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峰,男,汉族,1958年出生于桂林市,1984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
现为: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
广西艺术学院二级教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第四、五届委员
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院名誉院长
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
曾获首届中国油画静物展“优秀奖”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此次展览,没有金、银、铜奖。优秀奖为最高奖)
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
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优秀奖”
2021年,第三次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
出版有《冬峰写生》、《冬峰油画》、《张冬峰油画》、《冬峰漫画》等画册
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西书画院美术馆等美术馆收藏
著名艺术家张冬峰的家国情怀——写意太行山文/张雅娜
美术教育工作者
《太行平湖》是张冬峰教授2019年在太行山现场对景写生的一幅大型油画风景作品,画面气氛幽远宁静,山中环水,山水相应,横长幅的构图形式彰显了太行山气势的雄伟、恢宏。据我了解,近十年来,张冬峰教授有过四次太行山艺术之行,分别是2013年、2016年、2017年和2019年。我欣赏了他这四次在太行山的风景写生作品,并阅读了他写的几段相关文字之后,脑海里浮出了四个大字“家国情怀”。
▲《太行平湖》布面油画270×100cm 2019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时代,有着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远山’。”这是2016年张冬峰教授去太行山风景写生返程之后写下的一句感慨之言。张冬峰教授的儿子名叫张远山。除了儿子的身份之外,远山也是冬峰教授的学生。父亲、老师,带领儿子、学生去写生、采风,看起来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人生的很多智慧,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这次太行山之行到达林州市时,因红旗渠触景生情,张冬峰教授回忆起了他的知青岁月。“……人海战术,日晒雨淋,至今记忆犹新。……张远山不知道我的十六岁花季少年是怎么回事。尽管经过红旗渠时,我不时地唠唠叨叨。”站在一名读者的角度,我认为没有亲身经历过,确实难以感同身受。但通过多年来的宣传教育,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长辈吃苦耐劳,自立更生,勇于奉献的品德,激励着后代奋勇前进。张冬峰教授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早已将自己在知青岁月里磨砺出的意志、品质,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他至今已从事了近40年的教育事业之中。
▲张冬峰教授写生过程工作照 2019年远山虽有不同,但群山耸立,山山相连。太行山山脉绵延400余公里。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从南宁不远千里奔赴太行山的艺术之行,是出于父子、师生对事业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也是出于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登高方能望远,厚积方能薄发。早已在油画风景界享誉国际盛名的张冬峰教授,出生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长期任教于校址位于著名绿城南宁市的广西艺术学院。因在油画创作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他于21世纪初受聘于坐落在首都北京市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了该研究机构油画院里的一位成员。因此为了教学工作和绘画研究的需要,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多年辗转于北京和南宁之间。“南画碧水,北写太行”是美术界人士对他的品评和赞美之一。张冬峰教授在中国内陆的各种绘画展览活动频繁,在美国和中国台湾成功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多次跟随中国代表团赴欧洲、亚洲、非洲交流访问,所到之处,都画下了绘画作品。因此在多国留下了一位勤奋执着,才华横溢的中国画家的身影。张冬峰教授,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又有着爱国之心的,难得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中国绘画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太行风骨》布面油画 90×70cm 2013年将张冬峰教授四次太行山之行的风景写生作品对比起来看,每次的整体面貌之间都略有差别,每幅画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但总体来说没有超出写意风景画的研究范围。写意体现着中国精神,是他多年来擅长的绘画表现手法之一。他2013年时写生的这幅油画作品《太行风骨》我特别喜欢,其色调、笔法,画面构图,都突显了刚正的气概,和顽强的风度。从这幅画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他拥有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功力。作为一位内功深厚的优秀艺术家,张冬峰教授身临写生现场时,总是可以调动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够和客观景色寻找到一种默契,在写生过程中将二者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幅幅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
▲《太行山的初春》 布面油画 100×80cm 2019年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这句禅语,道出了通过修炼人的心境能够达到自我调控。自然风景四季轮回,流转不息。西方古代哲人也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2013年,2016年,2017年,2019年,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天气……面对太行山脉中不同的山峰,张冬峰教授创造出的这一幅幅写生作品,在进行着美术教育的同时,也传达着深奥的哲理。在这里需要提及一下,除了这四次现场写生之外,2022年他在家乡南宁市创作了一幅水彩画《太行山风景》。如果你按照从前到后的时间顺序,从《太行风骨》、《太行山初春》《太行山日记》系列,看到《太行平湖》是否能够看出,张冬峰教授从先是被太行山的气势所感动,与之精神碰撞产生火花,然后到与之对话熟悉,又发展到对它的深刻理解这一过程。那么在画室里创作的那幅水彩画《太行山风景》就是那位老朋友在他心中烙印的艺术表达与视觉展示。无论是曾经对视的傲骨,还是春秋交替,风云变换的扑朔迷离,在彼时都化成了一抹温和的静谧。
▲《写意太行山》 布面油画 100×80cm 2019年动静结合符合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外出写生和在画室里进行艺术创作,在我看来与养生同理,两种方式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张冬峰教授能够两者兼顾,既可以心怀山河,感受自然,天人合一;又可以稳坐画室,心外无物,融会贯通。他三十岁左右时,就已经练就了结合的能力。如今六十五岁的他,早已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我这位观众赏画、阅读时的姿态非常安静,但难免心随画动,思绪起伏。太行山已有约240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大幅度的地质演变,属于正常现象。但20世纪的远山和如今的远山有何不同?冬峰教授三十岁时的远山和当下的远山有何不同?冬峰教授的远山和远山的远山有何不同?也许就和他这一幅幅的太行山风景写生作品相似,类型相同,又各有个性。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心怀家国,关照世界;大道致远,神游宇宙。翻看张冬峰教授其它艺术作品时,释然,太行山风景,和他画过的其它远山,只不过是他诸多艺术题材的其中之一。虽说不谋全局者,难以谋一域,但他的艺术之境,你我岂能揣测?
本文参考资料及素材来源 : 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 《张冬峰》、《冬峰油画》、东方既白书系《张冬峰油画》、《张冬峰》油画作品集、大家经典传承工程 《张冬峰》等张冬峰教授出版的画册、专著;张冬峰艺术空间公众号、远艺公众号、百度等网络资源
▲《太行山》纸上水彩 2019年▲《石板岩的早上》 布面油画 80×60cm 2017年▲《太行山日记之二》 布面油画 80×60cm 2017年▲《太行山日记之三》 布面油画 80×60cm 2017年▲《太行山日记之四》 布面油画 80×60cm 2017年▲《太行山日记之五》 布面油画 80×60cm 2017年▲《8月•太行山》布面油画60×50cm 2016年▲《太行山下》布面油画 60x50cm 2016年▲《今天立秋》80×60cm 布面油画 2013年▲《太行山》布面油画 2013年▲《太行山风景》纸上水彩76×56cm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