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朋友们没有零食吃,总会漫山遍野的去寻找各种美味的野果来解馋。例如金樱子、拐枣、刺梨、桃金娘、火棘果、茅针、八月炸、白茅根等等,都给我们童年带去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而笔者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种植物,它同样是我们儿时常吃的一种小零食,每当想起它的滋味,总忍不住流口水。
因为这种“小零食”太酸了,想起它总有望梅止渴的感觉,它就是酸筒杆,也叫酸杆。酸筒杆在农村很常见,特别是一些河道、小溪以及比较湿润的田边旷上,都有酸筒杆的身影。
记得小的时候跟着外公外婆在土地里干活,有时候嘴馋了,或者口渴了就会去折酸筒杆的杆来吃,能生津止渴。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重温这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植物,看看你还能想起它吗?
认识酸筒杆、了解酸筒杆
酸筒杆,因其杆味道酸酸的而得名,它也叫酸杖、酸桶笋、酸通、酸汤秆、酸榴根。又因为酸筒杆的表面上有很多紫红色或者红色的斑点,所以酸筒杆也叫斑杖、斑龙紫、斑根,其实它的学名叫虎杖。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植物,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关于酸筒杆的文字记载,我国第一部古汉语辞典《尔雅》中称其为蒤(tu)。
酸筒杆是蓼科、虎杖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和我们用来制作酒曲的辣蓼草以及农村随处可见的土大黄,同属于蓼科植物,近缘关系。酸筒杆根茎横卧地下,木质,呈黄褐色,这一点和它的“老表”土大黄很像。它的茎直立,高可接近2米,有类似于竹子一样的结,内部中空,表面光滑无毛,有很多红色或者紫红色的斑点,多分枝。
酸筒杆的叶子互生,叶片阔卵形。酸筒杆的花期是在夏季,每年8月份左右,现在这个季节,刚好的它的花期。酸筒杆的花白色,非常的小,但是很繁密。果期在秋季,每年9月到10月份左右,果实卵形,藏在花被,很难看见。
在宋代《图经本草》中就有记载酸筒杆,其中还详细描述了这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书中记载:“酸筒杆处处有之,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子......七月开花,九月结实......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似柳根”。描述的与我们今天讲到的酸筒杆一致。
酸筒杆的食用价值
酸筒杆是个好东西,它首先是可以食用的,吃的部分是春季3-4月份左右发出嫩芽或者在没有分枝前吃它的茎秆。嫩芽可以焯水之后做菜吃,或炒食、凉拌、做汤、腌制,很开胃,食欲不好的可以试试。其次它的茎秆则可以去皮之后生吃,口感爽脆,味道酸酸的。在野外酸筒杆是很好的补充水分的好方法,因为它不仅能让你生津止渴,事实上它中空的内部还储存大量的水分,很干净,也是可以直接饮用的。
其次酸筒杆的根也是个好东西,它是可以提取天然的黄色素,在食品添加以及化妆品领域广泛应用。
酸筒杆的药用价值
酸筒杆还是传统的中药材,特别是它的地下黄色的根药用价值极高。祛风、利湿、破瘀、通经,像南方天气湿热,风湿筋骨疼痛、湿热黄疸、妇女月经延期、肚子里面有积块、痔疮出血、跌打骨伤以及恶疮癣疾,其实都是可以用到酸筒杆的根的。
在《滇南本草》中记载记载:“虎杖(酸筒杆)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治五淋白浊,痔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此外在《医林纂要》中亦有记载:“”虎杖(酸筒杆)坚肾,强阳益精,壮筋骨,增气力。敷跌伤折损处,可续筋接骨。
可见虎杖(酸筒杆)不仅是我们儿时可以吃的小零食,事实上它还是很好的中药材。价格在20元1斤左右,如果我们在野外遇到,那么请重视它。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大家对于虎杖(酸筒杆)了解了吗?你小的时候吃过虎杖(酸筒杆)吗?在你的家乡还有虎杖(酸筒杆)这种植物吗?大家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