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位德械师营长逃出南京,日后成为了抗战王牌74军的一员

世界初晴 2024-12-23 16:46:40

世人皆知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的惨烈,却鲜少有人知道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有这样一位军官,他曾是德械88师的工兵营长,在南京城即将陷落时,凭借着一副扁担和几篮青菜,从日军的层层包围中化险为夷。这位军官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在74军中威名赫赫的蔡仁杰将军。他与另一位军中俊杰邱清泉,竟在不约而同间用了同样的方法逃出生天。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曾经的德械师营长,在逃出南京后阴差阳错地加入了74军,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抗日征程。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这位湖南汉子在绝境逢生之后,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一员虎将呢?

一、从黄埔到德械师:一位教师的从戎之路

在湖南常德的一间乡村小学里,有位年轻教师总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着外面的世界。那是1924年的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列强欺凌,烽火连天。这位年轻教师就是蔡仁杰,他每天都要步行十里山路去学校教书。

蔡仁杰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从小就教导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单凭读书已经不足以救国。一天,一群日本商人来到常德,嚣张地在街上打骂了一位老农。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蔡仁杰的心,让他下定决心要投笔从戎。

就在这一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消息传到湖南,蔡仁杰毫不犹豫地辞去了教师的工作。临行前,他对父亲说:"与其坐在教室里教书,不如去学习真本事,为国效力!"

1924年冬天,蔡仁杰只带着一个布包,徒步走出常德,辗转千里来到了广州。当时的黄埔军校正在招收第五期学员,蔡仁杰因为有文化基础,又擅长算学,被分配到了工兵科学习。

在黄埔军校的日子里,蔡仁杰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训练,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学习军事理论。工兵科的训练特别辛苦,除了要学习一般的军事技能外,还要掌握筑桥、架路、爆破等专业技术。

1926年,蔡仁杰从黄埔军校毕业,正赶上北伐军誓师北上。他跟随大军北上,参加了多次战役。在战斗中,蔡仁杰的工兵专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带领士兵抢修桥梁,为大军渡河开辟通道。

1932年,国民政府开始向德国购买军事装备,组建德械师。这些部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式装备,战斗力极强。由于蔡仁杰在工兵作战中表现出色,他被调入新组建的德械88师,担任工兵营营长。

在德械师期间,蔡仁杰认真学习德式装备的使用方法,带领全营官兵刻苦训练。他发明了一套工兵快速架桥的方法,在演习中受到了师长孙元良的表扬。更难得的是,蔡仁杰还利用当年当教师的经验,亲自给士兵们上课,教他们认字读报,提高文化水平。

二、血战淞沪:工兵营长的坚守时刻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蔡仁杰率领的88师工兵营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闸北区搭建防御工事。当时的上海闸北区是一片密集的民房,街巷纵横交错,工兵营的官兵们要在这里构筑街垒和掩体。

日军的军舰停泊在黄浦江上,舰炮不分昼夜地轰击着中国军队的阵地。蔡仁杰带领工兵营的战士们顶着炮火,用砖块石料在街道上构筑工事。他们还利用民房的墙壁,开凿射击孔,设置机枪掩体,让每一条街道都成为了防御阵地。

在闸北区的巷战中,工兵营不仅要负责构筑工事,还要配合步兵作战。当时日军的坦克经常冲入街道,威胁守军阵地。蔡仁杰带领工兵们在街道上挖设陷坑,用水泥和钢筋制作反坦克障碍,成功阻挡了多次日军坦克的冲击。

9月初的一天,日军在军舰和飞机的掩护下对闸北发起猛攻。一发大口径舰炮击中了工兵营的指挥所,当场牺牲了十几名战士。但蔡仁杰立即组织幸存的官兵转移到地下室,继续指挥作战。那天晚上,工兵营配合步兵连夜修筑了新的防御阵地,第二天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随着战事推进,日军的优势逐渐显现。德械88师遭受重创,工兵营的500多名官兵也只剩下不到200人。但他们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负责修筑工事和清除障碍。有一次,日军的炮火将一条重要街道的房屋全部炸塌,堵塞了撤退通道。蔡仁杰带领工兵们连夜清理废墟,在天亮前开辟出一条通道,使得被围困的部队得以安全撤出。

10月底,上海外围阵地相继失守,德械88师接到命令向南京方向撤退。工兵营担负起了全师的掩护任务,他们要保证部队安全通过各个桥梁和交通要道。在撤退途中,日军的飞机不断轰炸,许多桥梁被炸毁。蔡仁杰带领剩下的工兵,用木材和铁轨临时搭建便桥,确保部队顺利转移。

11月中旬,残存的德械88师终于撤到了南京。此时的工兵营已经伤亡惨重,只剩下了不到50人。但他们立即投入到南京城防的准备工作中,在雨花台一带构筑防御工事。工兵们日夜不停地工作,在雨花台的山坡上挖掘战壕,布设铁丝网,埋设地雷。

日军很快就对南京发起总攻,雨花台成为了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工兵营的官兵们与其他部队一起,在这里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白天,他们要对抗日军的进攻;晚上,又要抢修被炮火摧毁的工事。就这样一直坚持到12月11日,南京即将陷落的前夕......

三、城破之际: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生

1937年12月11日,南京的天空阴沉得可怕。日军已经突破雨花台的防线,大批坦克和装甲车正向城内推进。在这危急时刻,蔡仁杰带领仅存的十几名工兵躲在一处半塌的防空洞里,眼看着日军的铁蹄一步步逼近。

此时的南京城内已经乱作一团。街道上到处是仓皇逃命的百姓,四处都能听到日军的枪声和炮声。几条主要街道上,日军已经设立了检查站,凡是看起来像军人的,都会被立即扣押。蔡仁杰所在的防空洞离中华门不远,但要逃出城去,却是千难万难。

就在这时,蔡仁杰看到一个挑着蔬菜的老农从防空洞前经过。那老农背影佝偻,手里的扁担因为年久失修发出"吱呀"的响声,箩筐里装着新鲜的白菜和萝卜。这情景让蔡仁杰想起了一个逃生的办法。

第二天一大早,在南京城的一个小菜市场上,出现了一个面色黝黑的菜农。他的箩筐里装着几棵新鲜的白菜和萝卜,肩上的扁担看起来有些年头了。这个"菜农"不是别人,正是化装改扮的蔡仁杰。

为了让这个装扮更加逼真,蔡仁杰特意用泥土把脸和手搞得又黑又脏,身上穿着从老农那里换来的破旧衣服。他刻意放慢脚步,模仿着农民走路的姿势,一瘸一拐地向城门口走去。

在中华门的检查站,日军正在严密盘查每一个出城的人。蔡仁杰看到前面有几个人被日军拦下,直接就被押到了一旁。轮到他时,一个日军军官走上前来,用生硬的中国话问他从哪里来。蔡仁杰装作听不懂,只是一个劲地用方言嘟囔着:"卖菜的,卖菜的......"

日军士兵用枪托捅了捅他的箩筐,白菜和萝卜滚落在地。蔡仁杰赶紧手忙脚乱地捡起来,还不停地朝日军鞠躬。那个军官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过去。就这样,蔡仁杰成功通过了第一道检查站。

但危险远没有结束。在城外,日军还设有多道岗哨。蔡仁杰不得不继续扮演着菜农的角色,一路走走停停。每经过一个检查站,他就装作要卖菜的样子,用蹩脚的日语喊着"买菜"。

这时的蔡仁杰并不知道,就在他逃出南京的同一天,教导总队的参谋长邱清泉也用了类似的方法逃了出来。两个人虽然未曾谋面,却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脱身之计。

一直到太阳落山,蔡仁杰才彻底摆脱了日军的追查,来到了城外十多里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他遇到了一支正在集结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第74军。

四、命运转折:74军新的开始

那个寒冷的冬夜,蔡仁杰来到村庄时,正巧遇到冯圣法师长在村口召集部队。当时的58师刚从激烈的战斗中撤出,正在重新整编队伍。冯圣法一听说来人是德械88师的工兵营长,立即让副官把蔡仁杰请到了师部。

原来,58师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了不少技术军官,尤其缺少懂得工事构筑的专业人才。冯圣法当场就向蔡仁杰发出邀请,请他加入58师。蔡仁杰当即表示愿意加入,并说明自己在德械师的经验可以为部队所用。

58师的整编工作很快就开始了。冯圣法给了蔡仁杰一个特殊的任务:在师里组建一支工兵连,专门负责战场工事构筑和爆破任务。这支工兵连的组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从各团抽调身强力壮的士兵,然后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蔡仁杰把在德械师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部队。他创造性地把德式工兵训练方法与中国战场实际情况相结合,编写出了一套实用的训练教材。比如,他根据中国农村常见的材料,总结出了多种简易工事的构筑方法,这些方法在后来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8师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实战训练。冯圣法经常组织全师进行实兵演习,蔡仁杰的工兵连就在这些演习中崭露头角。有一次演习中,工兵连在半天之内就修建了一座可以通过重型装备的简易便桥,创造了全军的纪录。

1938年春天,58师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在徐州会战中担任预备队。这时候,蔡仁杰已经完全融入了这支部队。他带领工兵连配合各团作战,专门负责修筑野战工事和排除地雷。在一次关键战斗中,工兵连成功炸毁了一座被敌人占领的桥梁,阻止了日军的追击,保护了主力部队安全撤退。

蔡仁杰在58师的表现引起了74军军长俞济时的注意。俞济时发现这位从德械师来的营长不仅懂技术,还很会带兵打仗。于是,他决定对74军的工兵部队进行改革,在各师都组建类似的工兵分队。这项改革大大提高了74军的战场机动能力和工事构筑水平。

后来,74军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下大功,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一支王牌劲旅。而这支劲旅能够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屡建奇功,与蔡仁杰引入的德式工兵作战体系密不可分。一支合格的工兵队伍,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个道理,蔡仁杰早在德械师时就深有体会。

军中有句话说得好:遇贵人先要有贵人之资。蔡仁杰在南京城破后的偶遇,不仅让他找到了新的战斗岗位,更让他在74军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抗战征程:从营长到师长的成长

1938年末的一天,74军前线指挥部收到一份特殊的战报:在豫东前线,蔡仁杰率领的工兵连配合步兵,成功炸毁了一座被日军占领的桥梁,迫使敌人放弃了追击。这份战报引起了军部的高度重视,当即决定将蔡仁杰提拔为团长。

从工兵连到团长,蔡仁杰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所在的部队在1939年的春季作战中,多次出奇制胜。有一次,日军占领了一座重要的山头,正面进攻难度很大。蔡仁杰带领部队绕到山的背面,趁着夜色架设了几架软梯,突然从悬崖处发起进攻,一举夺回了阵地。

1940年,日军在河南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在一次遭遇战中,蔡仁杰指挥部队利用地形优势,在前方设置诱敌阵地,将日军主力引入包围圈。这次战斗歼敌一个大队,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战后,蔡仁杰被任命为58师的副师长。

担任副师长后的蔡仁杰,开始在更大的战场上施展才华。他特别注重运用工兵作战的经验,在每次战役中都充分发挥地形优势。1941年秋天,在一次反击战中,他指挥部队利用当地的河网地形,巧妙布置工事,构筑了一个个独立的火力点,成功阻击了日军的进攻。

1942年,蔡仁杰临危受命,接任58师师长。此时的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58师的任务是在豫南地区阻击日军。蔡仁杰创新性地提出了"工事运动战"的战术,就是在可能的作战区域预先构筑多道防线,部队可以根据战况灵活转移。这种战术不仅提高了部队的生存能力,还给予了敌人沉重打击。

1943年的一场战斗最能体现蔡仁杰的指挥才能。当时日军调集优势兵力,准备对58师的防区发起进攻。蔡仁杰早已在防区内构筑了多道阻击阵地,还在预想的敌军通道上布设了大量地雷。当日军主力进入预设战场后,58师突然发起反击,一举歼敌两个联队,创造了中国军队在这一地区的最大战果。

到了1944年,蔡仁杰已经成为了74军的主力师长之一。在那年的冬季,他指挥58师在豫南山区展开游击战,配合其他部队,牵制了大量日军,为重庆的大后方赢得了宝贵时间。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蔡仁杰升任74军副军长。回首这八年抗战历程,从一个工兵营长成长为军的副职,蔡仁杰的每一步提升都来自战场的历练。那个当年在南京城中化装成菜农逃生的军官,最终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一员虎将。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