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钦廉四属”管治机构设钦州明清民国强化了钦州地位
博学星辰文
2025-02-17 05:11:53
“钦廉四属”这一历史地理称谓的形成,与明清至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的行政区划变迁密切相关,其核心源于**钦州、廉州两大行政单元的合并与重组**。以下从历史脉络、行政架构、文化认同三个层面详述其出处:
一、历史脉络溯源
1. 明清行政基础
钦州建制:明代设钦州(直隶州),辖钦县(今钦州主城区)、防城县(今防城港市防城区),属广东布政使司。
廉州府建制:明初升廉州为府,辖合浦县(今北海合浦县)、灵山县(今钦州灵山县),治所合浦,同属广东。
2. 清末民初整合
废州府设道:1912年民国政府推行“废府存县”,撤销钦州直隶州、廉州府,合并成立“钦廉道”(后改称钦廉绥靖处、钦廉军政府等),统辖原钦州、廉州四县(钦县、防城、合浦、灵山)。
“四属”定名:因钦廉道辖境由原钦州、廉州各两县组成(共四县),民间逐渐以“钦廉四属”代指这一区域,强调其地理单元的整体性。
二、行政架构依据
1. 核心文献佐证
《清史稿·地理志》载:“钦州直隶州,领县二:钦县、防城;廉州府,领县二:合浦、灵山。”
民国《广东通志》明确:“钦廉道辖钦县、防城、合浦、灵山四县,俗称钦廉四属。”
2. 权力机构驻地
明清至民国时期,钦廉地区的军政机构(如钦廉道台衙门、绥靖处)长期驻于“钦州城”(今钦州老城区),强化了“钦”字在区域命名中的主导地位。
三、文化认同构建
1. 侨乡记忆纽带
晚清至民国,四属民众大规模下南洋谋生,尤以钦州、合浦籍华侨为众。海外侨胞以“钦廉四属”为原乡符号,通过**同乡会馆**(如新加坡“钦廉灵防同乡会”)维系身份认同,推动名称固化。
2. 历史人物加持
冯子材(钦州人,清末抗法名将)、黄明堂(钦州大寺人,辛亥革命元勋)等出自四属的爱国志士,其事迹在侨界广为传颂,进一步强化了“钦廉四属”作为乡邦共同体的象征意义。
四、当代行政区划对应
| 历史“四属”县域 | 现归属地级市 | 重要变迁节点 |
|----------------|--------------|--------------|
| 钦县(原钦州) | 钦州市 | 1951年设钦州专区 |
| 防城县 | 防城港市 | 1993年升地级市 |
| 合浦县 | 北海市 | 1983年划归北海 |
| 灵山县 | 钦州市 | 1965年复归广西 |
五、学术与民间考辨
争议点:有学者指出“四属”最初可能指代“钦州四属”钦县、防城、灵山、合浦),后因廉州府文化影响力,渐演变为“钦廉四属”。
田野证据:广西北部湾民间族谱、侨批(华侨家书)中常见“吾乡钦廉四属”表述,印证其作为文化地理概念的深远影响。
结语
“钦廉四属”称谓的诞生,本质是**行政区划重组与文化认同叠加**的结果:行政上源自钦州、廉州四县合并,文化上依托华侨网络与历史人物传播。尽管当代分属三市,但其作为“向海而生”的文化共同体,仍在北部湾区域认同中占据独特地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