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就导致周天子被诸侯架空了吗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4-04-27 06:54:11

在中国历朝历代之中享国790年的周朝是最长寿的王朝,可周王朝的统治明显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部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西安)迁到洛邑(今洛阳)是西周和东周分界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的西周时期周天子是拥有实权的,在此之后的东周时期周天子实际上成为了诸侯手中的提线木偶。《论语》中称西周时期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等到了东周时期则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尽管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朝又延续了515年,然而实际上王室已彻底沦为了打酱油的角色。在《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籍在写东周时期的历史时都是以诸侯列国作为叙事主线的。表面上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就导致周天子被诸侯架空,可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因果倒置看法:周平王迁都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而是周王室衰落的结果。

不是因为周平王迁了一下都就导致周天子被诸侯架空这样一种结果,而恰恰是因为周王室已然衰落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周平王不得不迁都。在周平王迁都以前周天子是有实权的,可周天子的实权一直是受到诸侯贵族制约的。西周时期的天子可以召集诸侯会盟、仲裁纠纷,可即使在当时周天子也并不能直接插手各诸侯国的内政事务。尽管理论上天下的土地都是王室的,然而王室其实并不能直接有效管辖全天下的土地。

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其实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漫长复杂的过程。周平王迁都只是这一过程发展到临界点的标志性事件。在周平王迁都以前王室的衰微其实早已有迹可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私田被开发出来。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土地成为诸侯贵族的私产。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周王室的财政收入锐减。支撑周王室统治的经济基础就这样被破坏了。

经济基础被破坏的同时王室直接控制的军队也处于衰落状态。西周立国时王室武力强大、诸侯皆弱。当时王室的军队拥有两三千乘兵车,而春秋时代齐、鲁、宋等较大的诸侯国也只有一千乘左右的兵车。所谓“千乘之国”在春秋时代就算是大国了。由此可见春秋时代的霸主们在兵力上还是不及西周立国时的王师。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王师的战斗力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当年武王伐纣时殷商军队出现了被临时招募来的奴隶大军临阵倒戈的现象。周王朝因此觉得在贵族与奴隶矛盾尖锐的现实环境中招募奴隶当兵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周王室的军队都是从贵族阶层中选拔:普通士兵选拔自贵族阶层中最低一级的士,因此后世把“士”和“兵”合在一起称为“士兵”。军队将领则从更高等级的贵族中选拔。这种军队实际上注定和后来清朝的八旗子弟一样必然会腐败。

周朝在以武力推翻商朝立国之初王室军队就像清朝入关之初的八旗贵族一样保持着尚武之风。在周朝武力强盛的年代里四方蛮夷纷纷臣服,因此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安宁局面。在长期天下承平的局面下由贵族组成的军队热衷于追求声色犬马。这样的军队过了几代人之后战斗力就日渐堪忧了。从西周第四代君主周昭王起在对外战争的表现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周昭王南征荆楚把命都丢了。周穆王时期徐国公然僭越称王。

周穆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息了徐国的叛乱。到了周平王的爷爷周宣王在位时期王室在对外战争中已必须靠征调诸侯的军队才能勉强维持。其实在周平王坐上王位以前王室的经济支柱和军事支柱早就出问题了。周平王的父亲周幽王已意识到诸侯贵族势力日渐壮大会对王权构成挑战,所以他试图通过册封平民出身的褒姒取代申侯的女儿当皇后这种方式削弱诸侯外戚的权力。周幽王此举动了诸侯贵族的奶酪自然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

申侯联合其他诸侯和外敌犬戎在骊山杀死了周幽王。周平王本身就是在骊山之难后靠地方诸侯拥戴上位的。靠诸侯拥戴上位的周平王只能进一步让权给地方诸侯。周平王继位时王室对关中地区已完全失去控制:一方面周平王无力抵御对关中虎视眈眈的犬戎人;另一方面常年的战争使关中平原从富饶之地被打成了残山剩水。最重要的是当时关中平原实质上已被姬姓诸侯瓜分完了,所以周平王在那里几乎没任何生存空间。

周平王是在这种局面下才不得不东迁洛邑。周平王其实不是自己想迁都,而是现实情况逼得他不得不迁都。周平王在迁都之初还是很有进取心的:他希望重塑王室的威望,但有两个原因制约了他的发展。首先周平王是在诸侯的扶持下坑死了父王后才得以上位的。这本身就注定了他在诸侯面前是缺乏威信的。更何况周平王本人又是一个文也不行武也不行的庸人。当年周幽王为了立褒姒为王后废黜了周平王的母亲,也顺带着废掉了周平王的太子之位。

周平王后来其实是通过与申侯等诸侯合作才得以上位的。因此周平王一上台就背负了弑君杀父的原罪。由于周平王是被诸侯拥戴扶持上位的,所以他对诸侯的依赖程度远大于诸侯对他的依靠。周幽王死的时候周王室实际上已不再具备威服天下的实力。可当时天下诸侯中也还没谁的实力壮大到足以独霸天下的地步。因此周幽王死后华夏大地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各方诸侯自行其是,却又都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的实力。

在大家势均力敌的状态下只好把周平王这个象征王室的人物推出来作为名义上的共主,可实际上诸侯们都只把周平王当成是随意操弄的吉祥物而已。问题是能代表周王室的也不是只有周平王一个人啊。事实上当时还真有一些诸侯是不打算立周平王的。周平王作为周幽王的嫡长子本来按宗法制度是最有资格继承天子之位的,可他与申侯合作、与自己父王对抗的行为在一些诸侯眼中其实就是叛逆行为。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在以申侯为首的一帮诸侯拥戴下继位,然而以虢国为首的另一帮诸侯却选择拥戴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这时天下就出现了周平王姬宜臼和周携王姬余臣两位天子。双方都自称正统、称对方是伪政权。据现藏于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记载:骊山之难后最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得到虢国等诸侯国支持的周携王。当时周携王得到了更多诸侯国的支持,而周平王政权只得到申侯等少数诸侯的支持。

九年后周携王与地方诸侯发生了激烈矛盾。这时郑国和晋国这两个重要的诸侯国从周携王阵营转投了周平王阵营。这两大诸侯国反水后洛阳平原周边荥阳-新密-新郑-长葛-郾城一线西北成为了周平王的势力范围。事实上周平王在得到郑、晋两国支持以前并没得到大部分诸侯的认同。正是在郑、晋两国的支持下周平王才得以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王朝。东周王朝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二王并立、互不承认的尴尬局面。

周平王出身大宗,周携王则在辈分上高一级。郑、晋两国反水后周平王的优势日益明显;反观周携王这边最有力的支持者是虢国。虢国虽说资历足够老,但实力远远不及郑、晋。公元前750年晋国国君杀掉了周携王。二王并立的时代由此终结。周平王有惊无险度过一场政治风波后决定抹去与周携王有关的一切信息。囧在当时对周平王而言是小事,可如果贻笑千秋后世可就是大事了。

周平王不愿意后人继续就自己得位不正这件事展开议论。周平王为杜绝口实就下令各方诸侯销毁关于二王并立时期的一切历史记录。鲁国当时在位的鲁惠公坚决执行了王命。这就导致鲁惠公一朝的史事在后世居然没任何记载。在我们现在的史书中东周被分为春秋和战国。这其中春秋时代得名于鲁国官修编年国史、儒家五经之一《春秋》。《春秋》一书是从公元前722年写起的,然而周平王却是在公元前770年坐上王位的。

换句话说从周幽王死后周平王继位到鲁隐公元年这中间有半个世纪左右的历史竟无半点笔墨留痕。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记录的国家。从夏朝起就设有负责记录国史的史官。根据史学家司马迁的说法:中国自黄帝时代以来都有确切的纪年,但由于各种资料中纪年的说法并不统一。随着后来历史的变迁就使这些不统一的纪年渐渐湮没失传了。

如今我们不得不借助于现代的考古技术去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古人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手段,因此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在不同的古籍中可能有不同说法。从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从此中国历史事件有了准确的纪年。从那时起直到如今2865年间只有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22年这近五十年时间是没史料文字记载的。

其实这并非当年的史官没记载这近五十年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因为周平王下令销毁了二王并立时期的一切历史记录。不过也并非所有诸侯国都贯彻了周平王的命令。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关于周平王、周携王并立的史料留存了下来。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还有一次更为彻底的焚毁诸侯列国史料的焚书行动。此后与周携王相关的史料基本就失传了。其实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世人都不知道历史上原来还有周携王这么一个人。

好在晋国把剿灭周携王视为自己的一大功绩而将其详细记录在案。晋国灭亡后其历史纪事为魏国所存续;向来与王室不对付的楚国也保留了二王并立时期的历史记录。魏、楚两国把一些史书作为随葬品埋在了地下,因此得以侥幸躲过了秦朝大规模的焚书行动。西晋时期一个盗墓贼从一座战国时代的魏墓中盗出一批竹简。这批后来被命名为《竹书纪年》的竹简对之前的《史记》等史料进行了补充。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从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发掘的竹简。出自魏国墓葬的《竹书纪年》和出自楚国墓葬的清华简使人们终于得以还原中国历史上缺乏文字记录的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周平王与周携王在并立争权的过程中为争取诸侯支持不得不进一步向各诸侯国放权。可能正因为周平王放权更多,所以才诱使郑、晋两国反水。周平王在诸侯的支持下最终战胜了周携王。

可等到这场政治风波过去后周平王发现再要想从诸侯手中收权已不可能。周平王本就不是什么英明的君主,所以面对这种形势也就索性随波逐流了。周平王在位时期王室的领地、收入、兵力进一步减少。尽管名义上诸侯们仍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然而实际上王室的实力已连一个二等诸侯国都比不了。周王室的衰落预示着齐、晋、楚、秦等诸侯国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即将迎来自己的时代。

0 阅读:0

鸿鹄之志从国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