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我们用静心来保护自己,同时结交朋友要互相尊重,谦虚退让,就毋需有形的约束(关系),亦不会受弃。这是做人之道。一方面要爱护自己,另一方面不要闭关自守,使自己孤独,或者闭塞无知。老子的认为:一个人自然地做事不留痕迹;沉默或少说话的人不会有过失。一个人做到这些,可以安乐又不与人相争。所以,善于处理自己和待人接物的人,足以教化他人向上。
再引申下去,本来出于爱的恩,可能变为怨的恨,致使恩怨爱恨成为痛苦的情结。例如,青年人谈恋爱,成年人处理婚姻生活,商人和政客互相勾搭谋利,都有可能因为恩怨不平而产生悲剧。一切都需要化解和解脱。就是说,不容许怨有发生的机会,用赤子之心处理恩,不论它的大小轻重,一律自然接受,即如小孩收受母爱和服务一样。母亲为孩子做了事不以为是恩,孩子受了母亲的服务亦不评论是多是少,概自然地接收了帮助成长,就不会有怨了。
我们进一步看生活中的恩怨,明白“以德报怨”不够好,因为已经冒现的怨是怎样也报不了的。最好还是消解。老子解释,两个人如果存有怨恨,即使和解了,还是有“余怨”的,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只是暂时隐藏了矛盾。这样怎能叫做“善”呢?真正的善是自然和谐往来,无恩亦无怨。不是在“有怨”以后,再求和解,就像打破了的镜子,修好也存在裂痕的。
最高的做人智慧不是以德报怨,而是“报之于未怨”,怎样做呢?老子指出,圣人待人宽大谦和,就如拿着合约,只向人提供帮助,按着合约给予应该付出的,不向人索取。他进一步说,“天道”是不偏私的,着重帮助值得受助的人。这种宽大的做人态度,一个人愈是为他人服务或着想,自己愈是富有;一个人愈是给他人东西或者情感,自己的库藏愈是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