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涌现了许许多多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风格鲜明的艺术家。他们以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努力,不断创新,通览古今融贯中西,使中国书画艺术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将中国艺术逐步推向世界艺术之顶峰。为发掘展示当代艺术家风采及优秀作品,特别推荐艺术家大型活动,面向全国及大众展示当代艺术名家风采。
曾建国,男,广东省丰顺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公务员,2015年退休。政务之余研习文艺40多年,正式出版诗词,小说、楹联专著和花鸟画册。独创融水法大写意牡丹,得到单国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黎展华(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丶刘济荣教授和李钟声先生赞许。己在《人民周刋(网)》《中华英才(网)》《南方日报》《广州美术研究》等报刑发表260多幅作品,在1997年和2001年省展中两次得铜奖。
近年牡丹作品在北京地铁、北京国际机场巡展。大量作品被社会各界人士收藏。热心支持社会公益慈善,累计捐赠两千多幅作品
《共享艳阳天》《明天更美好》牡丹图,参与中俄建交75周年文艺交流活动,被俄罗斯国立工艺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收藏。
《四海同春》牡丹图入选参加第33届奥运会法国巴黎国际艺术交流展,获评金奖。
央视中学生频道《时代人物》栏目(今年11月)作专题播出。
今年11月底,《共享艳阳天》《明天更美好》牡丹图,参加“庆祝中俄建交七十五周年暨中俄文化年艺术展”。
曾建国现任中国楹联学会(第八届)会长助理,广东楹联学会会长兼书画院长。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暨广州市美协会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员。
新奇与惊艳
—一曾建国牡丹花作品解读
黎展华
国人对牡丹的喜爱与追捧,并为其多彩的外表、高贵的气质、袭人的香气、独特的魅力而倾倒。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牡丹花常常被描绘成,写实与写意的二种,惯用的红色或粉色或黄色,虽然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觉,但也往往纠缠在俗雅之间,更多的是千人一面、千色一面,千图一面,几近雷同的感觉。
诗人、词人、楹联学家古稀之年的画家曾建国老师几十年的文化积淀丰厚的修养与内涵学识,对牡丹投入了十八年专事探索与研究,掌握了一套闭门绝技,了解中我得知是其在作画中大胆用水,以水为底,融于墨彩,一气呵成,半干湿中水与色墨三者互相浸润,自然融合,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让画面盛放的牡丹花,便有了深邃多维多变的质感。再通过激情投入率性用笔,运用中锋侧锋和点染等传统笔法,又大胆探索散锋凿笔和侧锋的转笔法,令笔法多变,笔痕鲜明,肌理丰富从而使画面花瓣更为丰富和变幻,进入到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似与不似,不似更似"增加了牡丹花新的主题观念和审美意识,最终从传统走向当代,对历代牡丹花作品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生命力,与泛泛而作的牡丹花作品擦身而过,大有同而不同师大雄的超然解读,既不是“具象”,又不是抽象而是“意象”,将牡丹的形态和气质意象化,如梦如幻 .产生了神秘、新奇、惊艳的美感,有如现当代LED“激光”的炫彩效果,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享受,让牡丹更具个性,更具独创性,更显高贵和典雅,更加迷人和诱惑,更加高尚和庄重的魅力与视觉效果。
言简意赅,大美无言。曾建国老师让其牡丹花作品在繁花似锦的历史久困中突围了出来,傲视群雄,将牡丹花这一传统题材发扬光大。我认为: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作品将引来同侪的更大的关注并将以全新的视觉艺术诠释而流芳。
(此文己载《人民周刋(网)》2024年5月30日)
作者:黎展华,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