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五首:荷花靓无语,下宿双鸳鸯
荷花原生中国,是古老的湿地植物。荷花在上古就为人们提供了天然的食材,其根茎富含淀粉,称为藕,其果实被称为莲米,是著名的养生食物。荷花繁殖能力强,几乎不需要人们进行农业投入,所以荷花自古就为中国人热爱和喜欢。
在长期和荷花的共处之间,诞生了荷花审美,自汉朝之后,私家园林也有意识的种植荷花,还来源于荷花对于湖泊的净化功能和调节小气候的功用。
在有荷花的池塘,荷花能够沉淀淤泥,净化水质,改善生态,形成立体的鱼虾和荷花的生态场景,而荷花是喜光和热的水生植物,生长期,需要大量的热能,这就使得有荷花的水域,因为热能被吸收,温度低于岸边。而到了夜晚,温差形成的湖风,有着消暑的功用。
在古代夏天消暑的美地,除了有森林的山水,城市和近郊的人,多选择在有荷花塘的园林和农村,既可以享受到明月清风,又可以观赏荷花盛花期的连绵壮美。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风采芙蓉,夜夜得莲子。”魏晋 · 无名氏《子夜四时歌 其八 夏歌二十首 》
这是魏晋时代江南民间的歌谣。
在盛夏季节,早上就去高台上吹风避暑,而晚上就睡在池水当中的建筑里。
晚上和心爱的人,趁着夜风,登上小船,驶入荷花荡里,可以采集到最美的月夜荷花,也可以摘到莲蓬,吃到莲米。
而莲子,在古代谐音"怜子”,是相爱和有感情的人。
在这样的荷花明月里,一对情侣陶醉在爱的沐浴中。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北宋 ·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1072年)
1072年,苏轼被派到杭州做通判,也就是地方官的副手。
此时的西湖,虽然在唐朝由白居易疏浚,形成了西湖美景,但是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这里湖面拥塞,沦为了荒野的野湖。到了盛夏,这里虽然美好,但是荒草丛生,已经很少有游客了。
但是苏轼,却认为这里是避暑佳地,特地要夜晚游湖。
荒芜的湖岸,野生的菰草和菖蒲丛生,菰草和菖蒲之外,是无边的烟水,茫茫一片。
但是在这样的郁热的夜晚,他忽然闻到了荷花的香气,这些荷花,已经沦为了野荷,交错在近岸的水草中,他说,无主荷花到处开,荷花独特的风露香气,使人流连。
他看到了湖中间的寺庙,有光亮,这已经是夜晚了,灯光倒影在湖水上,形成流光。
他决定在这里呆久一点,要看到月亮上来,要看月光下的湖水与荷花。
此时的西湖,已经沦为了野湖。但是这美好的记忆,一直留存在苏轼的心中。
17年后,苏轼任职杭州知州,彻底重新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岸植垂柳,湾种荷花。从此西湖荷花盛名,到了南宋,杭州成为首都,夏天到西湖看荷花,成为帝都盛景,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有月夜游西湖看荷花的诗章。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苏轼第一次游西湖,荷花夜开风露香。
“城中担上买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南宋杨万里《孤山赏荷》
南宋时期,西湖的荷花已经为胜景。杨万里曾写过太阳下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但是作为老家就在江西水乡,以荷叶荷花为伴度过青少年时期的杨万里来讲,最美的荷花荷塘,不是白天,而是夜晚,因为包含了太多的家园回忆。
他说,城市中,挑着担子,在街上卖的莲蓬,不及真正在荷花荡中采摘的莲蓬。
家乡回不去,西湖就是首选,坐着船,夜晚开到西湖深处,孤山附近的荷花荡子中。
在这里,就着月光和湖风,边折荷花,边掰下莲蓬,那荷花和莲子,有着最清甜的露的滋味,和月光下独特的香气。
杨万里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与他少年童年的乡土经历有关。
这个少年,有无数次就睡在荷塘里,享受着月光,闻见荷花的香气,吃着莲米。
荷花往往是在半夜里绽开花蕊,是因为此时会有昆虫进入花蕊,为之授粉,所以荷花夜晚最香。
而莲子,则是在稍微低一点的温度,才会凝聚糖分,夜晚的莲米,更加清甜。
这里虽然没有正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那种月光下采摘莲蓬和莲花的惬意,已经让人联想这无边荷塘的月下之美了。
“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
祇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宋末元初 · 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
荷花有白有红,多数是粉红色的荷花。唐朝白居易,在九江庐山的寺庙里看到纯白的荷花,又在江南看到过白荷花,后来特意将江南的白荷花引种到长安和洛阳。
从荷花的植物历史来看,南方的白荷花很可能是白垩纪后的遗存,和北方的荷花同源,但是又经历了自己漫长的演化史,故而形成了花朵洁白这一特征。而白色的花朵,通常不靠色彩吸引昆虫,所以一般白色的花朵会更香。
到了晚唐,才开始流行白荷花审美。
到了宋朝,则开始将白荷花运用到园林审美,或者将白荷花和红荷花并植,形成红红白白的间错之美。
这里的十里白荷,到底是南方农家的荷花湖,还是园林种植的荷花呢?已经不好界定。
但是这十里荷塘,只开一种白色的荷花,那也是蔚为壮观。
在月光下,这种白色的荷花,像大珍珠,像被月光洗出的花朵,月光下更为皎洁。
是花光像月亮,还是月光像花朵?
这样白色的花,配上暗绿的叶子,有着视觉的清凉,也是夏夜消暑最不张扬却又可心的颜色吧。
一阵风吹来,荷叶摇曳,花朵沉浮,仿佛在起舞。
诗人用了最美的形容,那是月亮中三千广寒宫的宫女,穿着洁白的衣裳,翩翩下凡,在这片暗绿的池塘上,载歌载舞。
“荷花靓无语,宛在水中央。
露深明月高,下宿双鸳鸯。”明 · 莫止《月下观莲 》
这是专门写一朵月光下盛开的莲花。
如果你的眼睛聚焦在夜晚的一朵荷花上,那么荷塘荷叶就作为背景虚化了。
在没有摄影机照相机的古代,这首诗的前两句,营造了这种照片一样的意境。
那一朵美丽的荷花无声盛开,背景暗淡下去,仿佛她就是站在天地间,站在水的中央。
半夜了,有露水凝结,又月光高高的直射到荷花上头。
荷花是展示她的美吗?
但是最后一句,却转折下来,原来她这么怒放,并非是单纯向明月示好,你看看她的花下面,有一对鸳鸯,正在紧紧靠着睡觉,荷花是为了爱护这对小鸳鸯,挺立而怒放,用最大的荫蔽,给了鸳鸯一夕安稳,不让月光惊醒它们,不让风,吹冷它们。
荷花荷塘的存在,也的确形成一个立体的适合小动物们生存的空间。
有荷塘的地方,涵养水泽,荷叶的存在如伞,减少太阳直射下的蒸发,给了很多小动物鱼虾以生存适宜的温度。
写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荷花更加喜爱呢?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