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昇夫 字数 2030
1968年的冬天,又一批来自各地的知识青年踏上了开往北大荒的火车,黑河当地接待的东风卡车已经在白桦林小站等候。火车一到,激情燃烧的青年们纷纷下车,被带到兵团七连驻地,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连队有食堂,住的房子是自建的土坑。解放鞋、黄书包、搪瓷缸、军用水壶是他们的标志性装备。连队耕种以大豆(黄豆)、小麦为主。收获的季节,大地一望无际的金黄。割麦子是重头戏,连长带头,还有开割仪式,不论男女,撸袖实干,热火朝天。还有一种下乡的情况不似兵团的模式,而是下放到当地农村,即插队,和农民一起干活挣工分,譬如挑粪等,当一个真正的农民,过真正的农民生活。除了生产,自然也有友情爱情,乃至斗争。有的落户当地,与村民结婚成家,另一种情况就是回城。回城会和村干部产生联系,其中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来自2012年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知青》的大略印象。这部剧由张新建执导,梁晓声编剧,我是看了全集的,印象很深。现在回想起来,电视剧所表现的多有美好,但实际残酷的一面大体只有经历过的人能体会。
我对知青的了解,正是来自这部电视剧。自此,我对这一特殊历史下的特别群体,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特别在哪?其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其二,下乡的对象都是正值青春的年纪。上山下乡从而影响并构成了他们那一拨人的人生命运。
因此,当得知杨侨镇塔下村有一座知青楼时,我就像被“青春”被“激情燃烧的岁月”所击中,一下子来了精神,即使是骄阳烈日,也不能阻碍我骑行去实地一看。
塔下村知青楼
这座知青楼就在塔下村骊光远耀塔的东边,能互相看到,相距也就百来米,一转身就到了。
来在知青楼前一打量:知青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间有廊柱,形似“骑楼”,二楼有走廊。一层大概有十多间房,没有具体数。左侧两间到顶则有三层,可上到二楼顶楼。
当我准备上二楼观看的时候,天色忽暗,灰云乱飞,眼看大雨降至。我忙将车推到廊底下,即飞身跑向二楼。刚上到二楼廊上,只见楼下道路上卷起一股“黑风”。耳边犹似响起沙师弟的叫喊声:“二师兄,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慑走了”,哈哈。随即,雨点劈里啪啦纷纷落下,南风扑将过来,直吹得楼道上的遮胶布呼呼作响。设定气候不变,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知青楼的夏天,也像现在一样,常受南风夏雨的侵袭。不过,只要门窗完好,人在屋里倒不妨碍。
二楼顶楼楼面有“方砖”做成的隔热层,大部完好,一些地方长着野草。各房间一门两窗,有的窗户还是木椽子,而非钢筋。房间纵深长方形,猜想两边摆放若干天地床,供知青们居住。左侧三层其中一间是厨房,还残有土灶。二楼中部只一间屋住了一家三口,另一楼两侧一门户各住有人,其余房间均处于空置状态。整座建筑基本完好。但据左侧一楼住户一对夫妻反映,向里房间墙角渗水比较厉害,屋内潮湿。在这对夫妻住的房后,与主体建筑墙外衔接的几间简屋,发现有一间是厨房,土灶像三楼那间一样,靠墙砌筑,这上下两间厨房,有可能是当年知青生活时的遗存。
据楼下住户所说,这座知青楼有40多年了,当年知青多来自广州。据分析,此知青楼的兴建,极有可能是在1968年以后,不妨推测是70年代兴建,那么,确有四五十年了。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访的汝湖滩子尾围屋。滩子尾是移民房,兴建于1964年,应比知青楼要早。不妨这样说,滩子尾围屋和塔下六队知青楼都属于“政府集体建筑”,可以看见,知青楼要好得多。它有二层,且是红砖砌筑。楼层地面表面是水泥,不像是楼板,有可能是“预制板”。所以说,在当年这样的房子接待知青是具有一定规格的。
比电视剧《知青》中兵团的知青住房条件也要好。不过,不知道当年用水、卫生两个方面是怎样解决的?这样一栋知青楼,估计住着百人左右吧,对于集体生活,有男有女,用水、卫生可是重要的事情。所以说,尽管房子还不错,但也可以想象到当时生活的“捉襟见肘”,条件有限。不过,那个年代的人提倡艰苦朴素,今天来看的问题在当年或许都不是问题。
楼下的蕃石榴树
知青楼前的场地上,有一棵番石榴树。树的主杆底部劈裂,但依然枝繁叶茂结了不少的番石榴,当时我还以为是柠檬呢,真是见笑了。
目前来看这座知青楼,并没有成为相关部门的保护对象。个人认为,应该保护起来,这是一座很值得纪念的历史建筑。不知道当年曾在这里下过乡的知青们今何在?这里曾有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故事!推算一下,当年的他们,现在都已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了吧。
知青一代,是特别的一代,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写成一部书。老三届的成员大多数出生在共和国创立前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庐山会议、三年自然灾害、中苏论战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老三届的成员在文革后期大多当了知青,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了解,杨侨镇于2023年创建了“惠州归侨知青文化展览馆”,其中第二章“知青岁月”,展现了在1970年至1977年期间杨侨知青们如何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这个展馆就在杨侨镇政府附近,那天经过杨侨大道时,已经很近了。虽然这个信息在此之前已了解到,但当时只顾去古塔和知青楼,竟把这茬给忘了。
廊柱
楼梯
二楼走廊,一住户的小孩闯进镜头,天真无邪
不同时期的门牌号:六队56号、塔下分场六队50号
三楼左侧窗口看骊光远耀塔
现在很少能看见这种电灯开关了
曾经的燕子窝
从墙洞可以看出墙体构造
不知何人何时写的?
木制窗户
一房间内
三楼左侧一房间内的厨房
一楼夫妻住户后面简屋中的厨房
二楼楼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塔
二楼看楼下对面
塔下小学
塔下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