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双向选择,可惜在大学生过剩的当下,用人单位占据主动市场,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甚至不惜自降身价,这更给了企业挑选的余地。
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道路上,肯定遇到过这种现象,有些岗位明明自己的条件很符合,也经过几轮面试,和HR谈的都挺好,但是offer就是迟迟不发,问就是等通知,把大学生心态搞得七上八下的,这种可能就是遇上了“海王式”招聘。
海王这个词是用来指在恋爱中广撒网,不主动也不拒绝的情况,延伸到就业市场中,不少用人单位也有着“海王”的潜质,就连名校生也没有逃开被网住的命运。
这里的名校生大多指985毕业生,作为全国前2%的精英,985毕业生应该是被争抢的香饽饽,有意向的单位也都是名企大厂,可是985毕业生在同届大学生中虽然是少数,每年毕业的还是有几十万之多,同样是精英,用人单位也得有取舍。
而为了不被同行抢到人才,不少企业都是提前校招,早早就内定,大学生以为在毕业之前敲定offer很安心,实际上却迟迟等不来录取通知。
前段时间就有一位清华硕士吐槽一家名企这样的行为,前几轮谈的都很好,就是托着不给最终确认,也不明说拒绝录用,等到校招季结束,才发了降薪后的offer,可把这位研究生气的够呛。
还有些应届生更惨,校招季都结束了,其他企业都招完人了,之前联系好好的企业突然就不签约了,白白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良机,这不禁让大学生纳闷,面试几轮都完成了,确认录取就这么费劲吗?
其实真的急需人才哪里需要这么慢呢?就像高考一样,这边高考状元刚出来,那边清北就追着打电话来抢人了,企业如果真的想录用大学生,一早就敲定了,这样托着无外乎几个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同行的人才竞争,尤其是一些名校,同时期来校招的有许多行业内名企,为了让自己的公司选到最优秀的人才,他们广撒网,热情邀请面试,几轮面试之后却无期限的拖着。
这样做一来能让自家企业慢慢挑,万一有录取的大学生不来,也能很快在“备用网”里选一个,二来也避免同行把优秀的人才抢走,自己不想要也不让别的公司得到,实属损人不利己。
其次个别不厚道的公司也是存着发offer前压价,有时候公司觉得大学生的条件不错,但是和岗位的预期有差一些距离,这个时候HR会拖着不发offer,一边和各部门协商最终待遇,一边也让大学生着急,到最后既能录取到人,又能降低用人成本。
还有的企业先录用一批应届生,两个月之后再大规模裁人,这是由于国家对给应届生提供就业岗位的公司会予以一定的补助,用人单位这样的行为,对应届生来说可谓是十分不负责了,那么应届生如何避免这种海王式招聘呢?
首先应届生不能太被动,企业在面试时都会问大学生多久可以到岗这个问题,大学生也可以主动一些,询问企业多久会给结果,通常一个星期是合理的,如果用人单位含糊其辞,小心有海王式招聘的嫌疑。
其次大学生也要放聪明些,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校招季的时候多投几家公司,只要没和公司签订就不算违约,而且各家企业面对人才也很珍惜,如果知道大学生身上有多家offer,用人单位也会有危机感,觉得大学生很抢手,岗位待遇也更好谈了。
最后建议大学生们都团结起来,多利用学校论坛的优势,每年的应届生可以把自己踩的坑及时分享到学校群里,给后面的学弟学妹避雷,正在找工作的应届生也要提前上网搜索公司的口碑,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吐槽,就不要继续朝坑里踩了。
23届毕业生即将迎来校招,校招中虽然有海王式招聘的企业存在,但校招的企业质量比社招还是高出很多,应届生要提前做好准备,珍惜来之不易的校招,争取在毕业前敲定工作,避免毕业后陷入就业迷茫。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用人单位这种“海王式”招聘呢?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支持
键盘瞎
跟因就是大学生太多,随便HR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