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然而,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病害威胁,白穗病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可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有效防治小麦白穗病对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而科学选用防治药物和把握喷药时机是关键环节。
一、小麦白穗病病原及危害
小麦白穗病并非由单一病原菌引起,主要包括赤霉病、全蚀病、根腐病等。赤霉病由禾谷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侵染所致,在温暖潮湿环境下易爆发。病菌侵染小麦穗部,初期颖片出现水渍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白穗。病穗上常伴有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侵染根部引起,病菌从幼苗根部侵入,随植株生长蔓延。抽穗灌浆期,根部严重受害,茎基部1 - 2节变黑腐烂,导致白穗。病株根系变黑,根表面有黑色菌丝层,俗称“黑脚”。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如链格孢属、离蠕孢属等,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发病初期,根部出现褐色病斑,逐渐扩展使根系腐烂,地上部分生长受阻,严重时形成白穗。病穗上病粒皱缩,有黑色霉状物。
这些病害一旦爆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据统计,赤霉病大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20 - 50%,且病麦含有毒素,影响品质和人畜健康。全蚀病和根腐病严重发生时,也会导致小麦减产10 - 30%,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二、防治小麦白穗病的有效药物
(一)针对赤霉病
1. 多菌灵:多菌灵是一种广谱内吸性杀菌剂,作用机制是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形成,影响细胞分裂。它对赤霉病有良好防治效果,持效期较长。使用时,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 1500倍液喷雾,能有效抑制病菌侵染,降低发病率。
2. 戊唑醇:戊唑醇属三唑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起作用,杀菌活性高、内吸性强。对赤霉病不仅有预防作用,在发病初期也有治疗效果。推荐使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 - 4000倍液喷雾,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二)针对全蚀病
1. 硅噻菌胺:硅噻菌胺是一种新型内吸性杀菌剂,对全蚀病有特效。它能在小麦植株内传导,在根部积累,抑制病原菌生长。种子处理时,可用2.5%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200 - 1:400进行包衣,能有效预防全蚀病发生。
2. 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同样属于三唑类杀菌剂,对全蚀病有较好防治效果。使用30%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300 - 1:500进行种子包衣,可保护种子和幼苗免受病菌侵害。
(三)针对根腐病
1. 福美双:福美双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能在植物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病原菌侵入。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 - 800倍液进行种子处理或喷雾,可有效防治根腐病。
2. 甲基硫菌灵:甲基硫菌灵是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发挥杀菌作用。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 1000倍液喷雾,对根腐病有良好防治效果。
三、喷药最佳时机
(一)赤霉病
防治赤霉病关键是抓住小麦抽穗扬花期。此时小麦抵抗力弱,易受病菌侵染。一般在小麦齐穗至扬花5%时首次喷药,若天气条件适宜发病(如连续阴雨、湿度大),7 - 10天后需二次喷药。若错过首次喷药时机,扬花后7天内仍可补喷,但防治效果会受影响。
(二)全蚀病
全蚀病预防为主,种子处理是关键环节。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可有效保护幼苗。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若田间有零星病株,可选用硅噻菌胺等药剂进行灌根处理,控制病菌蔓延。
(三)根腐病
根腐病防治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减少病原菌基数。小麦苗期至拔节期,若发现病情,及时选用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喷雾防治。发病严重田块,7 - 10天后可再次喷药。
四、注意事项
1. 药剂轮换使用: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建议不同作用机制药剂轮换使用,如多菌灵与戊唑醇轮换防治赤霉病。
2. 严格按剂量使用:用药剂量过高不仅浪费农药、污染环境,还可能产生药害;剂量过低则无法有效防治病害。务必严格按说明书推荐剂量配制药液。
3. 注意天气条件:避免在高温、强光、大风或降雨天气喷药。高温强光易造成农药挥发和药害,大风会使药剂漂移,降雨会冲刷药剂,降低药效。宜选择无风晴天上午9 - 11时或下午4 - 6时喷药。
4. 安全防护:喷药时,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农药。喷药后及时清洗身体和更换衣物。
防治小麦白穗病需根据不同病原菌选择合适药物,并精准把握喷药时机。同时,注意用药安全和科学施药,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确保小麦高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