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陪读,居无定所”
仅仅16个字总结了一个宜昌女孩的一生,也有人总结,说她是一个被母亲剪断翅膀的女孩。
她叫杨元元,用一种极其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毛巾和枕巾绑在一起,一头挂在水龙头上,一头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不同于高处自缢,吊上就无法挣脱,她的这种方式,但凡她有一丁点活下去的欲望,她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存活。
而此时的杨元元才入学70天,家人把矛头指向学校逼死孩子,教育界认为是盲目考研要了她的命。
但是究其原因,最终在一次媒体采访其母亲的时候,暴露了出来。
原来一切的始作俑者是杨元元的母亲,而其母亲却在采访中根本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后悔。

杨元元三十年的生命里,她的母亲就像是个枷锁,像个水蛭,牢牢地吸在女儿身上。
在杨母眼里,杨元元就是个“工具”,要按照“我”的方式生活,要按照“我”的指挥前进
高考时候,杨元元想报考大连,但是母亲认为路远花费高,让她上了离家近的武汉。
又因为杨母不肯花3.5万买断单位的房子,又不愿住在老房子,挤进了女儿的宿舍的1.2米的床,整整2年时间。

毕业杨元元考上了县城的公务员,但是杨母认为只有没能力的人才去小县城,所以断送了杨元元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8年后,杨元元考研,因为母亲曾经在上海呆过5年,羡慕大城市的五光十色,就让弟弟去北京读博士,女儿去上海读研。

杨母又一次选择去上海女儿的学校宿舍,就跟曾经上大学一样,但是弟弟在北京读博士,比研究生宿舍更自由,也更有实力,母亲却没有选择给男丁“添负担”。
室友受不了,接连向学校申请了转舍,被学校知道后,学校为其联系了每月450的房子,还让杨元元勤工俭学每月补助320元。
但是杨母依旧不同意学校的做法,认为学校冷漠无情,但是当时杨母的退休金已经900多元,根本不用继续给女儿“添麻烦”。

最终学校下了最后通牒,不得已,杨母只能搬去出租房,因为便宜,所以房子里基本什么也没有,杨元元抱头痛哭,向母亲忏悔自己没有给她一个好的生活。
回去之后,杨元元就走了。选择了一条“必死”的方式。
我无法想象,那种方式的死亡,是要抱着什么样的心理,洗手台离地面不足一米,她要一直蜷缩着吊着自己,完全主动性的死亡,是多么的痛苦。
三十年间,生活被管制,命运被左右,没有私人空间,不能谈恋爱,一直在母亲的目光下生活,还要一直抱有愧疚之心。
而杨母根本不至于此,她可以一个人生活的很好,也可以和条件更好地儿子去生活,但是她选择了寄生在女儿身上。
杨元元不止一次的对母亲表达过想法,但是都因为某种变态的愧疚之情,依旧不断地满足母亲的占有欲、理想欲。


有人说,杨母是因为自己活的太失败,所以攀附在女儿身上,只是为了借着女儿的人生重活一遍自己。
她对女儿只有自私,自私到从没认为女儿有自己的人生。
今雅典专业烫染
不知道哪里人就写中国,不要为博眼球写上海,不写上海没人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