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pH值适应,江苏河道网箱,酸碱度波动图,石灰用量精准
在咱们搞水产养殖的大圈子里啊,黄颡鱼可是个相当受关注的品种。这黄颡鱼啊,肉质细嫩,营养还特别丰富,在市场上有很高的价值呢。江苏啊,有着独特的河道网箱养殖模式,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关于黄颡鱼养殖的技术要点。
先说说这黄颡鱼对pH值适应这一块儿。很多养殖户朋友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那就是黄颡鱼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下,生长情况大不一样。就像我有个北方的网友,在他的养殖场里养黄颡鱼。他那北方干冷的环境下,水体的酸碱度就比较难把控。有时候啊,pH值稍微偏离一点正常范围,鱼就容易出问题。比如说,过高的pH值可能会影响黄颡鱼的呼吸功能,它们在这样不合适的水体里就会游动不那么欢快,摄食也变得不积极,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而在江苏河道网箱养殖呢,因为河道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比如说,河道两边植被的情况。如果在春天,河道两边的树林里还有很多落叶掉进河道,这些落叶在水中腐烂会改变水体的酸碱度。还有一些农田可能就在河道附近,农田灌溉排水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也会影响河道水的酸碱度。就像我之前看到的一个扬州这边的养殖户,他就讲啊,他观察到在不同的季节,河道水体的酸碱度波动还挺大的。他记录了一年的酸碱度波动图,发现从春天的4月到夏天的6月,pH值从7.2左右慢慢上升到7.8左右,这中间就因为周边环境的各种因素。
那这个酸碱度的波动对黄颡鱼养殖有多大影响呢?我们得知道黄颡鱼其实是适合生活在弱碱性水体里的,但也不能波动太大。比如说,当pH值突然下降了0.5,水中的一些物质就会有变化。像氨氮和亚硝酸盐这些对鱼有害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就会受到影响。本来在合适的pH值下,氨氮会按照正常的微生物分解释放,但pH值突然变化后,氨氮就可能更多地以有毒的铵离子形式存在,这对黄颡鱼的鳃部就会造成伤害。
这时候啊,石灰的用量控制就变得很关键了。石灰可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如果石灰用多了,水体的碱性就过强了;用少了呢,又调节不好酸碱度的波动。我想起一个在盐城做河道网箱养殖黄颡鱼的张大哥。他跟我说,刚开始他也不太懂怎么精准用石灰。有一次啊,他看到水体pH值下降得厉害,就猛加石灰,结果后来的数据显示,水体碱性过强,黄颡鱼开始有应激反应。后来他就总结经验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检测后的结果来用石灰。
我再给大家说说在江苏河道网箱里黄颡鱼养殖的其他情况吧。咱就说这养殖周期。黄颡鱼的生长速度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拿南京的一个养殖场举例,他们有2年的养殖经验了。在这2年里,他们发现如果酸碱度一直稳定在合适范围,从鱼苗开始到每条鱼能长到1斤左右,大概是1年多的时间。可要是酸碱度经常波动,养殖周期就会延长,可能就需要1年半甚至2年。
这里我还想给大家介绍几种绿植,在江苏这边的河道或者池塘周围,有一些绿植对水质有特殊的影响。像菖蒲,它在南方湿热环境下生长茂盛,对净化水质有一定作用,但是在北方干冷环境下可能就生长不太好。再比如说芦苇,在南方河道边大片生长,它能吸收一些营养物质,但在北方可能需要更多的阳光照射才能长得好,而且在北方冬季芦苇可能就枯萎了,不像南方还能保持一定的生机。还有凤眼莲,南方很多水域都容易长,它能吸收很多污染物,但北方温度不够高的时候,它的生长就受阻。这些绿植和黄颡鱼的养殖其实也有些间接关系。比如说菖蒲长得好,水质干净了,黄颡鱼生病的几率就可能降低。
再讲讲江苏河道网箱养殖的一些痛点吧。就说这季节变化带来的影响。从秋天的9月开始,水体的温度开始慢慢下降。这时候黄颡鱼的食欲也会下降。如果此时水体的酸碱度又不太合适,那鱼的生长速度就会更慢。有个在江苏南通的散养户跟我说,他的黄颡鱼在秋季的时候,由于水流把一些酸性物质冲进来,加上天气变冷,鱼不爱吃东西,他很发愁。而且到了冬天,水温降低,鱼的新陈代谢减缓,这时候一旦水体酸碱度出现比较大的波动,鱼就会有伤亡的风险。
然后呢,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河道周围的工业活动或者生活污水的排放,都会影响水体的酸碱度。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在江苏泰州的养殖点,附近开了一家小工厂。这家工厂没有处理好废水的酸碱度就来排放,结果直接让河道的水体酸碱度严重偏离黄颡鱼适宜的范围,鱼死亡了不少。这让养殖户们意识到了在河道网箱养殖黄颡鱼时,不仅要关注自然因素导致的酸碱度波动,还要防范人为的不良影响。
在江苏河道网箱养殖黄颡鱼的时候,对于pH值的监测也很重要。有的养殖户没有定期监测的习惯,只是大概感觉水体不对了才检测。就像我之前见到的一个在常州的老养殖户,他说以前他每年只检测几次pH值,以为自己的经验够了。但是有一次,鱼突然大批量生病,他才发现是前几天一场大雨带来了大量的酸性物质,改变了水体的酸碱度,而他却不知道。后来他就改变了做法,每个月都会检测几次,并且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养殖策略。
还有不同季节鱼体对酸碱度的适应差异。春天和秋天相对来说,鱼比较活跃,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好像还能稍微宽一点。但到了夏天和冬天就不行了。夏天高温,鱼的活动和新陈代谢都很高,这时候如果水体偏酸或者偏碱一点,鱼就可能吃不消。冬天低温,鱼基本处于半休眠状态,这时候稍微有点酸碱度的波动都不行。这就像南方和北方的养殖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南方的河道网箱养殖可能因为气温较高,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和调整pH值。而北方的养殖,因为水温低的时间较长,在冬季可能更要关注水体酸碱度的稳定性。
我们再来聊聊石灰用量的精准计算吧。有很多养殖户都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些技巧的。首先要知道水体原来的酸碱度,还有鱼的数量、养殖密度这些信息。就拿江苏淮安的一个养殖场来说,他们有专业的设备去测量这些数据。然后根据科学公式来计算石灰的用量。比如说,1立方米的水体,如果pH值要上升0.3,并且养殖密度是每立方米10条鱼左右,那可能就需要加0.5千克的石灰。但这个只是个大概的数字,实际操作中还得根据水体的具体情况微调。
另外呢,黄颡鱼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酸碱度的需求也有差别。比如在小苗阶段,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更高。这时候它的体质比较弱,pH值稍微高一点低一点都可能影响它的存活率。我认识一个在上海郊区(也算是在江苏周边比较发达的养殖地区)的养殖户,他在黄颡鱼苗阶段的时候,把水体的pH值控制得特别精准,每天都监测。他跟我说,这样做虽然很麻烦,但是小苗的成活率提高了很多,到了后面鱼长大了,养殖成本也会降低很多。
再说说江苏的河道网箱养殖和其他养殖方式的不同吧。河道网箱养殖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说水流能让水质更新比较快。但是这也有个问题,就是因为水流的原因,水体的酸碱度平衡很难稳定。不像在池塘养殖,池塘水体相对封闭,可以通过一些土办法更稳定地把控酸碱度。像那个在江苏徐州的老养殖户,他之前在池塘养黄颡鱼,就根据经验知道到了夏季高温的时候往池塘里放一些可以调节酸碱度的物质。但是在河道网箱养殖就不会这么简单。
我们再回到石灰用量的精准问题上。有时候养殖户们为了省事,会按照经验去加石灰,但是忽略了不同季节和不同养殖密度的影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的经验,他说他原本按照老养殖户教的方法在江苏苏州这边的河道网箱里养黄颡鱼,结果到了夏季鱼就开始出现异常。后来他请教了一位专家,发现是石灰用量没有根据季节和养殖密度的变化做调整。夏季的时候,他根据公式重新计算石灰用量,并且每周还做一次详细的水质检测,之后鱼的生长情况就慢慢好转了。
还有啊,黄颡鱼对水体的溶氧量要求也比较高。在酸碱度不合适的情况下,溶氧量也会受到影响。在江苏苏州的一些河道里,因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偶尔会出现,这时候水体的酸碱度又不稳定,溶氧量就更低了。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个盐城张大哥的养殖场,他发现如果水体pH值波动大,溶氧量下降的时候,鱼的游动就不活跃,摄食也不好。他就想办法增加增氧设备,并且更好地控制酸碱度,让溶氧量保持稳定。
在不同的养殖场景下,对水质酸碱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像是在养殖场的封闭网箱里,因为有更多的人工调控手段,所以pH值的波动范围可以控制得更小。但是在散养的情况下,可能就要更依赖自然环境的缓冲作用。比如说在江苏宿迁的一些河道散养区域,养殖户就利用河道周边的植被和土丘来缓冲水流带进来的酸性物质。
我们再谈谈关于黄颡鱼养殖中水质检测的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很多养殖户可能只是关注酸碱度这个指标,其实像水体的硬度、微量元素含量这些也会影响到黄颡鱼的生长。在江苏无锡的一些养殖点,他们的养殖户比较细心,他们会定期检测水体的硬度。因为他们发现,一旦硬度出现异常,虽然酸碱度看起来正常,但是鱼还是会出现问题。就像之前有个养殖户的鱼,养殖了半年都好好的,突然就有鱼死了一条,后来一检测发现是硬度太高了,而这个硬度的变化之前被忽略了,没有发现。
从3年的养殖数据来看,一个在江苏镇江的养殖场,他们通过严格控制水体的酸碱度,减少波动范围,3年里黄颡鱼的总产量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的鱼苗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相比之下,那些没有重视酸碱度调控的养殖场,鱼苗成活率只有60%左右。这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也提醒着广大养殖户要重视pH值的调控。
关于石灰用量精准控制方面,现在也有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比如说自动监测和自动投放设备。在一些大型的江苏河道网箱养殖区,已经有养殖户开始使用这种设备了。有一个在江苏南通的养殖大户就安装了这样的设备。他跟我说,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能让石灰用量更精准,对黄颡鱼的生长环境控制得更好。但是这种设备的成本比较高,对于一些小养殖户来说可能不太适用。所以小养殖户还是要依靠经验和技术结合的方式控制石灰用量。
再说说江苏各个地区在河道网箱养殖黄颡鱼时的差异吧。南京地区因为城市化比较快,周边河道的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大。在这里养殖黄颡鱼,要更频繁地关注水体的酸碱度变化,石灰用量的调整也要更频繁。而在盐城地区,相对来说人类活动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小一些,但是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潮汐、风向等。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江苏河道网箱养殖黄颡鱼的过程中,你认为除了酸碱度和石灰用量的控制之外,哪一个因素对养殖成功影响最大呢?是水质的营养物质含量,还是鱼的苗种质量,又或者是养殖密度呢?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