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在迷茫时代的灯塔

第一现场 2022-12-04 15:34:15

抗战期间,龙城片区存在着两个封建残余堡垒,是一个革命的空白点。同乡的邝九如(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队员)带来的进步书籍,成为很多进步青年人生中的一座“灯塔”——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照射出的革命光芒,让龙城大地的人们思想逐渐觉醒。

青年人的苦恼

抗日时期,在原惠阳县的龙岗、横岗之间有个小乡,叫福澳乡(现属龙城街道,后来扩展为南强乡,把横岗、溪上、山子吓,西坑和六约一带都包括在内),是一个敌伪顽和我们对峙的三角地带。西接横岗、沙湾、深圳,是日伪的势力范围;东连龙岗,是顽军进攻敌后抗日游击队常驻重兵的地方。

当时,乡村还存在着荷澳(坳)、黄角(阁)坑两个封建残余堡垒。原来,整个乡是一个革命的空白点,从未有过党组织的活动。

在这个地方,很多青年感到彷徨苦恼,虽然偶尔也有一些革命文学的书籍出现在坊间,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阿 Q 正传》,丁玲的《东村事件》等,但始终接触不到真正的革命者。

1938年10月11日,日寇从大亚湾登陆。国民党的所谓国防军闻风而逃,甚至逃入九龙新界,被赶进了集中营。日寇长驱直入,疯狂放火杀人。乡民仓惶逃难。相继涌入新界香园围,露宿旷野,啼饥号寒。乡中十室九空,渺无人烟。

待日寇行止稍定,村民探知乡中未驻日军,才悄悄回去搜寻一些粮食,挑至新界备作捱命粮。但驻在深圳的反动团队,却硬诬为私运粮食出境,全被拦缉没收。

乡民目睹此情况,殊觉惶惑不安,真有走投无路之感。

来自同乡海员的“灯塔”

此时,福澳乡有一个香港海员工人,他叫邝九如,每逢休假,从香港回乡,都会带一些进步书籍回来,给当地一些进步青年传阅。起初是《西行漫记》、《铁轮》等刊物,后来又慢慢带回一些在当时被认为更加激进的书籍《论新阶段》、《论持久战》、《论政党》等。

因为福澳乡距离香港也不远,在邝九如的影响下,很多当地的进步青年一有空到香港,就到生活书店买些激励人们战斗的书籍来看,如鲁迅编的丛书《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甚至是《反杜林论》也出现在这个地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年轻人,从苦恼彷徨逐渐变成积极追求光明、具有革命进取心的人。

据张启秀回忆:“当时,主要自己感觉到在黑暗的中国,还有一个光明的角落,还有一股新生的力量,还有一种崭新的人。他们如像灯塔一样,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给了我奋斗的方向和力量。不像过去那样,完全犹如一叶无舵之舟,常感忧戚、苦恼和彷徨”。

乡里来了一帮“新人”

1939年春夏间,已参加了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邝九如,真的带来了年轻人们日夜思慕的“新人”,他们当中有蔡端、阮群英、李洁等。

这些人,驻扎在岗贝村的李姓祠堂里。平时,他们向群众演出抗日的话剧,每逢圩日,还到石岗圩进行街头抗日宣传,并贴出宣传抗日的“墟报”。

在这样的宣传下,受欺负受迫害的群众逐渐从迷惘中觉醒过来,感到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还有一线希望。

彼时,经过邝九如的介绍,张启秀等本地青年结识了蔡端,很快就成了志同道合的知音。后来,他们把那些先进分子组织起来,成立“抗敌同志会”。

在邝九如的带动下,福澳乡年轻人们从此不再感到迷茫。

0 阅读:4
第一现场

第一现场

新鲜时尚大小事 街坊邻里笑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