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培育中非旅游合作的乌干达范例

文旅中国 2025-01-23 14:37:26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供图:驻乌干达使馆)

旅游在中非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战略进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为发展而起、为发展而兴的“全球南方”振兴之路上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中乌两国外交、文化、旅游、民航、商务等部门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乌干达在不远的将来有望成为中国出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中非旅游交流合作的示范案例。

中非旅游交流有历史经验,更有现实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出国旅游尤为人们所向往。据史书《通典》记载,第一个踏足非洲的中国人是唐代的杜环。8世纪50年代,杜环由当时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士拉出发,越过苏伊士地峡经埃及到达非洲的摩邻国。14世纪,两位伟大的世界级旅行家——中国的汪大渊和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分别从泉州和丹吉尔出发并最终踏上了对方的出发地。他们留下的《岛夷志略》和《伊本·白图泰游记》,生动记录了旅途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非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长期交往与互慕互敬。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历史条件所限,漂洋过海的跨国旅行还只是极少数人的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的拓展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旅行与旅游进程中来,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自由地行走。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交,在常来往。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四赴非洲。随员马欢等人对船队所访东非城邦的位置、气候、居民和风俗习惯等作了生动描述,使得中国人对非洲的认识和了解大大超过了前代。在此期间,中国主要向非洲出口丝绸、瓷器等,从非洲进口香料和草原动物。正如南非总统姆贝基所言,中国船队到访非洲港口所带来的是互惠互利的合作,而不是随着欧洲人而来的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所带来的毁灭与绝望。平等互利和交流互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海外旅行的文化基因,也是全球旅游业繁荣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代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访非,提出中国同非洲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及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奠定了中非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非洲,他强调:“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还提出了中非友好合作的“真实亲诚”四字理念,为中非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指明方向。从援建坦赞铁路、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到推动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加入共建“一带一路”,从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到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或成为金砖伙伴国,中非合作行稳致远。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更是为中国与包括乌干达在内的非洲国家合作提供了行动纲领。以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为桥梁,促进民心相通,已经成为中非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共识。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郑重宣布,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政治互信是双边旅游交流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更是旅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经过近70年的辛勤耕耘,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近年来,中国企业为非洲新增和升级了近10万公里公路、超1万公里铁路、近千座桥梁、近百个港口,极大地改变了非洲的交通面貌。可以预测,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未来非洲基础设施改善还会走出“加速度”,这为中非旅游交流与合作深化提供更加扎实的硬件基础。种种迹象表明,中非旅游交流合作正在迎来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历史机遇期。

中非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的广度不断拓展,频度稳步增长,程度不断深入。文化交流方面,中非合作举办了“国家年”“文化年”“欢乐春节”“中非文化聚焦”“意会中国”等品牌活动。53个非洲国家的文化艺术机构和主要城市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电影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及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等联盟机制。旅游交往方面,中国已经与3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旅游合作文件,与非洲建立了166对友好城市。非洲有34个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其中23个国家正式开展了中国公民组团旅游业务。中国公民免签入境的非洲国家和地区有4个,落地签的有12个。旅游在中非人文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与非洲人口之和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019年,中非之间游客互访人次已突破百万大关。中国游客非常喜欢非洲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每到冬夏两季和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公众假日,关于非洲的旅游资讯都会是网络搜索的热词。2024年暑期,中国游客赴非洲的预订人次同比上涨近两倍,国庆节假日期间的订单同比增长了168%。作为新兴的海外旅游目的地,“非洲明珠”乌干达更是吸引了中国出境旅游者的热情关注和体验到访。

中乌旅游交流数据稳步增长, 质量持续提升

中乌双方高度的政治互信、频繁的人文交流和密切的经贸往来,奠定了两国旅游交流合作的坚实基础。1962年,中乌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穆塞韦尼总统一致同意将中乌关系提升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24年9月,两国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早在2006年6月,中乌两国就发表联合公报,明确了加强旅游交流合作的共识。2023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3.05亿美元新高。2024年6月,维多利亚湖畔的端午龙舟赛标志着中国文化走入当地社区生活。

伴随全球国际旅游的快速复苏,中乌旅游交流合作正迎来全新的战略机遇期。乌干达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在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多边合作机制下的积极作为,应当也可以成为中非旅游合作的先行区和示范地。近年来,乌干达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品牌推广、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加上双边和多边机制框架下的积极作为并与中方保持紧密合作,必将进一步提升其在中非旅游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中乌互访游客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8年,乌干达每年来华旅游人数均保持在1万多人的规模,2019年首次超过2万人。根据乌干达旅游、野生动物和文物部的数据,到访乌干达的中国游客在2016年就接近2万人的规模。在“非洲热”的带动下,过去两年访问乌干达的中国游客快速回升,中国已经成为非洲以外的第4大客源市场,是重要的海外远程客源市场。

中乌双方互访人次及趋势(供图: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赴乌干达旅游的增长潜力可观。2024年只有2.9%的中国出境游客到访非洲,相当于每100个中国出境游客中,只有不到3个选择赴非洲旅游,而到访非洲的游客中,赴乌干达旅游者,只占约1个百分点。除了观光休闲度假需求,很多中国公民因商务或劳务派遣赴乌旅行,近七成来自于华东、华南和华中等对外经贸、人员往来相对频繁的区域。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大数据监测,2024年中国有168个城市的居民曾赴乌旅游,占样本城市的45.0%。客源城市覆盖范围较广,但游客量相对不足,其中有60个城市的赴乌游客量全年均不足30人,可见,乌干达对中国而言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旅游目的地。

中国游客对乌干达普遍具有较正面的感知,对其独特魅力心向往之。乌干达拥有10个国家公园,是世界濒危动物山地大猩猩的家园,是世界探险爱好者的天堂;在维多利亚湖的滋润下,乌干达气候宜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人与自然亲密和谐共处的绝佳之地。在中国主流社交媒体上,乌干达被中国网友称为“被严重低估的旅行国家”“被遗忘的旅游净土”“最友好的非洲国家”“非洲小众秘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来体验。随着公路交通体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到乌干达自由行、深度游、自驾游的中国游客有明显增长趋势。

乌干达在国家知名度、旅游宣传与市场推广、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旅游接待体系建设与运营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景观之上是生活,今天的游客既要美丽风景,也要美好生活。对于旅游经验相对丰富的中国游客来说,仅仅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是不够的。中国游客对乌干达了解不够深,品牌认知不充分,在首都坎帕拉以外的地区旅游较为匆忙。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大数据监测显示,2024年中国游客在乌干达旅游平均停留3.0天。“路况堪忧”“没有数字支付、货币兑换不方便”“加油站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不尽人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土地所有权制度及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各类资源投资乌干达旅游业的积极性。

推动中乌旅游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旅游宣传和政策协调力度。通过举办各类旅游展会、研讨会、专题推介会,有效增进两国旅行商的情感认知,扩大业务合作空间。今天的中国-乌干达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研讨会就很好,可以为投资机构、旅行商和民间组织搭建更多更优质的合作平台。用好友好城市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和城市往来。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重庆、成都、天津等特大型城市,与恩德培市结对的长沙和武汉,与金贾市结对的沈阳,都是中国出游潜力很大的客源地,对周边区域也有示范带动效应,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乌干达旅游推广的重点区域。作为姆巴拉拉市友好城市的三亚市,在海滨、海岛和海洋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及全球旅游市场布局和重点市场宣传推广方面,均有值得借鉴和可以分享的发展经验。密切与周边国家如肯尼亚的跨境合作,协同“大湖国家”在中国联合推广“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务实推进旅游、文化、外交、移民等领域的政策协调,在适当时候与中方共同举办文化旅游年。

切实提升游客互访便利度和旅游品质获得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远程市场而言,签证、移民、通关的便利化和民航、酒店、餐饮的完善性,往往比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更为重要。推进两国外交和移民部门签署旅游团队互免签证协议,实施单方面免签、过境免签、一签多行等签证便利化政策,推动中乌航线直达并实行灵活多变的代码共享、行李直挂、旅游包机等民航政策,吸引更多往返中非的航班在恩德培机场经停和中转。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城市已经与亚的斯亚贝巴、开罗、阿尔及尔、内罗毕等城市开通了直航航班。建议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加快完善与上述机场城市特别是亚的斯亚贝巴和内罗毕之间的交通连接。回应中国游客的现实关切,重点加强酒店、民宿、旅游景区与度假区、旅游厕所建设,增加足够数量的中文导游、导览和解说系统。

务实推进投资机构、市场主体、市场调查和专业研究机构交流合作。投资机构、市场经营主体和服务品牌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关键力量,旅游统计、数据分析和专业研究是现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游客到访,乌干达需要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街区、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主题旅游线路、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品牌,并不断完善消费便利和金融支付体系。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协助乌方开展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专项调查,以便目的地营销机构和私营部门更好地了解中国游客的需求偏好和消费特征,并定期向大使馆和旅游部提交专题报告。我们愿意向“中国旅游集团20强”介绍乌干达旅游发展现状,推动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我们也愿意推进乌干达旅游教育培训机构,与中国旅游研究院遍布全国的26家分院和研究基地合作,提供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我们还愿意与合作伙伴哲意公司一道推动 “欢迎中国(Welcome Chinese)”项目在乌干达落地,让更多的城市、街区、机场、博物馆、景区和酒店为中国游客所了解。这次一同前来的多家知名旅行商代表将对中高端游客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展开讨论,为更好地接待中国游客提出务实建议。他们都是专业而务实的企业家,这次带来了资源考察、线路设计的任务和商务合作的愿望,也会很快带着更多的游客再次到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同路人才是真朋友”,有了旅游发展的共识,有了政府的规划引领和旅行商的相向而行,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将乌干达建设成为中非旅游合作的先行区与示范地。

本文摘自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于2025年1月21日赴乌干达出席中国—乌干达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研讨会时发表的《培育中非旅游合作的乌干达范例》主题演讲,内容有删减。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责编:勾晓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