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肯尼亚这个位于非洲东部的国家,近年来成为全球焦点的原因,并非它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而是一次“撕毁订单”的决定。
2016年这个原本因“一带一路”项目与中国深度合作的国家,突然选择终止内罗毕机场扩建合同,还欠下了10亿人民币的巨额债务。
背信弃义的举动不仅令中方震惊,也让国际社会哗然,然而,仅仅数年之后,肯尼亚却再次主动登门求合作,这一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博弈?
中国为何再次伸出援手?而肯尼亚是否会从中吸取教训,真正改变?
背信弃义的始末
2016年肯尼亚内罗毕机场扩建项目的现场原本一片忙碌,施工接近尾声,所有人都以为这将成为“一带一路”非洲合作的又一座丰碑。
而肯尼亚政府的一纸声明让这项工程戛然而止,他们单方面宣布终止合同,还以“项目规模超出实际需求”为由,拒绝支付10亿人民币的违约金。
中国施工队被迫停工,现场留下了一片狼藉,这一决定,不仅让中方措手不及,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
很多人不解,肯尼亚当初为何主动寻求合作,又为何在项目几乎完成时选择毁约?表面上,肯尼亚的说辞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深入一看,问题却没那么简单。
有分析认为这背后不仅仅是经济压力这么简单,或许还牵涉到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当时,美国对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早已心生忌惮。
甚至不惜通过各种手段试图阻碍“一带一路”的推进,内罗毕机场扩建项目,正是两国博弈的焦点之一。
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就在肯尼亚宣布毁约的前后,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访问了这个东非国家,而美国媒体的报道也不遗余力地强调肯尼亚与西方“天然的友好关系”。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美国在背后施压,但这一系列的时间点,确实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某些外部势力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这样的政治拉锯,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并不容易。
撕毁合同后,肯尼亚的机场项目陷入了停滞状态,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老旧的机场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受阻。
财政状况也因项目中断而更加紧张,曾经作为东非旅游中心的肯尼亚,此刻却因为一场未竟的工程,成为外界眼中的“失败典型”。
许多当地民众甚至质疑政府的决策:当初为什么要毁约?这样的选择真的是出于国家利益吗?
几年的时间里,肯尼亚的经济并没有因为转向西方而变得更好,反而因疫情冲击和基础设施落后陷入困境,当初的决定是否真的值得?这个问题或许连肯尼亚政府都开始重新思考。
合作重启
当初撕毁合同时态度坚决,但几年后,现实却狠狠地打了它的脸,撕毁订单后,肯尼亚不仅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可靠的合作伙伴,也未从西方国家获得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相反西方的所谓“援助”更多停留在口头承诺上,而肯尼亚的经济状况却日益下滑,机场项目停滞、旅游业萎靡,全球疫情的爆发更是让肯尼亚的困境暴露无遗。
2020年的时候,这个国家终于意识到,当初的“选择”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错误。
内罗毕机场的问题愈发严峻,这座几十年前修建的机场不仅老旧,而且运营效率低下,游客投诉频频,航班延误成常态,更不用提容量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肯尼亚政府曾试图用维修老机场来缓解问题,但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机场扩建的问题成了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
没有充足的资金、技术支持,甚至连民意也因毁约事件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肯尼亚的境地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更让肯尼亚政府感到尴尬的是,过去它信赖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援助。
美国虽然公开支持肯尼亚“自主决策”,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却没有太多回应,这种冷漠。
让肯尼亚逐渐明白,唯有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推动国家发展,而不是一味被外部力量左右,很快,肯尼亚的目光又回到了中国身上。
2022年肯尼亚迎来了新一届政府,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施政目标,在内外双重压力下,重新启动与中国的合作被提上了日程。
这一次肯尼亚政府不再犹豫,主动向中方提出了和解的意愿,并愿意支付此前拖欠的10亿违约金,中国政府的回应耐人寻味,既没有立刻接受,也没有断然拒绝。
而是要求肯尼亚提供明确的担保,并通过详细谈判确保合作的公平与合理性。
这场谈判持续了数月,肯尼亚团队提出了种种妥协方案,包括以机场未来的运营收益偿还债务、降低合作风险等,这一系列诚意举措最终打动了中方,双方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
中方不仅同意继续提供技术支持,还提出了更灵活的资金使用方案,以减轻肯尼亚的财政压力,这种务实的态度,让肯尼亚既感动又敬佩,双方的关系开始回暖。
中肯合作
重新启动的内罗毕机场扩建项目,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充满波折,这一次双方都表现出了更为务实的合作态度。
中国方面派出了最具经验的工程团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模式,肯尼亚政府则对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
不仅在政策支持上更加透明,还为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和人力资源,这种全新的合作氛围,让整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显得充满希望。
工程进展得异常顺利,中方工程师与肯尼亚工人协作默契,对于肯尼亚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学习先进施工技术的机会,也是培养本土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许多参与项目的当地工人从未接触过如此现代化的施工流程,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到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他们来说好处还远不止于此,项目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曾经因机场停滞而受到影响的许多家庭,如今因重启工程而重新获得了收入来源。
这种“基础设施红利”不仅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让肯尼亚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逐步回升,毕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比任何政策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随着工程的推进,这座机场逐渐展现出它未来的模样,崭新的航站楼设计现代化,不仅容量大幅提升,还融入了肯尼亚独特的文化元素。
比如以非洲传统艺术为灵感的内部装饰,这让内罗毕机场在提升功能性的同时,也成为展示肯尼亚魅力的一扇窗口,为吸引国际游客和投资者创造了更大的机会。
2022年底机场扩建项目终于顺利完工,开幕典礼当天,肯尼亚总统站在新航站楼前致辞,盛赞这项工程是“中肯友谊的里程碑”,这番话不无道理。
从一个被搁置的烂摊子,到今天焕然一新的现代化机场,这一切的背后,是中肯双方努力的结果,它不仅提升了肯尼亚的航空运输能力,更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肯尼亚而言,这只是经济振兴的一个开始,新的航站楼固然令人欣喜,但如何让机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吸引更多国际航班和游客,将是未来的重点。
就在这座机场重新起航的同时,肯尼亚国内也在酝酿着更多的合作计划,从能源到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发展的重头戏。
问题是经过这次教训,肯尼亚是否真的学会了如何在国际合作中找到平衡?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会明白当初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肯尼亚当初的选择似乎是迫不得已,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这个国家曾一度试图押注西方,但换来的只是失望。
美国承诺的援助计划一直停留在口头,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显然不是美国的优先事项。
相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实际行动赢得了非洲国家的信任,为它们提供了切实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最终肯尼亚发现,唯有选择中国,才可能真正解决自身的经济困境。
这次重新合作对肯尼亚来说是一次痛苦但必要的教训,它的政府不得不承认,自己曾因短视而犯下了战略错误,撕毁订单不仅损害了国家信誉。
也让基础设施建设停滞,错失了宝贵的经济增长机遇,而重启合作后,肯尼亚不仅偿还了违约金,还不得不接受更严格的合作条件,这样的代价,足够让它记住这个深刻的教训。
结语
中肯的合作可谓是起伏历程,不仅是一国决策得失的真实写照,更是国际关系复杂性的一个缩影,肯尼亚从毁约到重建信任的过程。
和中国合作过的国家都知道,我们一直都秉承着合作共赢的关系,而且对待项目始终如一,相信肯尼亚在经过这次的事件之后,会明白究竟谁才是信得过的合作伙伴。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24-09-20《彼此信赖的好朋友 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大使随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一带一路网2024-02-18《中企海外项目双周报(2024.2.3-2024.2.18)》
环球网2020-05-27《肯尼亚要求中国公司停止运营该国铁路?官方回应:并未给出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