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与廉颇的下场实在唏嘘

白夜清欢 2023-09-12 15:24:43

前言

赵国与秦国,两个强国在战国时期争夺天下,长平之战无疑是关键的转折点。这场惨烈的战役,不仅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也影响了许多忠心之士的人生轨迹。蔺相如和廉颇,两位为国奋战的良臣,却都在这场战役后遭遇不同程度的冷遇,其中戏剧性的反转,至今令人唏嘘不已。

赵国鼎盛,二贤出世

北方的赵国,自古就是军事强国,其国都也以“北临峻岭,南临黄河,东西两山夹峙”的险要地势而著称。正因如此,秦国想要统一关中以北,就必须先破赵。于是,秦孝公发动了针对赵国的战略进攻。赵国虽地势险要,但毕竟不能长期困守山间,这对商业贸易极为不利。

赵国王也明白,要与秦国抗衡,必须发展经济以丰富国库。于是赵国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城的商业贸易。周边各国的商人云集而来,使得一跃成为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手工作坊、商行林立,经济快速繁荣发展起来。赵国的国力也因此蒸蒸日上,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有力对抗来自西方的秦国军事压力。

这时的赵国王是一个聪明强干、野心勃勃的君主——赵武灵王。他趁着国力强盛的时机,大力发展农业,鼓励商贸;同时强化军事力量,积极与秦国争夺中原诸侯的领导权。在位期间,赵国国力达到鼎盛,被视为能与秦国一争天下的强国。赵武灵王采取怀柔手段,对附近小国释放善意,缓解与秦国的对抗气氛。同时,武灵王注重文化发展,广纳人才,使赵国在教育科技各方面也达到先进水平。这使得赵国的综合实力在六国中数一数二。

可惜好景不长,武灵王去世后,赵国陷入了内乱。几代短命王接连更替,国力迅速衰退。赵国内部派系林立,互相攻讦。年幼的君王也难以压制朝堂之争。一时间朝野混乱,百姓涂炭。赵国的边境防务也因此空虚,屡遭秦国的袭扰。

幸而最终赵孝成王继位稳住了局面。他顺应民心,安抚各派系,逐步削弱权臣势力,让他们无法继续操控朝政。赵国的统治阶层终于重新稳定下来。赵孝成王也展现他英明的君主风范,任用贤臣,采纳忠谏,使赵国国势再度繁荣。当时,赵国重臣中有两位最为突出:一位是文臣蔺相如,一位是武将廉颇。

蔺相如,字子山,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他出生于当时最顶级的名门望族,自幼聪明过人,广泛涉猎各家学说,尤其擅长兵法。他博览古今兵书,对兵家思想了如指掌,常常能根据古人兵法洞察当前形势,为赵王制定出妙计。

蔺相如也广泛吸收群臣言论,不断完善自己的谋略。他将文武统一,将谋略和人格兼备,深得赵王器重。后来,他进入朝堂,很快便以睿智的谋略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得到赵王的重用。在他的谋划下,赵国成功抵御住秦国的多次入侵。

赵孝成王也十分信任他,几乎所有重要决策都要先征询他的意见。可以说,蔺相如是支撑赵国强盛的重要支柱。与知识渊博的蔺相如不同,廉颇是出身寒门的武将。他年少时家境贫寒,但愿望远大,梦想一统天下。廉颇自幼勤奋好学,白天在田里劳作,夜晚点着灯苇涂抄兵书。他苦读兵法,对战阵、行军等了如指掌。

廉颇也经常模拟战场,设想各种和攻守之势,战略思维和指挥才能都很出众。他精通兵书,擅长用兵,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年轻时曾在秦国做了几年兵卒,积累实战经验。后来投奔赵国,很快就以战功卓著得到提拔,成为主将,大败秦军数次。廉颇深得士兵拥戴和信任,军容整肃,作战积极。赵王见他作战勇敢,又得到人心,也十分信任他,以他为边境守将,对抗秦国的入侵。

两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一文一武共济,使赵国实力达到鼎盛。正是在他们的助力下,赵国在与秦国的较量中屡屡得手,使秦国对赵国都很忌惮。双方在中原地区你来我往,互有胜负,难分难解。

长平决战,忠谏不容

公元前262年,秦国在 附近的长平(今山西高平东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本次战役的胜负对两国来说意义重大,关系到谁能在中原称王。赵王亲自率军,以廉颇为主帅,蔺相如从旁辅助,两国展开了殊死较量。

此战前期,秦军屡攻不下,被廉颇的防守打的大军溃败。廉颇凭借其对地形的了解和用兵经验,设置了诸多防线,秦军陷入困境。蔺相也根据战场形势,持续向赵王建言,指挥后方支援。赵军也有了先胜的希望。然而就在关键时刻,赵王忽然换掉了廉颇,改派了一个叫赵括的年轻将领担任主帅。

赵括这个人很有野心,自恃才能,一直觊觎主帅之位。他看到赵国连战告捷,便向赵王进谗言,说廉颇老迈已久,不能再带兵。廉颇在关键时刻被撤换,对赵军士气影响极大。赵括则年轻气盛,在赵王面前大言不惭要一举击败秦军。赵王也想借此机会培养新的战功之臣。他委派赵括时,蔺相如曾极力劝谏,说赵括资历尚浅,不足以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坚持让他去主持大局。

赵括上任后果然冒进,中了秦军设下的埋伏,全军覆灭。赵括不懂用兵之道,仅凭热血拼勇,终落得大败。廉颇在一旁看着己方兵败如山倒,痛心疾首。他明知救援无望,还是率领残部发起最后反攻,结果寡不敌众,只能和少数人突围逃走。这场战役,赵国惨败,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国力受创至深。

赵括逃回朝中后,也知道自己战败负责,但还是想着赵王对他恩重如山,定会原谅他的失误。谁知赵王记恨他擅自进攻,造成惨败,反而对他处以极刑。蔺相如看到赵王如此草菅人命,勃然大怒,当着赵王的面痛斥他刑罚过重。蔺相如向赵王直言,赵括之败乃是赵王换将失误造成,赵括不该独力承担。但赵王一时听不进忠言,反而以大不敬之罪免去了蔺相如的官职,放他归乡。

天道循环,忠良难逃之運

战败的消息迅速传开,各国闻风而动,想趁赵国元气大伤之机占些便宜。北邻的燕国首先派兵南下,意图夺取赵国部分边境城池。此时赵王才反应过来,召回了廉颇重新发兵抵抗。廉颇身负国恨,又得到再用之机,骁勇当先,大败燕军,不仅收复了失地,还重创了燕国实力。

赵军士气大振,廉颇也重拾信心,认为赵王总算明白他的忠心。然而好景不长,赵王的猜忌症又发作了。他始终无法相信廉颇的忠心,担心他以后的反叛。于是,就在廉颇立下大功之后,赵王又将他贬斥,放逐到边境。

廉颇对赵王此举无法理解,他已经付出那么多军功了,却仍得不到赵王完全的信任。廉颇非常失落,最终愤而出奔魏国,流离失所。他本想为赵国尽忠报国,却被赵王错判,终只能落得个流亡的下场。在魏国,廉颇也一直受猜忌对待,无法施展抱负。

与此同时,失势回乡的蔺相如郁郁寡欢。他勤劳耕作,与邻里相处亲善。但思及赵国当前危难,他时刻牵肠挂肚,难以专心其他事业。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折磨着蔺相如,他的精神和体力每况愈下。就在这时,秦国大军再度来犯,赵军节节败退,局势危机。赵王这才想起了蔺相如,派人前来恳请他回朝相助。

已是垂暮之年的蔺相如激动难抑,毫不犹豫即刻起程。但当他赶回朝堂,目睹赵王仍我行我素,不知悔改,他再也忍耐不住,当着众臣的面痛斥赵王昏庸无道、惰政怠政。蔺相如痛心疾首地说,赵王只沉迷权色,不思进取,才使国家陷入今日困境。赵王勃然大怒,直接下令免了蔺相如的官职,并再次放他归乡。蔺相如离开朝堂,心中充满了绝望和失落。他不愿再为这样一个愚昧固执的君主效力,只能凄然离去。

可怜蔺相如,一生忠心辅佐,竟无一官归乡,在郁郁寡欢中去世。而赵国也在此后的战役中节节败退,最终灭亡于秦国之手。一代名相,一代美国,都在长平一战后没落殆尽。至此,天下已无力阻止秦国席卷六国,最终完成大一统的伟业。

结语

长平之战,不仅改变了东方政局的生态,也改变了许多忠心之士的命运轨迹。蔺相如和廉颇,两位为国尽忠的良臣,却在战后因朝政的变化而遭遇冷落。他们的遭遇让人不禁感叹,忠诚与奉献终难逃时运的无常。可叹可叹!而今之世,谁又能断言不重蹈覆辙,使得忠良再度受凌辱,国破家亡?思之深切,实在令人唏嘘!

0 阅读:8

白夜清欢

简介:若你相信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