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阿姨1959年生人,再过两个月就满65岁了。
她和老公都是退休人员,许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师,老公则是农业部门的退休干部。
退休后,他们在县城安静地养老。
许阿姨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拼尽所有,让儿子过得更好。
年轻时,许阿姨和老公过得并不轻松。
工资不高,每个月几百块钱,但他们还是在辛苦劳作之余,存下每一分辛苦钱。
他们利用寒暑假回老家种果、种树,把每一亩地管理得井井有条。
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他们把所有的钱都存了起来,以便将来儿子需要时能用上。
2000年左右,县城扩建,许阿姨和老公用辛苦积攒的钱买了两块宅基地。
多年后,他们又在市区买了房子,为的是儿子将来回来工作有个安身之处。
虽然平时生活节俭,但对儿子的投资却是毫不吝啬。
儿子的上海选择:工作与婚姻的抉择许阿姨的儿子从小就读书认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成绩一直很好。
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了上海的一所财经学院。
大学毕业后,儿子继续读了研究生,最终在一家上海的银行工作了。
亲友们都认为许阿姨和老公养育了一个很有出息的儿子,还为此感到骄傲。
儿子的选择却让许阿姨开始陷入深思。
儿子在上海工作不久,就谈了一个上海本地的女朋友。
女方家庭条件优越,最终婚房的费用不得不让许阿姨他们卖了市里的房子、县城的地皮,甚至连自己住的单位分房都卖了。
他们搬回了老家,为的是凑齐200多万,帮助儿子买下上海的小三房。
虽然最终儿子在婚房办婚礼,只邀请了许阿姨和老伴,但他们心里还觉得是对的,毕竟儿子在大城市成家立业,是为了他更好的未来。
退休生活的无奈:上海保姆的酸甜苦辣没多久,孙女出生了。
许阿姨想,亲家住得近,照顾孙女的任务应该不会落到她的头上。
事情并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
儿媳的父母明确表示不会带外孙,他们要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儿子不得已请求许阿姨来上海帮忙。
尽管许阿姨内心不情愿,担心和上海儿媳长期相处会有矛盾,但她还是去了。
初来的时候,儿媳对他们还算客气,但时间一长,各种矛盾就出来了。
老人病了,儿媳嫌有传染病;喂孩子的方法不对,又被嫌弃不卫生;就连有一次轻敲房门进屋,都会被指责没有边界感。
在二十几年的讲台上从未遇到的麻烦,如今在家里却屡屡发生。
许阿姨感到心累,常常走到楼下来透气。
一日,她到小区老人活动的地方,见一个上海本地人老太太在打牌,站在一旁观看。
没想到在她接受邀请帮忙打牌时,因为对新玩法不熟练再一次被本地人嫌弃,这让她感到无比愤懑。
她愤然甩牌而去,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最后的觉悟:儿子已成为上海人许阿姨突然发现,儿子在上海生活工作,融入了上海的一切,而她自己却始终像个外人。
在家里,被儿媳嫌弃;在外面,被陌生老太太排斥。
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成了上海人,她作为母亲反而成了旁观者。
年轻时我们辛苦拼搏,以为这样能给儿女创造美好生活,结果却是我们自己变得无依无靠。
许阿姨感叹,自己的一生像是为了儿子牺牲了一切,最终他却要在另一个城市里成家立业,自己与老伴成了局外人。
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已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这个大城市,属于他的新家庭。
结尾:小时候,我们认为孩子是我们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
儿子凭借两三代人的辛苦付出,已经成功完成了阶层跃迁,成为大城市的一员。
而我们这些为他们付出的父母,也应该学会放手,找到自己的生活和归宿。
在这个社会剧变的时代,我们也许无法改变命运,但我们能做的是理解、接纳和放下那些不再属于我们的东西。
这样,我们才能在晚年过得安宁和心安。
至于儿子和他的生活,那是未来的事了,我们就静静地看着,祝福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