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其琛谈中韩建交始末:曾搭专机赴朝鲜见金日成

千金裘看历史 2024-10-08 21:00:43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外交博弈。作为当时的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亲历了这段跌宕起伏的谈判过程。在他的回忆中,我们得以一窥中韩建交的曲折历程。从卢泰愚总统的"北方政策"到中国代表团搭乘专机赴朝鲜见金日成,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与智慧?为何中韩建交如此牵动各方神经?这段外交佳话又将如何影响东亚局势?

一、卢泰愚的"北方政策":开启中韩关系新篇章

要说起中韩建交的来龙去脉,咱们得先把目光投向上世纪80年代末的韩国。那时候,韩国刚刚结束了军人执政的时代,一位叫卢泰愚的新总统上台了。这位卢总统可不简单,他虽然也是军人出身,但脑子里装的可不只有刀枪棍棒。

卢泰愚上任后,就琢磨着该怎么让韩国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地位。他一看,哎呀,咱们韩国虽然经济发展得不错,可在外交上还是有点落后啊。特别是跟共产主义国家们的关系,那可真是冷得跟冰窖似的。

这位卢总统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一拍桌子,说咱们得来个大变革!于是乎,在1988年7月7日,他发表了一个叫"7·7宣言"的东西。这宣言啊,就好比是给韩国外交政策开了一剂良方,后来人们都管这叫"北方政策"。

这"北方政策"是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要跟那些共产主义国家们搞好关系。卢泰愚想啊,咱们跟美国、日本这些西方国家关系已经不错了,要是能跟苏联、中国这些大国也处好关系,那韩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就水涨船高了吗?

说干就干,卢泰愚这个"北方政策"一出台,韩国的外交界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开始四处出击。先是跟东欧国家们眉来眼去,没多久就建交了。接着又跟苏联打得火热,1990年就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啊,卢泰愚心里还惦记着一个大块头——中国。他琢磨着,跟中国这个老大哥建交,那可真是要费一番功夫。毕竟中国和朝鲜的关系那么铁,咱们韩国跟朝鲜又是老对头,这事儿可不好办。

不过,卢泰愚这人有股子韧劲儿。他想啊,虽然直接建交有难度,但咱们可以先从经济合作开始嘛。于是,韩国开始频繁地跟中国做生意,还主动邀请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1年冬天,机会来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韩国汉城召开,中国派出了以外交部长钱其琛为首的代表团参加。卢泰愚可不愿意错过这个好机会,他亲自带着韩国外长,到饭店去接见中国代表团。

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钱其琛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时他们住在汉城最大的新罗饭店,楼下全是守候的记者,把门口都堵得水泄不通。可见这次会面有多受关注。

会面的时候,卢泰愚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先是说起两国自古以来的友谊,又提到他祖上在山东有根,跟中国多亲近。话里话外,都在表达想要改善关系的诚意。

虽然这次会面没有立即促成建交,但它无疑为中韩关系的破冰开了个好头。卢泰愚的"北方政策",就像是往冰冷的中韩关系里注入了一股暖流,为后来的建交铺平了道路。

这位韩国总统的智慧之处在于,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从经济合作入手,再到高层会晤,一步一步地拉近与中国的距离。这种外交手腕,不得不说是高明之极。

当然,中韩关系的改善并非一帆风顺。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特别是朝鲜的态度。但是,卢泰愚的"北方政策"无疑为中韩建交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二、中国的战略考量:平衡与谨慎并重

说起中国对中韩建交的态度,那可真是一个"脚踩西瓜皮,滑倒不是你"的局面。一边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边是地缘政治的平衡,这可真让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们费了不少脑筋。

要说这其中最关心这事的,非邓小平莫属。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早在80年代就开始琢磨中韩关系这个难题了。邓小平同志可是个有远见的人,他一眼就看出来,跟韩国搞好关系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关乎对台湾、对日本、对美国,甚至对整个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大局。

有一次,邓小平在一个重要会议上拍案而起,说道:"咱们得好好考虑跟韩国建交这事儿,但可不能莽撞啊!这事儿关系重大,得先把朝鲜那边的工作做通。"这一番话,可真是把中国的外交策略概括得明明白白。

说起来,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可真是复杂。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没多久,百废待兴,急需外资和技术。韩国那边正好有这么个现成的"金主",不找它合作,那不是傻子吗?可是呢,朝鲜那边又是咱们的老朋友,总不能为了钱就把兄弟给卖了吧?

这可真是个两难的选择。就好比你有两个朋友,一个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一个是有钱有势的富二代。你既想跟富二代处好关系,借点钱发展自己,又不想伤了发小的心。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当时中国领导人的心情吧。

不过,中国领导人们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咱们可以先跟韩国搞经济合作,但不急着建交。这样既能吸引韩国的投资,又不会太得罪朝鲜,简直是一箭双雕!

于是乎,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韩之间的经济往来就悄悄热闹起来了。先是开放了民间贸易,接着又允许韩国企业来华投资。慢慢地,韩国的现代、三星这些大企业都进入了中国市场。

但是,中国领导人们可没忘记邓小平同志的叮嘱。他们时刻注意着朝鲜那边的反应,生怕一不小心就把这个老朋友给得罪了。每次跟韩国有什么重要合作,中国都会先跟朝鲜打个招呼,解释一下情况。

有意思的是,这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反而让朝鲜更加理解中国的立场。1990年,金日成主席访问沈阳的时候,就表示理解中国跟韩国的经济往来。这番话,可真是让中国领导人们松了一大口气。

但是,中国并没有因此就放松警惕。相反,他们更加谨慎了。每次跟韩国接触,都要反复权衡利弊,生怕走错一步。就连1991年钱其琛外长去汉城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都是经过反复讨论才决定的。

这种谨慎的态度,在卢泰愚总统表示急于建交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卢泰愚的任期只剩一年了,急于在任内完成这项"壮举",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而冒进。相反,中国领导人们更加仔细地权衡起了各方面的因素。

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有地区局势的稳定、对朝鲜的影响,甚至是美国的态度。毕竟,在那个年代,任何重大的外交决策都不能不考虑美国的因素。

就这样,中国一边小心翼翼地推进与韩国的关系,一边又时刻注意着朝鲜的反应。这种平衡与谨慎并重的策略,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智慧。它既没有因经济利益而冒进,也没有因意识形态而固步自封,而是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这种策略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最终实现了中韩建交,更体现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引起地区局势的动荡。它为后来中国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朝鲜因素:外交智慧的考验

说起中韩建交这档子事,咱们可不能忽视了朝鲜这个重要角色。要知道,在当时的东北亚格局中,朝鲜就像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卡在中韩关系的喉咙里,让两国都不得不小心翼翼。

早在80年代,当中韩之间的经贸往来悄然兴起时,中国领导人就开始琢磨该怎么跟朝鲜解释这事儿。你想啊,朝鲜可是咱们的"老铁",从抗美援朝那会儿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咱们跟他们的"死对头"韩国眉来眼去的,这不是打他们的脸吗?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朝鲜的反应比想象中要平和得多。1990年,金日成主席访问沈阳时,就对中韩之间日益频繁的经贸往来表示了理解。他说:"时代在变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中国需要发展,这我们完全理解。"这番话,可真是让中国领导人松了一口气。

不过,理解是一回事,真正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中国领导人深知,要想和韩国建交,必须得先把朝鲜这关过了。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就此展开。

1992年,当中韩建交的时机日渐成熟时,中国决定派出一个高级别代表团,专程飞往平壤,向金日成主席当面通报这个决定。这个任务可不轻松,代表团成员们都知道,这次谈判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中韩建交的进程。

代表团乘坐专机抵达平壤时,已是上午11点。他们带去了珍贵的国礼——九龙戏珠玉雕和新鲜荔枝。这些礼物可不是随便挑的,九龙戏珠玉雕寓意吉祥,而新鲜荔枝则体现了中朝之间的特殊友谊。

金日成主席亲自接见了中国代表团。会谈一开始,气氛还有些紧张。中国代表先是感谢金主席的接见,然后小心翼翼地提起了中韩建交的事。他们强调,这是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绝不是要背弃中朝友谊。

金日成主席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他的反应。终于,金主席开口了:"我理解中国的立场。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的基础上。中国有权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

这番话,可真是让中国代表团如释重负。金日成主席不仅表示理解,还强调即使中韩建交,朝鲜也会继续努力增进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这个表态,无疑为中韩建交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整个会谈持续了将近6个小时,直到下午5点才结束。当中国代表团走出会场时,他们知道,一个重大的外交突破即将实现。

这次会谈的成功,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智慧。中国没有把朝鲜当作障碍,而是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坦诚沟通,中国不仅获得了朝鲜的理解,还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关系。

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谈为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中国通过与韩国建交,获得了在半岛事务中更大的话语权,这有利于推动半岛局势向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当然,朝鲜的态度转变也不是偶然的。事实上,这个时期朝鲜也在积极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他们提出了"西方外交"的概念,试图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种政策调整,为朝鲜理解和接受中韩建交提供了内在动力。

总的来说,中国在处理朝鲜因素时展现出的外交智慧,不仅为中韩建交铺平了道路,也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历史,无疑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亮点。

四、建交过程中的外交艺术

说起中韩建交的过程,那可真是一出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从选择签署地点到公报的措辞,再到美国因素的考量,每一步都体现出了高超的外交艺术。

先说说选址这事儿吧。你可能会想,不就是签个字嘛,随便找个地方不就得了。可实际上,这里面大有讲究。最后,中韩双方一致同意将签署地点定在了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芳菲院。

为啥选这儿呢?且听我慢慢道来。钓鱼台国宾馆可不是一般地方,它是中国接待外国贵宾的重要场所,在这里签署建交公报,既显示了中国对这次建交的重视,又体现了对韩国的尊重。

再说芳菲院,这可是钓鱼台里最雅致的一个院子。选在这儿,一来环境优雅,利于营造和谐氛围;二来地方相对隐蔽,可以避开媒体的长枪短炮,保证签字仪式的顺利进行。

有意思的是,韩方代表团还特意提出,希望不要在汉城签字。为啥呢?他们说汉城"耳目较多"。这话里有话啊!其实是担心在韩国国内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你想啊,毕竟韩国和朝鲜的关系还很敏感,要是被媒体大肆报道,指不定会惹出什么乱子来。

选好了地方,接下来就是公报的内容了。这可是一个技术活儿,字斟句酌,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马虎。中韩双方的外交官们可是绞尽了脑汁,反复修改,力求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

比如说,公报中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大韩民国政府是韩半岛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句话,就是经过反复斟酌的结果。这句话既表明了中国对韩国的承认,又巧妙地避开了对朝鲜的态度,可谓是外交辞令的典范。

还有,公报中特意强调"韩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这又是一个巧妙的安排。它不仅获得了韩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支持,还为日后中韩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签字仪式定在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这个时间的选择也是颇有讲究。你看啊,选在工作日的早晨,既避开了周末可能引起的媒体炒作,又给了双方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后续事宜。

当天早上,钓鱼台国宾馆芳菲院内,气氛庄重而热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和韩国外交部长李相玉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建交公报上郑重签字。就这样,中韩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场外交大戏的背后,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美国。要知道,在冷战刚结束不久的90年代初,美国在东亚地区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中国在推进与韩国建交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忽视美国因素。一方面,中国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表明,中韩建交有利于地区稳定,符合美国利益;另一方面,中国也借此机会,向美国传达了发展中美关系的诚意。

美国对中韩建交的态度,可以说是既欢迎又警惯。欢迎的是,这有利于缓解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警惕的是,中国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增强可能影响美国的主导地位。

就这样,通过巧妙的外交运作,中国成功地在韩国、朝鲜和美国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中韩建交不仅没有激化地区矛盾,反而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场建交过程,堪称是外交艺术的经典案例。它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通过精心的安排和周密的考虑,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从选择签字地点的考量,到公报措辞的斟酌,再到对美国因素的把握,每一步都体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

五、中韩建交的深远影响

说起中韩建交这事儿,那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而是在整个东北亚地区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场"外交大戏"到底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事儿对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你想啊,中国和韩国这两个大国一握手,整个东北亚的天都要变了。原本是中朝一边,韩美日一边,现在可好,中国这个"老大哥"突然跟对面的韩国勾搭上了,这下可热闹了。

朝鲜那边,虽说表面上理解中国的做法,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就好比你跟发小闹别扭,结果人家转头就跟你的死对头称兄道弟,搁谁谁不难受啊?不过,朝鲜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很快就调整了策略,开始玩起了"等距离外交",既不疏远中国,又不得罪韩国,真可谓是玩得溜啊!

再说说日本,这个向来自诩为亚洲"老大"的国家,看到中韩建交后可是坐不住了。原本以为韩国是自己的"小跟班",没想到人家转眼就跟中国好上了。这下日本可急了,生怕自己在东北亚的影响力被削弱,开始频频出招,想要重新拉拢韩国。

美国呢,表面上说支持中韩建交有利于地区稳定,但心里肯定也在盘算着。毕竟,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了,美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就有可能受到挑战。不过,美国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快就调整了策略,开始推动"再平衡"政策,想要在东亚重新站稳脚跟。

说完了政治,咱们再来聊聊经济。中韩建交后,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啊!原本就有不少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现在有了官方背书,这些企业更是放开了手脚大干特干。

就拿三星来说吧,建交前它就在天津有个工厂,生产些简单的家电。建交后呢?直接在中国建了世界最大的手机工厂!不光是三星,现代、LG这些韩国大企业都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到了2000年,韩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了,你说这发展速度快不快?

中国企业也没闲着。华为、小米这些科技公司,借着两国关系升温的东风,大举进军韩国市场。虽然一开始还有点水土不服,但很快就站稳了脚跟。现在你去韩国街头转转,随处可见中国品牌的广告牌,这在建交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文化交流这块儿,更是热闹非凡。韩剧、K-pop在中国刮起了一阵"韩流","大长今"、"江南style"这些词儿,连街边卖煎饼果子的大爷都能脱口而出。反过来,中国的功夫片、古装剧也在韩国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孔子学院在韩国遍地开花,汉语热持续升温,这文化交流可以说是你来我往,热闹得很。

最后,咱们得说说中韩建交对朝鲜半岛和平进程的影响。这可是个大题目啊!建交后,中国在半岛事务中的话语权明显增强了。以前是美国、朝鲜、韩国三方过招,现在中国也加入了进来,局面顿时变得复杂了许多。

不过,复杂未必是坏事。中国的加入,为解决半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比如说,六方会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虽然这个机制后来陷入了停滞,但它为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再比如,在2018年朝韩关系出现转机时,中国就发挥了重要的幕后作用。金正恩访华,文在寅访华,中国通过与朝韩两国的良好关系,为半岛和平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中韩建交这步棋,不仅改变了两国关系,更是重塑了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它为地区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解决半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当然,这个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中间还有不少波折和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韩建交确实为东北亚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直到今天仍在持续。

1 阅读:72

千金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