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近期就美国国防工业基础提出的警示性表态,揭示了当前美国军事体系中一个显著短板 - 军工产能严重不足。从军事战略层面审视,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美国的战争潜力,更折射出全球军事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
深入分析美国军工产能困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其制造业空心化。随着实体产业向金融服务业转移,美国的工业基础遭受侵蚀,导致包括常规弹药在内的军工生产能力大幅萎缩。俄乌冲突期间,美军向乌克兰提供的大量军援暴露了这一短板 - 面对高强度战争消耗,美国的弹药生产无法跟上补给节奏。沙利文提出的“弹药周转基金”计划,年度预算仅5亿美元,相较于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这一数字显得捉襟见肘。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弹药产能不足将严重制约美军的持续作战能力。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弹药和常规弹药的消耗量呈几何级增长。以俄乌冲突为例,双方每日炮弹消耗量动辄数万发。美军现有产能难以支撑如此规模的消耗战,这一问题在可能发生的大国对抗中将更为突出。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中国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优势地位,使美国的军工产业链面临重大挑战。数据显示,中国掌控全球68%的镓储量、90%以上的镓产量,以及显著份额的锗、石墨等战略资源。这些材料对军工和航空工业至关重要,中国针对美国芯片禁令采取的反制措施,已经显示出原材料优势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价值。
历史经验表明,产业基础决定军事实力。二战期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支撑了盟军的胜利。然而,当前美国的产业空心化趋势与二战时期形成鲜明对比。防务产业链的脆弱性已经成为制约美国军事实力的关键因素。
从多方博弈态势来看,美国试图通过《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等举措遏制中国发展,但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在全球产业链高度依存的背景下,单边限制措施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供应链重组,反而加速美国军工产业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美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王毅外长近期讲话释放的信号表明,中方在坚持原则立场的同时,仍愿意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种态度为缓解两国战略竞争提供了可能空间。
展望未来军事态势,美国军工产能不足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这一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影响美国的军事战略选择,并可能促使其在对华政策上采取更审慎的立场。大国博弈进入新阶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越发成为战略制衡的重要砝码。
作为军事大国,重构产业基础、确保供应链安全将是美国必须面对的战略课题。然而,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追求绝对安全的单边主义路径难以持续。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框架,或许才是破解军工产能困境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