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青青的脚步探寻事件的起因:
导读管仲在历史上被誉为“华夏名相”,他不仅在军事上施压敌国,更在经济上通过一系列手段操控民众,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想知道他是如何将普通百姓变成施压工具,让他们在无形中为国家出力的?将带你深入了解管仲的智慧与策略,别错过!
管仲的经济打压管仲不仅在对敌国施加压力方面游刃有余,他更擅长的是对晋国以外的部分齐国民众进行操控。面对强大的晋国,管仲想尽办法希望齐国可以跟晋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过晋国,这是管仲个人的愿望,也是齐国发展的需要。
管仲在位期间,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废除奴隶制,实行土地国有制,推行均田制,确立以农为本的政策。这些措施使齐国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国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也让管仲看清楚了问题:晋国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如齐国,但是它有一个天然优势,那就是人多。
管仲认为,如果晋国人口和齐国相当,那齐国早就取代晋国成为华夏霸主了,所以管仲不惜用重金拉拢晋国的叛将霍光,让其返回齐国做官。此举既可以在军事上削弱晋国,又可以在经济上消耗晋国,管仲可谓两全其美。
此外,管仲还向霍光请教对待晋国的策略问题。作为齐国的元老之一,霍光自然清楚齐国和晋国的实力差距,但是他认为齐国有一项优势,那就是管仲。
管仲被誉为华夏名相,在齐国更是权势熏天,管仲在民间的威望不亚于桓公,霍光建议管仲在向晋国施压的也要对齐国进行控制,在民间制造信仰和祭祀活动,迫使民众掏钱支持国家。
这样一来,管仲既可以缓解因战争而导致的财政困难,又可以让民众在祭祀活动中认可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
管仲从霍光的建议中看到了很多启发,不仅照做了霍光的建议,还自己想出了很多操控民间经济的方法。比如向齐国请进粮食后,再控制粮食供应对衡山国进行经济打压,在战争中迫使其沦为廉价兵器加工厂。
此外管仲还以类似手法对楚国实施经济制裁,在炒作鹿肉价格的同时掩盖齐国粮食危机的消息,迫使楚国向齐国求和。
警惕成为“伥”管仲这种以弱胜强的经济斗争手段被后人认为是管仲管理思想的精华所在,现代国际贸易战便是以此为蓝本开展。但我们更关心的是,管仲是如何做到让普通人成为他施压敌国的工具,“伥”原本指的是帮助坏人做坏事的人,“伥”一词早出现在《诗经》中。
《诗经》中有一句话叫“伥乃旨”,说明早“伥”字并没有很负面的意义,但是到了《尚书》中,“伥”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伥”成了一种贬义词,“伥”的做法往往违背正常的道德准则。
我们从《左传》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中写道:“晋侯使帅师伐虢,虢人使大宰季孙触帅师伍侯于翼。”此文中所说的触就是“伥”的典型代表。
管仲施压晋国之时并没有过多考虑霍光提出的建议,因为他深知霍光之所以提出这些建议全是因为自己的面子。
实际上管仲更清楚,在位这么多年自己所累积的威望和声望要远远高于桓公,所以管仲并没有把霍光放在眼里,在霍光建议之外,管仲还想出了更多操控敌国经济的方法。
比如向齐国请进粮食之后再控制粮食供应对衡山国进行经济打压,在战争中把衡山变成一个廉价兵器加工厂。
同时还以类似手法对楚国实施经济制裁,在炒作鹿肉价格的同时掩盖齐国粮食危机的消息,迫使楚国向齐国求和。
我们可以看到管仲不仅擅长以弱胜强,在施加敌国压力方面游刃有余,在对付不同敌国时会想出不同应对方案,并且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
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管仲是如何做到让普通人成为他施压敌国的工具。从《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中写道:“晋侯使帅师伐虢,虢人使大宰季孙触帅师伍侯于翼。”
此文中所说的触就是“伥”的典型代表,“伥”的做法往往违背正常的道德准则。更直白一点说,“伥”就是帮坏人做坏事儿的家伙。
那管仲是如何让他周边的部落和诸侯成为“伥”的呢?从《左传》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答案,《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写道:“季武子如郑,请盟于公曹。”
“季武子”指的就是晋圣公,在这篇文字中提到了“盟”这个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盟”在西周早期有很明确的宗法意义。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盟”逐渐演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者协议,“盟”是由两个以上部落或者诸侯共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往往会有很多庄严肃穆的程序。
包括宰牛赠品、宣读盟文、诵读誓词等等。整个过程非常庄重,在完成了这场盟活动之后,双方将会约定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协议。
显然这项活动对于两个参与方来说都至关重要。而管仲要做的就是利用这种活动来操纵他周边诸侯和部落。
青青结语管仲的经济打压策略真的是高人一筹,他不仅能利用民间信仰巩固自己的地位,还能通过经济手段来削弱敌国,真是个狠角色。这样的手段是否符合道德?我们是否也能在现代社会中借鉴他的智慧?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看法,点赞支持一下哦!
各位看完后有什么想表达的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