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海外热度飙升,第二个DeepSeek时刻要来了?

科海拾贝者 2025-03-14 15:37:59

Manus热潮席卷海外

周末一个下午,许多科技爱好者在X平台上掀起了一场辩论风暴。

焦点不是最近哪部电影好看,也不是哪个科技展销会值得期待,而是一款叫Manus的AI工具。

若你问这些人Manus是什么?

他们会告诉你,这是目前最热的AI工具,许多人都拿它与DeepSeek相提并论,似乎预示着第二个DeepSeek时刻的到来。

Manus在国内已经火得一塌糊涂,如今,这股热潮也延伸到了海外。

科技作家Rowan Cheung第一个在X平台上引发了这场讨论,他在详细测试了Manus的多种功能后,大赞其应用能力。

而后,这波热度迅速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硅谷的科技达人开始关注它。

甚至连推特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也参与了讨论,称Manus为“杰出的工作”。

这让Manus的热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用户体验报告与潜在问题

不过,关于Manus的热议也并非全是赞美声。

在使用案例快速增多的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

用户Derya Unutamz在生成研究报告时,就因为服务器容量不足,遇到了报告生成失败的情况。

还有科技媒体TechCrunch,他们经过包括订外卖、预约餐厅、买机票等多项测试后,报道了Manus服务器经常出错的问题。

更有用户提到,Manus在使用中还容易出现幻觉问题。

就拿一个游戏机市场分析为例,它居然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任天堂,这个错误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这些问题无疑给热度中的Manus泼了一盆冷水,让人不由得对它的实际应用效果提出质疑。

技术底层:大模型应用与开源代码

在这种质疑声中,Manus的联合创始人季逸超站了出来,解释了Manus所使用的技术底层。

他透露,Manus的底层大模型是基于阿里的千问大模型和Claude模型,还使用了许多开源的应用技术。

季逸超强调,如果没有开源社区,Manus是不可能存在的,并且他们还计划开源更多的技术成果。

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外界对Manus的怀疑。

季逸超还指出,未来他们将不断更新所调用的模型,以提升Manus的性能和稳定性,这让一些对Manus抱有希望的用户重燃了信心。

硅谷的AI投资风口:套壳应用兴起

有趣的是,尽管Manus的“套壳”问题在国内引发了热议,但在海外,这个话题并不怎么受到关注。

硅谷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Manus这样的AI工具是否真正带来了实际的技术进步。

他们普遍认为Manus即便是套用了其他大模型,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

事实上,硅谷的许多风投公司已经将AI“套壳”应用视作下一个投资风口。

像是为律所提供服务的AI助手Harvey,最近就获得了3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30亿美元。

而开发AI编程Agent的Anysphere,更是因为其不依赖于基础模型,而是套用了其他AI公司的大模型,在市场上深受青睐。

这类情况表明,AI的应用方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许多初创公司不再从头开始开发大模型,而是利用已有的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套壳应用。

这种模式不仅效率高,而且能快速推向市场,获取用户反馈并进行迭代优化,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创业策略。

主题升华与结尾

就目前来看,Manus的热度和争议似乎还会继续发酵。

它的创新能力无疑让许多人看到了AI应用未来的无限可能,但它所暴露的问题也提醒我们,每一项新技术都有其成长的阵痛过程。

无论如何,通过Manus的热潮,我们可以看到,AI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们再也不会将AI视作一项单独的技术,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就如同今天的互联网一样。

当我们在讨论Manus是否会成为下一个DeepSeek时刻时,实际上是在探讨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

科技发展不能只依靠炒作和噱头,最终还是要看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提升生活质量。

Manus能否超越目前的争议,成为下一个DeepSeek,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妨保持一份理性和期待,或许答案就在不远的未来。

0 阅读:16
科海拾贝者

科海拾贝者

在科技海洋,拾取知识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