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童趣:穿越时光的魔法与情感传承,史前小朋友玩什么呢?

船长卡戎 2024-06-01 17:05:22

“六一”儿童节马上就到了,不少小朋友都满怀期待地盼望着能为他们准备些玩具作为节日的惊喜。对于我们每个成年人来说玩具都是不陌生的东西。小时候,无论家境如何,总会有一些心爱的玩具陪伴着我们。比如,小男孩喜欢各种枪械,小姑娘喜欢各种娃娃,过家家之类的。他们不仅仅只是一个物件,更是那段纯真时光的珍贵印记。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古代的孩子们是否也有类似的期待和玩具呢?

关于史前时代的孩子们究竟玩些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历史留下的直接证据相当稀少。所以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推测和想象。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其实专家们也不知道,只能根据发现的文物去猜!

为什么在考古发现中很难发现史前儿童的玩具?

《人类成长:童年的进化》一书的作者,伦敦大学知名人类学家布伦娜·哈赛特就认为:或许关键原因在于它们多数由易腐的有机质材料如麻绳皮毛和木头制成的。她推测,可能那时的小朋友真正玩得最多的还是泥巴和沙土之类的东西。

在我国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过去被称为淮阳县。因为地处淮河之北所以叫这个名字。在历史淮阳还是挺出名的有很多历史故事。据说这里曾经三次建国还有五次建都。相传,“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就在这里建过都。

由于狗是传说中伏羲驯服的第一种动物,所以在他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就用泥土捏制了狗造型的泥塑,放在他的陵墓旁守护。这些就是当地流行的“泥泥狗”。现在啊,“泥泥狗”并不是单指一种狗型的玩具,而是淮阳太昊陵庙会泥塑玩具的总称。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之间,在当地的庙会上,都能看见这种独特的民间玩具。

问题是这个泥塑和远古时期的玩具有什么联系吗?

“童年”这个温馨词汇,它其实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一定阶段才逐渐成型的概念。形成的应该比较晚。在遥远的史前时期,孩子们更像是幼小的成年人。他们被寄予快快长大的愿望,以便能够尽早参与到劳动中来。在对史前时代的考古发掘中,专家们发现儿童的存在感相对较低。这个也比较好理解,那个时期缺衣少吃生活条件艰苦,物资稀缺生存条件严酷。

那时的孩子们如同稚嫩的幼苗,跟随着大人过着艰苦的生活,面临着自然与环境的严峻考验。这些小生命在风雨飘摇中成长。正因为这样,专家们猜测考古实践中发现的动物泥塑可能是当时小朋友的一种玩具+教具。

这些动物样式的陶塑多出土于灰坑中,相对火候较低,可能是成人专门为儿童制作的。专家推测,很可能是成人向儿童传授制陶技艺或者是当时儿童们自己不断摸索的成果。所以才看起来那么萌萌哒。这些陶土塑造的小动物,无形中成为了孩子们认知外界的生动教材。在陶塑中,我们常能看到大多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猪、羊、鸡、狗等动物则是被人类饲养的,提供食物来源;蛇是危险的动物,需要避开等等。

在江苏马鞍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只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陶猪十分惹人喜爱。这只陶猪不大,仅有儿童拳头大小。它是中空的腹内似有陶珠,周身有多个圆孔,一侧为青灰色,其余部分为土黄色。憨态可掬!专家猜测这可能是一种儿童玩具。它是否能像哨子一般吹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再后来,长江中游流域的屈家岭文化有一种别具匠心的“陶球”。是用细腻的黏土烧制的,因陶土和火候的不同而呈红褐色或灰色。它呈标准圆形,直径大约2-6厘米,表面装饰着圆圈纹、螺旋纹、细线纹、草叶纹和小镂孔等。这种球体内部竟是中空的,如果放入小石子,轻轻摇晃便会发出悦耳的声响。专家们分析,这种陶球可能是一种声响玩具。就是我们现在小宝宝的手铃或者摇铃有很大可能就是从这个传承下来的。有意思吧。

那么史前小朋友就只能玩泥巴为主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专家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里,竟然发现42个古老的陀螺。其中4个是陶制的,而另外的38个则是用木头精心制作的。经过碳14测定,这些陀螺竟然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5000年前。这还不是最惊奇的,2019年,考古专家们又在井头山遗址中,找到了更为古老的陀螺竟然有着8000年的历史。

当然,陀螺这种玩具不光小孩子能玩,大人也可以玩嘛!

还有更有意思的。上世纪70年代,专家们在陕西姜寨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件距今约6000年的珍贵文物叫“陶制双联环”。这件双联环的构造独特,是由两个粗大的陶环巧妙地套在一起组成的。想当年,孩子们或许就拿着这陶制双联环,一边摆弄一边动脑筋。有专家推测,现在让我们挠头的“九连环”可能就是从这里发展来的。

说回到泥泥狗这种传统玩具,作为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瑰宝。祖祖辈辈的智慧,就这么在游戏中悄悄传了下来。这些传统玩具不仅承载着童年的欢声笑语,更像是跨越时空的桥梁。经过一次次的把玩,默默地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悄无声息地成就了今天的你我中国人。

0 阅读:2

船长卡戎

简介: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