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奥战争打胜了,为啥普鲁士君臣却闹翻了?

斐斐谈国际 2023-02-17 02:32:03

1866年7月3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波西米亚易北河河畔的萨多瓦高地时,早已在凌晨时分就已进入进攻阵地就位的普鲁士南征奥地利的第一军团8.5万人开始从正面向萨多瓦高地发起强攻,以阻止奥军主力继续南撤至易北河南岸。

预想的分兵合击

分兵合击,围而歼之

按照此前的作战计划,在第一团军发起进攻之时,普军右翼的易北河军团3.9万人需迅速南下,迂回至萨多瓦南侧,而左翼的第二军团10万人则应当从奥军右翼发起进攻。自此,可实现总参谋长毛奇制定的三大军团分进合击,围而歼之的计划。

普军三大军团

在战场附近的一座山头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首相俾斯麦、总参谋长毛奇等人正在御帐外用望远镜查看战场形势。在凌晨发出的作战电报中,易北河军团迅速回电了总参谋部,而决定战役胜败的由王太子腓特烈率领的第二军团却迟迟没有电报回复,一向镇定的毛奇被迫派出传令骑兵这一传统的方式,以八百里加急去寻找第二军团传达作战指令。

萨多瓦战役

而远在数十公里外的王太子腓特烈则用马鞭一直拍打着出了故障的电报机,咒骂着总参谋长毛奇,并对其家人致以诚挚的问候,如若不是先进的德莱赛式针式步枪(即后膛枪)大量装备了部队,第二军团可能就被奥军层层围堵在苏台德山区,无法西进,如此分进合击的冒险策略只怕不是流产那么简单,那三个糟老头子恐怕还会交代在萨多瓦。

王太子腓特烈

好在,从凌晨时分就出发的一路传令骑兵终于在天亮前找到了后方的第二军团并传达了作战计划。王太子扫了一眼作战指令后,当即惊出一身冷汗,顾不得军团这一路西进强突奥军防线并长时间行军的人困马乏,下令立即抛弃不必要的辎重,全体急行军,火速赶往萨多瓦战场。因为按照常规行军速度,第二军团已经落后第一军团一天的脚程。

按照正常的军事策略,面对兵分三路且处于外线作战的普军,内线作战的奥军应当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时间差逐个击破,当然这样的逐个击破需要领军将领拥有一颗大心脏、极强的指挥能力以及训练有素的士兵。

柯尼希格雷茨

萨多瓦高地上,驻扎着奥军20余万和2万多的萨克森军队,统帅为信奉防御战略的奥地利将军贝奈德克。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贝奈德克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用这句话形容再合适不过。

奥军统帅贝奈德克

尽管战前贝奈德克就宣称“要以绝对优势击败入侵者”,实则缺乏信心,一直小心谨慎,在主动进攻和退守之间左右摆动。维也纳的皇帝命令他在此打一场大型会战击败入侵者,而贝奈德克本人则想着退守易北河南岸,因为法国一旦得到消息是不会坐视不管的。正是这种摇摆的不坚定思想,让奥军进退失据,放不开手脚。

萨多瓦战场

当3日早晨普军第一军团士兵顶着高地上奥军猛烈的炮火向上冲锋时,尽管当时高地上的奥军两倍于普军,而普军第二军团和易北河军团均未能如约抵达指定作战位置,但贝奈德克的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拯救了普军第一军团。

由于人数差距太大且奥军居高临下炮火猛烈,普军进攻受挫,还被奥军反攻。

远处时刻注视着战场形势的威廉一世王国异常紧张,因为预想中三路合击,现在只有中路在打,8.5万人对阵20多万人,还是仰攻,简直没法打,要不撤退吧,等汇合军队再做打算。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看着国王威廉一世的欲言又止,作为忠实仆人的俾斯麦自然知道国王在想啥。但作为王国具体事务负第一责任的首相,资深谋略家,俾斯麦深知,兵贵神速,时间就是生命。对奥战争,一经打响,就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将遭到法国、俄国的武力干涉,如此,普鲁士版本的建国方略《联邦改革纲要》中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之外的战略目标就无从实现,甚至还有可能被回过神的奥地利反推,毕竟此战大多数邦国都是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因此,必须速战速决,在法、俄没反应过来之前,迫使奥地利主动议和。

俾斯麦

瞅了瞅对面表面气定神闲抽着雪茄、实则夹烟的手指不断颤抖的总参谋长毛奇,俾斯麦其实心中也非常矛盾,一方面对总参谋部里不断崛起的军官团势力的担忧和不满,另一方面,作为军方大佬的毛奇对自己却是相当尊重,起码所有的作战计划都会给自己过目审阅。

毛奇

而毛奇也在偷偷瞅着对面的王国首相,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毛奇实在看不上政府外交人员们整日和别国吵吵闹闹得打嘴炮,靠妥协和利益交换来达到目的,他更愿意用首相早先说过的用“用铁与血”。但是,毛奇深知,军队这把普鲁士之剑尽管日渐锋芒毕露,但利剑砍向哪里还是需要这位王国领航员来把握,否则剑虽利也容易伤着自己,这是一种彼此需要、彼此合作的关系。

见作为左、右肱骨大臣的两人都不吭声,威廉一世实在憋不住了,便委婉得询问毛奇,作战计划里有没有撤退的安排,毛奇在给老国王和俾斯麦续上一根雪茄后,坚决表示没有撤退的选项。

而俾斯麦也随后表示国王要相信自己的儿子,作为王太子的腓特烈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胜则取代奥地利成为德意志的霸主,败则1850年的奥尔米茨的耻辱再次降临普鲁士,所以他一定会及时赶到。

普鲁士军队

于是,普鲁士的铁三角沉住气,都在伸长脖子拿望远镜盯着第二军团赶来的方向。

所幸的是,普军的德莱赛式针式步枪性能大大优于奥军步枪,以少数兵力顶住了奥军反扑,并给与奥军大量杀伤,成功使得普军第一军团处于弱势而不败,而奥军难以按计划脱身后撤。可以说,毛奇这一步险招押中了,普军以8万多人成功拖住了想打又想退的奥军20多万主力部队,可以说是天佑普鲁士。

普鲁士军队进攻

战至下午2时,王太子的第二军团10万人终于抵达战场,随即大举进攻奥军阵型已乱的薄弱右翼,右路的易北河军团也同时进攻奥军左翼。

普奥战争

还在纠结的奥军统帅贝奈德克此刻见大势已去,终于不再犹豫,命令奥军立即撤退。

王太子会师毛奇

而普军虽然三大军团均抵达战场,但乱战中,受河流、高地以及通讯不畅等影响,指挥部其实与他们失去联系,进攻协同一片混乱,也就是各部队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只能眼看着奥军剩余的15万人在骑兵的掩护下安然撤至柯尼希格雷茨要塞。自此,萨多瓦战役普军以一万多人的代价,换取了奥军4.5万人的损失。

普(狮子)奥(大象)战争

当普军大胜的消息传来时,老国王威廉一世激动得脸红脖子粗,在周围将领和士兵们“国王万岁”的呼喊声中,威廉一世一边拍着俾斯麦的后背,又转过身去不住得摇晃毛奇瘦弱的身体,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普鲁士获胜

也难怪,普王威廉一世深知这场仗打下来,奥军已经完全丧失斗志,接下来通向维也纳的大门已经向普鲁士打开,普鲁士完全可以像当年拿破仑做过的那样,占领维也纳,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趁势吞并掉奥地利,这是历代普鲁士国王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这件事很大可能就要在自己手中完成,自己也有机会做一把“大帝”!

普奥战争前局势

看着已经被军队躁动情绪影响,被胜利冲昏头脑,高喊着要进军维也纳、灭亡奥地利的威廉一世和毛奇,俾斯麦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按照俾斯麦的计划,对奥战争的目的是打败奥地利,将奥地利踢出德意志圈子,而不是消灭和占领奥地利。何况,俾斯麦对普奥两国的实力还是非常清晰的。

俾斯麦

俾斯麦的策略

“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执行双雄并立的政策这种温和的方式来解开,而只能用剑来斩断。”俾斯麦如是说。

为了能用利剑斩断这难解之结,没有人知道俾斯麦为此殚精竭虑,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一起来看看俾斯麦的外交和内政微操作。

俾斯麦非常清楚,德意志地区影响普鲁士王国扩张(注意不是统一德意志)的只有奥地利,而要孤立并打败奥地利,阻碍俾斯麦的只有法国和俄国。

俾斯麦

对于俄国,俾斯麦是放心的,因为在1854年6月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贪婪且短视的奥地利背刺传统盟友俄罗斯(奥皇正在张罗着娶茜茜公主),将1815年以来的奥俄友谊彻底葬送,而没有实际作战导致奥地利战后又被英法轻视,没有分得任何好处,典型的风骚操作。而且经过克里米亚战争的爆锤,俄罗斯帝国短期内是硬不起来了。

对于法国,1865年10月,俾斯麦会见法国皇帝拿三,直言法国可以吞并卢森堡,以换取普奥战争中法国保持中立,但拿三显然看不上小小的卢森堡,他直接狮子大开口要比利时和莱茵河左岸。

拿破仑三世

俾斯麦为了宏图伟业,暗示拿三可以这么干,但并没有书面保证。比狐狸还要狡诈的俾斯麦当然知道拿三想要干啥,不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嘛。俾斯麦相信,只要操作得当,普鲁士完全可以在法国这只黄雀没反应过来之前,螳螂就把蝉干掉。

意大利想要威尼斯

对于意大利,俾斯麦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策略,在软硬兼施之下,利用意大利对奥地利占领威尼斯的仇恨,将意大利绑上对奥作战的战车。

双方约定,普鲁士和意大利共同进攻奥地利,战后意大利可以得到威尼斯作为报酬。当时法国拿三已经知道普意结盟的事,就通知奥地利皇帝弗兰茨,把一直闹革命的威尼斯还给意大利算了,免伤和气。但是春风得意的奥皇直接拒绝了,岂有还没打就割地的道理?而且割得还是如此赋税重地,简直就是在割心头肉。拿三对此非常无语,意大利、奥地利,你们不听劝,自个玩去吧。

奥皇弗朗茨

内政上,普鲁士利用普遍征兵制,战争动员能力远高于奥地利。在指挥系统上,普鲁士宣布总参谋长和战争部长平级,并授予毛奇指挥军队的全权,这让普鲁士军队的指挥效率和灵活性大大提高。普鲁士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和电报的使用,则让普鲁士军队有了风火轮和千里眼,而德莱赛式针式步枪(即后膛枪)的大量装备和强化训练,让这把普鲁士之剑更加锋利。

德莱赛式针式步枪

普奥战争

外部环境搞定之后,普鲁士以有权共同占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借口,诱使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奥地利与巴伐利亚、汉诺威、萨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国联合,以捍卫德意志邦联的名义,挑战普鲁士。

德意志地区支持普(蓝色)和支持奥(粉色)

按照俾斯麦、毛奇的预想,战争分3个战场同时进行。南线,意大利吸引奥地利南方军团;西线,普鲁士分出一只偏师攻打奥地利的盟邦;东线,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场。普鲁士重兵攻击奥地利要害之地,维也纳的北方门户—波西米亚(捷克),引出奥军主力并速战速决。

东、西线由普鲁士亲自操刀,进展顺利,相继占领汉诺威、萨克森等邦国,并在前文所述的萨多瓦战役中击败奥军北方军团主力。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其实,奥地利并非没有胜算,但是奥皇选错了统帅。贝奈德克是防御作战的粉丝,他将军队集中在要塞之地,打防守反击,并将战争拖到法国干预。于是,普鲁士各军团轻易穿越了天然屏障厄尔士和苏台德山脉隘口,并没有遇到奥军的强力阻击。

南北德意志

但是南线的意大利却出乎俾斯麦的意料,如此拉胯,如此战五渣,才一出战就在陆地和海上被奥军南方军团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进军维也纳

好在萨多瓦的胜利,让普鲁士从军官到士兵都如打了鸡血一般,于是,7月中旬,普军兵临维也纳城下,并做好了攻城准备。

普奥战争

心急如焚的俾斯麦随军一路劝谏,都无法阻止威廉一世王图霸业和军官团建功立业的欲望。

俾斯麦

7月22日,奥地利面对围城的普军,被迫求和。奥地利承诺退出德意志邦联,但必须在保证萨克森领土完整的条件下,承认普鲁士国王在北德意志采取的一切措施。说明白点,就是北德是你普鲁士的了。

战后局势

但是一心要乘胜干掉奥地利的军官们集体反对俾斯麦这种“屈辱答应和约”的提议,不割地赔款,叫打胜仗?闹着玩呢?显然,脑热的国王依旧站在军官们这一边。

俾斯麦的选择

俾斯麦深知,他作为首相有责任把握普鲁士在未来德国中的地位和以后同奥地利的关系,想要维持住现有胜利果实,就必须尽快缔结合约,且不能把奥地利逼得山穷水尽,更不要痴心妄想得想吞并奥地利,要知道,当时普鲁士才1600万人口,而奥地利帝国人口则超过4000万,并且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庞大帝国,无法想象,普鲁士面对这样的民族烂摊子该如何处理,恐怕普鲁士也会因此毁灭。

国王和军官团们在得意忘形之下,已经忘了隔壁法国的蠢蠢欲动,再耽搁下去,普鲁士恐怕就要面对新的一次七年战争,届时普鲁士将一无所有。

而扩张普鲁士,取得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必须清楚法国才是终极一战。而如果这一把把奥地利逼得太急,未来必然爆发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显然不能两线作战同时打法国和奥地利。因此,签订宽松、甚至“屈辱”的和约,有助于舒缓奥地利的敌对情绪,让它在未来普法之战中保持中立。

面对铁板一块的国王和军官们,俾斯麦选择王太子腓特烈作为突破口。深明大义的王太子一点就通,立即站队俾斯麦并帮助说服其他人,但老国王不为所动。恼火的俾斯麦不再顾及君臣名分,威胁国王,你不同意,我就辞职。老国王表示,你辞职,我就退位。俾斯麦表示,你退位,我就自杀以报答国王的提携之恩。在俾斯麦这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动作下,老国王威廉一世最终屈服,选择信任俾斯麦,毕竟这时的普鲁士可以没有他威廉一世,但不能没有俾斯麦。

老谋深算俾斯麦

于是,普鲁士火速同奥地利签订了《布拉格和约》。和约规定:

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承认普鲁士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承认普鲁土在美茵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联盟;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以及协助奥地利作战的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选帝候国、拿骚公国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并入普鲁士;威尼西亚让给意大利;奥地利向普鲁士支付战争赔款300万镑。

战前形势

汉诺威问题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战争中普鲁士占领的汉诺威王国,普王威廉一世决定彻底占领,废黜汉诺威国王,以把飞地莱茵兰和本土连在一起。这一举动,又引发普鲁士朝野争议。大国兼并小国不是很正常吗?那为什么又引发君臣对立了呢?

汉诺威王国

事情还要回到1848年欧洲革命,但是德意志地区也爆发了大范围的民主革命,许多邦国君主都被革命军推翻。这时,普鲁士王国站出来了,宣布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并在平定国内革命的同时,出兵帮助其他君主复国,这也让普鲁士成为众君主们的偶像。

1848年革命

而现在,你普鲁士国王却食言废黜了一个合法国王,这是你该干的事?你忘了你承诺的君权神授?你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合法性被你自己破坏了,这么做是对潜在革命者的一种鼓励,国王是可以被人随意推翻的,不需要上帝裁决。面对普鲁士保王党的咄咄逼人,威廉一世怂了,于是提议可以保留这些君主国,但国王由我兼任,怎么样?保王党同意了,但议会中的民族主义者集体反对,扩张普鲁士就在此时,搞什么兼任,直接变省份得了,免得夜长梦多,各君主复辟。

这下议会两派吵得不可开交,作为保守派保王党的俾斯麦决定对民族主义者让步,只有牺牲汉诺威,不然普鲁士自己就分裂了,军国主义和共和革命,都是俾斯麦重点防范和打击的对象。

北德意志邦联

北德意志邦联成立,普鲁士的扩张

就这样,两场政治危机都被化解。1867年初,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正式成立,包括21个邦和3个自由市。由于法国的阻挠,巴伐利亚等南德意志的4个邦国仍留在北德意志邦联之外。

3 阅读:570
斐斐谈国际

斐斐谈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