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东部,火光冲天,俄乌交火已持续了不知道多久。在战壕里、边界旁,双方军队各自坚守。就在战事看似焦灼不休时,俄乌冲突的走向逐渐显得扑朔迷离。
普京并未如西方预料的那样展开全面进攻,而美国和欧洲在“支援”上也似乎保持着某种克制。
布热津斯基曾在《大棋局》中做出过预言。他曾设想过美国最理想的结局——一个分裂的俄罗斯,一个被肢解成三个松散邦联的小国。
为此,美国和欧洲一开始就对乌克兰事件积极响应,加大力度制裁俄罗斯。
对美西方来说,最完美的结局莫过于俄罗斯内部压力逐渐增加,最终陷入崩溃的边缘。然而,这个“完美剧本”似乎被中国对俄罗斯的经济支持给击穿了。
没有中国的托底,俄罗斯经济恐怕早已崩溃。中国在背后的支援让普京得以暂时摆脱西方的经济制裁,而普京的支持率也未如美西方预期的那样下滑,反而稳中有升。
美西方的经济制裁计划本是针对俄罗斯的“杀手锏”,希望在经济上将其拖垮。但这种经济“围堵”在中国的介入下似乎失效了。
西方认为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关键的市场、资源和资金支持,在能源贸易上保持了与俄罗斯的紧密合作,使得俄罗斯能够继续从容应对西方制裁。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支持不仅是盟友之间的义气,更是战略上的需要。中国将俄罗斯视为抗衡美西方的“屏障”,深知一旦俄罗斯被瓦解,自身所面临的地缘压力将成倍增加。
正因如此,中国在经济上对俄罗斯伸出援手,也促成了这场俄乌冲突在西方制裁阴影下仍然继续的局面。
但普京的目的是否只是守住当前局面?许多人开始质疑:如果仅仅是为了乌克兰,普京为何不在战场上加大进攻力度,快速取胜?
事实可能没那么简单。乌克兰在普京眼中并非“最终目标”,它不过是他想要达成更大意图的“跳板”。
普京更在意的是北约的扩张对俄罗斯安全的威胁,他不希望俄罗斯始终被北约东扩的态势包围。普京内心渴望让北约的影响力从东欧逐渐撤出,甚至是削弱北约的联盟根基。
对他来说,乌克兰不过是消耗北约的工具,而他真正期待的是“北约解体”。
有趣的是,普京选择了“拖”的方式,似乎在等待一个更有利的时机。他有意将战事控制在乌东地区,这里不仅是俄罗斯防御工事完善的地区,更拥有相对亲俄的民众基础。
普京试图以“放进来打”的方式,利用乌东的地理优势对北约势力形成消耗。
与此同时,普京似乎还在观望,看看北约是否会在压力下“忍不住”正式介入战场,从而拖住北约,进一步削弱西方的耐力和决心。
随着战争僵持,欧美内部也逐渐显现出分歧。欧洲各国原本是响应美国制裁和军事支援的主力,但随着经济压力加大,欧洲对制裁的态度开始动摇。
部分欧洲国家逐渐意识到,这样持续下去,自己也可能因能源短缺和经济问题而受重创。欧洲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也需要乌克兰的稳定,欧洲盟友对美国的“一边倒”策略产生怀疑。
在此背景下,普京的等待策略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他可能正期待欧洲的部分国家脱离美国的控制,甚至与俄罗斯逐步缓和关系,最终导致欧洲自愿脱离北约。
另一方面,美国虽然口头上高调支持乌克兰,实际上却采取了“有限介入”的策略。美国并未向乌克兰提供足以改变战局的高端装备,而是只提供常规武器。
对美国来说,乌克兰是消耗俄罗斯实力的战场,美国希望借此拉长战线,削弱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同时也避免美国深陷欧洲战事,影响其在亚太的战略布局。
美国清楚,如果加大在乌克兰的投入,不仅可能卷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还可能失去对亚太地区的关注,使得中国趁机崛起。
因此,美国的策略是“放手让俄罗斯和欧洲消耗”,同时继续在亚太地区布控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特朗普的出现也让局势更加微妙。他回归政坛并宣称可以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但他的策略是否会让北约继续全力对抗俄罗斯,抑或是选择和谈、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
如果特朗普一意通过谈判解决,俄乌冲突极有可能变成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对等消耗,而美国在这一过程中减少支出,转向观望。
特朗普也并不会解散北约,但他可能会加大对欧洲的“吸血”程度,同时借着能源问题极限打压俄罗斯,让欧洲在经济上消耗殆尽,确保“俄欧一体化”的可能性被彻底扼杀。
对于中美而言,俄欧一体化都是不愿看到的结果。假如俄罗斯廉价的能源与欧洲的先进制造业结合,这将成为一个足以抗衡中美的经济体,进而动摇两国的区域影响力。
对于中国来说,尽管提倡多极化世界,但俄罗斯与欧洲的紧密合作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经济威胁;
而对于美国,这样的联盟更会直接威胁其全球霸权。因此,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可能轻易允许俄欧一体化的出现。
俄乌冲突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变数。普京的战略棋局能否如愿落子,还有待观察。
如果俄罗斯在经济制裁和战争拖累下逐步被削弱,美西方或将继续对其施压,那布热津斯基设想的“松散邦联”状态甚至真有可能发生。
而如果中俄在未来数年继续保持合作,俄乌冲突也许会以妥协收场,避免俄欧真正一体化。然而无论结局如何,这场持久冲突无疑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国际政治格局。
客观的文章,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