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千古闻名少室山“禅武合一”显精神

精传预言 2024-03-21 12:51:50

[名僧诗话]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

一宋・黄龙慧南《相逢相问知来历》

[地理位置)

坐落在登封县城西北13千米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的少林寺,千古闻名。

[寺庙历史

少林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始创,由于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称“少林”少林寺系我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因此又称“少林禅寺”及“大少林”。北魏正光、孝昌年间(公元520年一527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至中国,于嵩山少林寺修禅。少林寺原有建筑较多,分布也较广。

[建筑风格)

山门系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创修,额悬“少林寺”黑漆方匾,是清康熙帝御书人少林寺山门,为一条宽敞的慢斜坡形雨道,两旁有很多重要的历史碑刻,有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还有日本僧人邵元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寺内还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苏东坡观音赞》等碑刻。另外还有很多著名书法家如米芾、赵孟(公元兆页)、董其昌、蔡京等人书写的碑刻。这些碑刻不但为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碑林的尾端是“三大殿”,也就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藏经阁),不幸的是1928年此3座重要建筑都毁于兵火之中。

1949年后,天王殿、紧那罗殿、六祖堂、东西禅房以及僧院已重修复原。寺内的中心建筑一大雄宝殿,重建工程于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内还重新修建了拳谱堂,堂内塑造有坐禅、念经、练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朝阳拳等204身武僧像,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挂帅平倭寇等,英姿飒爽,使少林寺大放异彩。

穿过法堂为方丈室,其建筑面积约250多平方米。清乾隆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游祭中岳庙,途经少林寺,当晚就以方丈室为行官。

方丈室后面为达摩亭,又称立雪亭,据说此处是禅宗二祖神光为求佛法,恭候达摩以致雪没双膝之所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精美的单榆庞殿式建筑。此亭构建于明代,石柱上刻有题记。亭内神龛中供奉铜质达摩坐像。発上悬挂着清乾隆帝所题“雪印心珠’四宇稿。此亭今为寺僧做佛事的场所,其中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的锡钟和其他鼓、钵等法器。

白衣殿坐落在千佛殿东,清代硬山建筑形式。因殿内绘有少林拳谱壁画,因此还称“拳谱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白衣菩萨铜像。

南北山墙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图案。北墙绘寺僧徒手搏斗图16组。这些画面非常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风姿。

位于千佛殿西侧的地藏殿,原为清式建筑,近年有过重修。神龛内塑有地藏老萨和左右二侍者像。如今的少林寺的范围包括常住院、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畔南岸的南园,钵盂峰下的二祖庵,寺东太室山麓的三祖庵,还有分散在寺周围的古塔、碑刻等建筑。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体建筑,地处少溪河北岸,院内今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毗卢阁)和地藏殿等建筑,常住院从山门到最后大殿南北长300余米,现有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为前后6所院落。

[历史价值]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并且发扬光大,形成中国化的佛学宗派一一禅宗。少林寺以相国寺“禅宗祖庭”和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在中国的众多寺院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少林寺涵载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少林的武术文化使得少林寺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扬。

少林功夫“禅武合一”的精神,对中华武术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进的同时,同样重视心性的修炼,功夫只不过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少林寺僧人通过修习少林功夫找到了觉悟佛法的另一途径。少林寺僧人将这种般若性空精神贯彻到少林功夫演练过程中,使少林功夫获得一种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境界,从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宗剃品质。少林功夫的这种宗教品质和文化功能,丰富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

1 阅读:1
精传预言

精传预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