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用AI主持人,0失误表现引发职场大讨论。

平行入口 2025-02-15 11:25:40

记者小李拿着微笑的AI主持人播报画面,看着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议论纷纷。

有人担忧,有人兴奋。

这不就是我们在科幻电影里能看到的么?

现在竟然真实出现在央视的屏幕上了。

AI主播入驻央视,引发行业震动

央视首次引入AI主持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你可以想象,一个完全由计算机绘制的虚拟主播,穿着得体,口齿清晰,以0失误的标准播报新闻。

这让许多媒体从业者不禁捏了一把汗。

其实,去年我们就已经听说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试用AI技术。

春节期间,有人家里还开玩笑说,主播换成机器了,是不是可以24小时连轴转,几乎没什么休息电视剧这么有干劲儿。

真正进入央视这种国家级的媒体平台,AI主播可就不仅仅是替补而已。

而且,这引发的职业危机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播音学生的抉择:转型还是坚守?

在我的朋友圈里,几位正在读播音专业的同学一下子就感到“前途未卜”。

小张说,她之前花了无数个小时练习说话、纠正发音,只为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播。

可现在,不仅得考虑如何面对镜头,还得面对日益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她的老师倒是很冷静,说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希望大家能正视挑战。

同时,他也提醒大家,一定要始终保有自己独特的特质,这样才不会被随便替代掉。

另一位同学小王,则早早有了打算。

他觉得,与其等到时候被迫转行,不如现在就做规划。

比如,研究数据分析、法律等其他与传媒相关的专业,让自己的技能更加多样化。

但也有人不愿退缩,坚持与AI并存。

小刘觉得,未来主播可能不再只是播报新闻的功能,而是需要更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互动技巧,所以她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你说,技术能替代人类情感和经验吗?

她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不能。

技术突破与争议:AI在新闻播报中的应用

目前来看,AI主播几乎完美的表现确实让人拍案称奇,但也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利用AI主播进行夜间新闻播报确实可以节省人力成本,并且AI主播全天候高效运转,非常适合突发新闻的报道。

然而也有反对的声音指出,智能机器虽然可以模仿人类的行为,但它没有人类的情感和道德判断力,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敏感和复杂的新闻时,是否能够胜任?

比如,最近一次重大会议报道中,AI主播还展示了即时互动功能,能够根据观众的提问进行回答。

这样的场景无疑让人感受到AI的强大,但也有人质疑,机器的回答毕竟是预设好的,临场的应变和人类瞬间的情感交流是否能真实呈现,还是个问题。

不仅是主播,AI还在辅助新闻动画生成中大显身手。

通过AI生成动态动画来解说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不仅直观,而且能让观众更清楚地理解复杂的信息。

这种应用虽然取得了科技与传播的一个突破,但也使一些观众对全盘机器化持保留态度。

因为他们认为,新闻工作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包含了人类特有的思考和判断力。

传媒教育与AI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AI技术不断发展的大潮中,传媒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专家指出,现在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所调整。

除了培养学生的发声和表演能力外,还要加上AI技术的培训。

例如,对于理解AI工具的使用,甚至一些基础编程知识的学习,为未来的多样化工作做准备。

具体而言,在实际课程中增加对技术与人文交叉领域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应用背景和潜力。

比如,增加对调查报道、跨文化沟通等高门槛技能的培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使其在未来 AI技术无法完全替代的领域中脱颖而出。

同样,对于在职的传媒从业者来说,学会人与机器的协作使用,将是增强职业稳定性的关键。

例如,利用AI快速生成稿件初稿,由人进行优化和加工,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同时也保留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结合的相得益彰。

总体来看,AI的引入虽然让部分基础性、重复性岗位缩减,但也提升了深度内容创作与舆论监督功能的地位。

所以,对广大的从业者来说,重新定位自身价值,学会使用新技术,将会是适应变革的核心。

结尾:人与AI的协作,才是未来

在总结这场关于AI在传媒中的讨论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技术进步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与其担心被机器取代,不如积极适应,拥抱这个变化的未来。

就如同当年摄像机的普及并未让文字记者消失,而是让他们的内容更加丰富,传递更全面的信息。

所以,在AI浪潮下,聪明的做法是学习如何与智能机器协作,让自身的价值在新的科技环境中得以体现。

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 阅读:12
平行入口

平行入口

平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