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4009cd08babaeffee844a1b4b87c89.png)
北京路考古发掘工作 取得阶段性进展 揭示两千年来广州城建史!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今天(12月27日) 公布了一项重大考古成果 在越秀区中山五路南侧、教育路东侧 发现了四个朝代叠压的城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41a049d67509a0cdd872641ecce9bae.png)
考古新发现 ①
四个朝代叠压的城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c4ece0d0490dd0960d0f2c808841a62.png)
越秀区中山五路南侧、教育路东侧 正是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所在地 为配合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 今年1月起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 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2400平方米 建设范围开展考古发掘 在发掘过程中 考古人员在遗址东部 发现四个朝代叠压的城墙
东汉城墙呈南北走向,方向350°,揭露长11.6米、宽10.1米、残高0.8米,用山岗土夹杂筒瓦、板瓦、陶器残片层层夯筑。
东晋城墙在东汉城墙上加筑而成,由墙芯、内包砖、外包砖、散水组成,揭露长28米、宽8.6米、残高1.5米。部分外包砖上模印“泰元十一年”、“泰元十二年”纪年文字,局部用唐砖补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ae5b988d87095e7d7cb3bd13b64f55.jpg)
南朝城墙在东汉、东晋城墙基础上向东西两侧扩宽,亦由夯土墙芯、内外包砖组成,西侧已被破坏,揭露长15.4米、残宽10.6米、残高1米。城墙外侧还有东晋、南朝时期的马面等大型附属结构。
在古代
城墙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
是国家疆域的象征,兵家必争之地
更是居民安全的保障
为何如此重要的城墙
会“叠罗汉”式的出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29fb9b30834253a55d24df9b7ee3a9.jpg)
考古人员推测 城墙自东汉末年建成后 在东晋、南朝时期不断修缮、加建 并沿用至唐晚期 也说明了东汉至唐代广州城的西界 在近700年间未发生变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dc8e6d93f60eb7bb05e8e09be27f39c.png)
广州城属于典型的“古今重叠式城市” 。自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建番禺城以后,2200余年里,广州城以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为中心,像同心圆一样向四周扩展。多次考古发现纠正了文献中关于广州古城方位的记载,基本上可以复原,广州古城发展的大致脉络。
考古新发现 ②
西湖路的湖在哪?
考古人员发现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中间 有一处残高1.8米的高石护堤 恰好和史书的仙湖记载吻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24ece621282898dc2b429cec7abc91.png)
▲南汉时期广州城市水系及仙湖药洲位置推测图(来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根据记载,南汉时期,高祖刘岩命人在此地。开凿南北向、长方形的人工湖,以为宫苑、称仙湖与药洲、九曜石、宝石桥、黄鹂港、明月峡、玉液池等景观组成皇家园林。宋代玉液池部分淤没后,水面缩小,疏凿后,仙湖更名为西湖,西湖路由此得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18947cbb4463589fc73649305bb8e26.png)
▲药洲遗址
朝代更迭 后来湖面逐渐枯缩,至清代 仅存一泓池塘 就在如今的“药洲遗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f91c962d7ada3a5044ebfaf60217cc.png)
除了南汉石护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宋代砖驳岸和唐宋时期木堤岸结构,反映了汉唐广州城外的这片水域经过了唐甘溪西支、南汉仙湖和宋西湖三个阶段的变化。而发现的宋代疑似码头的建筑基址,说明这里在宋代可能有一处码头自子城外向西湖内伸出。 考古新发现③
明清流水井古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c4ece0d0490dd0960d0f2c808841a62.png)
考古人员在遗址中部发现一段南北向走道,方向336°,清理长约20米、宽3.1米。路面自上而下分属清晚期、明晚期和明早期三个历史时期。清晚期路面用红砂岩条石铺砌,仅北部、中部有零散残存。明代晚期路面保存较好,两侧用红砂岩条石顺向包边,中间用碎砖石平铺地面,路面中间略高于两侧。 考古新发现④
清代书院建筑基址
考古人员在遗址西部在现代层下还发现了6处房址,房址砖均为砖结构建筑,排列有序、布局整齐,呈东西向分布。初步来看房屋有四间、五间多种形式,整体东西长21米,南北约14米,房基垫土厚约30厘米,内间门位置不一,地面经过处理,坚硬、平整。经判断,为清代书院建筑基址。
考古人员分析,这批排房建筑,从结构和布局来看,很可能和清中晚期书院有关,对研究广州古城功能布局和城市变迁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流水井古道和清代书院建筑基址,反映了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后,这一带经过淤积,已成为广州城市中心的繁华区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cd02ba11c44d250df9bbe5122cd0f2.jpg)
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地层堆积深厚、出土遗物丰富,建筑基址密集,延用时间较长,各时期建筑或等级颇高或规模较大,是小马站一带一直处于广州古城核心区的重要实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9b5dbea99663b38aaf1e725bb086cf3.jpg)
在这长达一年的考古研究工作中,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砖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和礌石、蒺藜等城防用具,以及汉至民国时期陶器、瓷器、铁器等文物共2800件(套),为认识广州古城的结构布局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来源:综合广东民生DV现场、广州广播电视台、信息时报,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往期精选
热门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