多栽花,少栽刺,多交朋友。有利于团结的事情多做、多说,反之就不说,更不能做。”

许世友表示:“谈得很好!”

许世友和王必成将军的这段往事,是特殊年代的一段特殊插曲,并不是个人造成的。两位开国将领功勋赫赫,光明磊落,一心为公,后来也坦诚相待,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品格。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投稿私信必复】

0 阅读:72

兵说视界

简介:聚焦国际风云,深耕战争军事,获评“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