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糕作为西安、关中地区以及晋南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赢得了广大食客的喜爱。但是关于其名称中的关键字“甑”,究竟该读作“zeng”还是“jing”,长期以来在民间乃至学术界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从历史、语言学、及及文化传承等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一问题。
甑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甑糕是从我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因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谓之甑糕。甑糕是用糯米、红枣或蜜枣蒸制而成的一种小吃,有的还会加入红豆、葡萄干等食材,以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其制作过程精细,需要将糯米浸泡、蒸煮、搅拌等多个步骤,最终呈现出色泽鲜艳、口感软糯、甜而不腻的特点。西安、关中地区开会,早点多食甑糕。村民赶集赴会,都要吃一盘甑糕打点;返回时还买上一两盘,以虎皮叶包装,带回家里让家人同享口福。
甑的本义与演变在解答甑糕中的“甑”,应该应该读zeng,还是jing时,我们首先需追溯到“甑”字的本源。《说文解字》中记载:“甑,瓦器,所以蒸饭者也。”这段话的含义其实是在说,甑是古时一种炊具,用于蒸煮食物,相当于现代的蒸锅。
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了陶甑,商周时期发展为铜甑,以后又变为铁制。从此,铁甑这个炊具就世代流传。
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巨变,使用了两千多年的铁甑逐渐淡出百姓的厨房,惟独陕西,古风犹存,乡村农家的灶台,大多还在使用这种硕大的铁甑。“甑”在历史上,作为蒸制食物的主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甑糕”正是利用这种古老烹饪方式制作的传统小吃。
语音辨析:zeng与jing之争关于“甑”的读音,现代汉语规范中明确标注为“zeng”。此音源于古代汉语的发音,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集韵》慈陵切,音缯,炊器。对应的现代汉语拼音即为“zeng”。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甑糕”应读作“zeng gao”。
至于“jing”这一读音,可能源自部分地区方言。在中国广阔的地域中,方言差异显著,某些地区可能会根据当地语音习惯,对汉字的读音进行特定的读音调整。然而从标准普通话及大多数地区的通用读法来说,“jing”并非“甑”的正确发音。
在探讨“甑糕”读音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每一个汉字的发音,不仅仅是声音的振动,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对于“甑糕”而言,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千百年的饮食文化、地域特色和历史情感。
平时在享受美味的时候,希望大家也思考一下这小吃名称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让每一次品尝,都成为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之旅。
写到最后
尽管在某些方言区域或特定情境下,“甑”可能被读作“jing”,但从标准汉语及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甑糕”的正确读音应为“zèng gāo”。这一讨论不仅关乎一个字的发音,更深层次地触及了语言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与认同。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