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定义,通常来自官方的定义,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我国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超大、特大、大城市(I大,II大)、中等城市、小城市(I小、II小)。
来得第一财经的方法,按照城市商业繁荣程度,将城市划分这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和五线城市。
显然,后者的划分方法,更为老百姓所熟知。
按照一线、新一线等6个标准,我国大城市、小城市的GDP、人口和预算收支数据,占全国的比例情况如何?今日的数据,我们试着说明这个话题。
按照第一财经2023年度的划分方法,我国有4座一线城市、15座新一线城市、30座二线城市、70座三线城市、90座四线城市和128座五线城市,具体的名单,在网络上随处可见,想了解的网友请自动搜索查找,不再分享。
结合各城市的常住人口、GDP、面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据,各类型城市占全国的比例,分布如下图所示。
4座一线城市虽然仅占有全国6%不到的常住人口,但GDP达到了全国的12%以上,用了全国12%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但获得了全国20%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论面积,则不到全国的1%。
所以,面积的大小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说我国面积不够大、人太多的,可以参考下这组数据。
15座新一线城市,合计贡献了全国15%的人口、20%的GDP、24%的预算收入、17%的预算支出,但面积也仅占全国的2.4%。
30座二线城市的人口,略多于15座新一线城市,对GDP的贡献,却与15座新一线城市相当,预算收入略高于支出,占全国面积不到4%。
4座一线城市、15座新一线城市和30座二线城市,合计占有全国面积的7%,但却贡献了超过一半的GDP和预算收入,以及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自三线城市开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的收入,开始少于预算支出,即属于净消耗区域。
70座三线城市、90座四线城市和128座五线城市,合计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48%的GDP和93%的国土面积,但预算收入只占全国的38%,却用掉了全国55%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显然,小城市花钱更多,赚钱更小。
废话,三四五线城市年轻人几乎都出去帮一二城市出力了,一二线城市不赚更多点钱的话还有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