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也免不了有糟心事——君臣内讧的陈国与再次骑墙转向的郑国

年轻阿西 2025-04-16 11:23:45

周灵王在位的第六个年头,也就是公元前566年,晋国的大将军兼掌权大臣韩厥,因为上了年纪,就决定退休不干了。随后,原本的中军副将智罃就被提拔上来,当上了新的大将军。另一边,原本排在第二的中军佐中行偃,因为之前和栾书一起杀了晋厉公,犯下了大罪,所以这次没能升为大将军,反而被国君晋悼公降职成了上军将。而那个新的中军佐的位置,就让给了原来的上军佐士匄,他也就是范家的家主。

现在,晋国朝廷里八卿的位子是这样排的:先说执政大夫兼中军佐,那是智罃;接着是中军佐士匄;然后上军将是中行偃,上军佐是韩厥的次子韩起;下军将呢,是栾书的嫡子栾黡;下军佐是士鲂;新军将赵武,新军佐则是魏绛。这时候的晋国,是四军八卿的制度。

就在韩厥卸下重任、智罃接手晋国大权那会儿,楚国瞅准晋国朝廷人员变动、外交路线可能变动的空档,又一次出兵攻打背叛了自己的陈国。

晋悼公一听到楚军要打陈国的风声,二话不说,就把他的诸侯哥们儿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都喊到了鄬地,那地儿在河南鲁山,归郑国管。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帮陈国一把。陈国那头儿,国君陈哀公也自己跑来了鄬地,参加这次聚会。

不过,陈哀公一踏出陈国的地界,陈国里头就莫名其妙地闹起了内讧。

那时候,陈哀公和他弟弟公子黄站在一起,都觉得跟晋国走近点比较好。可陈国里的两位大夫,庆虎和庆寅两兄弟,却背地里跟楚国勾搭上了,心里盘算着要重新投靠楚国那边。

所以,陈哀公出国去鄬地和晋悼公结盟那会儿,留在陈国的庆虎和庆寅两兄弟,瞅准机会,偷偷给包围着陈国的楚国大臣子囊传了信。他们打算自己出面,假装跟楚军议和,还打算派公子黄去楚军大营当使者。楚国那边呢,早就做好了准备,只等公子黄一到,立马就把他给逮住。

接着,庆虎和庆寅两兄弟在国内动手脚,给远在鄬地的陈哀公捎去假消息,说国内局势不稳,骗得他从鄬地不顾盟约跑回来。这么做就是为了挑拨晋和陈的关系,最终让陈国不再跟着晋国,转而投靠楚国。

子囊收到庆虎和庆寅两兄弟偷偷送来的信后,就照着信上的计划行动,把陈国后来派来的求和使者公子黄给关在了楚军的大营里头。紧接着,庆虎和庆寅赶紧跑去跟正在鄬地开盟会的陈哀公说大事不好了,他们说楚国人说话不算话,把来谈判的公子黄给扣下了。现在国内情况非常危急,要是国君你还不赶紧回来,陈国怕是要大难临头了。到时候,大臣们眼看祖宗的庙堂要保不住,逼不得已可能就得想别的办法了。

陈哀公在鄬地开会时,一听到消息脸色就变了,心里七上八下的。跟晋国联手,确保陈国平安,这主意确实不错。可万一楚军打下了咱的都城宛丘,那我这国君的位子可就坐不稳了。到时候,跟晋国结盟还有啥用?我又能得到啥好处呢?

所以,陈哀公心里头那个急啊,吓得他连跟大会头头晋悼公,还有其他来的各国老大们说一声都没顾上,拔腿就从鄬地的会议现场跑了,一路快马加鞭回了国都宛丘,赶着去处理跟楚国那边的“和解、撤军”大事儿。

本来,晋悼公组织“鄬之盟”大会,主要是想商量怎么帮陈国、对抗楚国的事情。但现在呢,主角陈哀公自己半道上跑了,那这个大会再开下去也没啥意义了。虽说陈哀公半路走人,不是因为想反悔和晋国的约定,去投靠楚国,但在晋悼公心里头,陈国这么做,其实就相当于开始疏远晋国,往楚国那边靠拢了。

没办法,晋悼公只好匆忙收场了“鄬之盟”,心里憋屈地带着军队回自己国家了。其他那些诸侯也没啥好说的,一个个也都打道回府了。

陈哀公火急火燎地从鄬地赶回陈国,立马跑去见了围城的楚国大官子囊,还见到了被楚军关在军营里的亲弟弟公子黄。他们君臣兄弟几个,一番当面质问、盘问和说明之后,陈哀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整件事情都是庆虎和庆寅这两个家伙在背后搞的鬼。自己竟然被这两个“叛徒”给耍得团团转,陈哀公心里那叫一个懊悔啊。

不过到了这步田地,陈哀公被骗回来后也没辙了,只能顺着局势,跟楚军的大将子囊重新订了陈楚两国的盟约,又一次投了楚国。等风波过去,陈哀公听说晋悼公根本没因为这事儿对陈国发火,直接从鄬地带着军队回去了,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啊,这下他对庆虎、庆寅这两个心怀鬼胎的家伙是恨得牙痒痒。

后来,陈哀公作为盟友去楚国见楚共王时,专门跟楚共王聊了聊庆虎、庆寅两人在陈国干的那些坏事,想让楚国出手收拾这两个乱臣。庆虎、庆寅两兄弟一听说陈哀公在楚国告了他们的状,怕楚国找他们麻烦,就赶紧也派了人去跟楚共王解释。但楚共王仔细问了问,把两边的情况都摸透了之后,站到了陈哀公这边,打算要收拾庆虎、庆寅了。

庆虎和庆寅两兄弟一听说楚国打算派兵来惩罚他们,心里头又惊又怕,一合计,干脆就在宛丘这个地方反了楚国,打算投奔晋国去。

楚共王被那两个善变的小人惹火了,于是他命令大夫屈建带着军队,和陈哀公一块儿回到了陈国。他们的目标是讨伐反叛的庆虎和庆寅。结果,这俩庆家兄弟最后被自家的仆人给干掉了,宛丘也重新回到了陈哀公的手里。这样一来,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的这场较量,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楚国成功让陈国站到了自己这边。

说完了陈国那些事儿,咱们接着聊聊另一个在晋楚两大国之间摇摆不定的关键角色——郑国。

前面咱们聊到过,晋悼公搞的那个诸侯大会,是在郑国的鄬地举办的。按理说,郑国作为这次大会的“地主”,他们君臣俩应该得露个面,参加一下。但奇怪的是,从“鄬之盟”开始到结束,郑国的国君和那些大佬们,一个都没在会场现身。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大概在五年前,也就是周灵王开始管事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71年那会儿,郑国的老国君郑成公去世了。然后,郑国的太子恽,也就是之前公子班搞乱子时被大家推上郑伯宝座的那个太子髡顽,他接了班,成了新的国君,大伙儿都叫他郑僖公,也叫釐公。

郑僖公坐上国君宝座后,他的三位辈分很高的叔祖父,也就是公子喜、公子騑和公子友,这三位可是郑国七穆里的子罕、子驷、子国。他们都是郑穆公的亲儿子、郑襄公的弟弟、郑成公的叔叔,当然也是郑僖公的叔祖父。因为这三位在郑僖公继位时出了大力,所以他们就成了郑国的大官,掌权的卿士。公子喜呢,管的是国家大事,相当于一把手;公子騑呢,负责政务,管理日常;公子友呢,当的是司马,管军队。他们三个一起帮郑僖公管国家,说白了,就是掌握着朝廷的大权。

郑成公走了之后,子罕、子驷、子国三个人就挑起了郑国的大梁,他们还是照着郑成公生前的老路子走,跟楚国绑一块,当铁哥们儿。不光如此,他们还琢磨着要给跟晋国亲近的宋国来个突然袭击,目的就是要让郑楚这对盟友的关系更铁,牢不可破。

晋悼公一听说郑国那边又换了国君还不老实,还想找茬,心里头就琢磨着得再给他们点颜色瞧瞧。为了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准备妥当,他就让当时上军的大将智罃去办这事儿。智罃呢,就作为晋国的代表,把宋、鲁、卫、莒、曹、邾这六个盟友国家的当权大臣都给召集到戚地开会,一块儿商量怎么攻打郑国,顺便再震慑一下楚国。

那时候,鲁国的大夫仲孙蔑跟智罃商量说,咱们诸侯国得联手,在郑国的虎牢那地儿,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建座又大又结实的新城。建好了,咱们派兵守着,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来,以后再打郑国,楚军想帮忙也进不来;二来,郑国丢了这么个军事要地,楚军又救不了他们,他们只能乖乖听晋国的话了。

仲孙蔑出的点子挺不错的,但智罃眼下有更头疼的事儿,就是那个名义上的铁哥们儿齐国。这次聚会,齐国压根没来,反而跑去打它的另外两个晋国盟友——藤、薛、小邾这三个小国了。所以,这三个小国自然也就没法派人过来参加会议了。

接着,智罃暂且不理会仲孙蔑的提议,并向他解释:藤国、薛国、小邾国的使者迟迟未到,这背后肯定是齐国在搞鬼。咱们得防的不仅是郑国,齐国也得留意。我打算请咱国君出面,让齐侯派他们的大臣来参加会议。

要是齐侯点头了,咱们就能动手在虎牢建城,往后诸侯们打仗的目标就对准郑国。但要是齐人不乐意,那就说明他们心怀二心,不听晋国的号令,那以后诸侯们的矛头,可就得转向齐国了!

接着,智罃马上从戚地写信给在新田等消息的晋悼公,讲了自己的看法,让国君来定夺。晋悼公收到智罃的提醒后,二话不说就派人去质问齐国老大齐灵公,让他给个说法。

齐灵公在自己的地盘上那是威风凛凛,想干啥就干啥,但一提到晋国,他心里就直打鼓,生怕被震慑住。所以当晋国的使者质问他时,齐灵公那是左右为难啊。他既不想丢了面子,亲自跑到戚地去给只是个‘卿士’的智罃助威,又不敢不听晋悼公的命令,继续去攻打藤、薛、小邾这三个国家。于是,齐灵公想了个法子,他派了齐国的大臣崔杼去戚地参加会议,然后又把攻打那三个国家的军队给撤了回来,好让他们也能派使者去参加会议。

周灵王登基第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71年的冬天,晋悼公态度强硬,连着智罃施加压力,让晋国带着其他十个诸侯国,在戚这个地方又聚到了一起。这些国家有晋国的智罃、齐国的崔杼、宋国的华元、鲁国的仲孙蔑、卫国的孙林父,还有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小邾国这六个国家的卿大夫。他们这次碰头,主要是围绕仲孙蔑的想法,琢磨着一起在虎牢建个城,好盯着郑国,同时防着楚国那边搞小动作。

讨论时,智罃提议让到场的每个国家都派人参与建城,大国比如晋、齐、宋、鲁、卫这些,各出一千人,小国像曹、莒、邾、滕、薛、小邾这些,就出五百人,大家一起把城池建好。等虎牢城建完了,诸侯们派的这些筑城部队就留在那儿,准备攻打郑国,再震一震楚国。

关于智罃提出的这个看法,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全都没啥不同意见,一个个都说行。

接着,智罃抓住时机,迅速组织各国代表带来的戚地侍从和卫队,整合成一支诸侯联军。他们结束会盟后,立刻转向郑国,动手在虎牢区域建起了城堡,设立了瞭望墩,并安排士兵驻守。

晋国的大军开拔往郑国,打算在虎牢那地界建城,这事儿眨眼就飘进了新郑的耳朵里。新上位的郑僖公,还是个贪玩的嫩头小子,军事政治那套更是一窍不通。猛然间听到晋国大军压境,还在虎牢那儿大兴土木,摆明了是要对郑国动手的架势,他心里头那个慌啊,吓得不行,赶紧去找掌权的那些大人们,求他们给指条明路,出出主意。

到了这个紧要关头,郑国的大臣们,特别是子罕、子驷、子国这些掌权的大佬,早就把侄子临终时说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楚军远在南方,根本来不及来帮忙。要是还硬着头皮跟楚国站一边,跟已经打到家门口的晋国联军对着干,那之前兄长郑襄公被迫‘光膀子牵牛’的丢脸事儿,可能又要重演了。就是不知道这次该轮到谁去牵牛。

结果如下:接着,子罕、子驷、子国这些掌权的大臣们,用上了郑国老祖宗们擅长的那一套——“两边倒”,他们马上以郑僖公这个侄孙的名义,飞快地派了使者跑到晋国的都城新田。使者们见了晋悼公,还给他递上了求和的信,表达了想再次加入晋国领导的中原诸侯联盟的愿望。

郑僖公的名头被用在了那封“重归晋盟”的信上,但其实这信是郑国那些掌权的大佬们写的。信一到新田,晋悼公看了挺高兴,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郑国想再和谈的请求,两边就这么商量好,重新结了盟。

不过,虽说郑国已经表明了投靠的态度,但晋悼公并未就此打住,还是带着其他诸侯一起在虎牢忙活着建城,他们不停地修建城墙,安排士兵驻扎在那里——

晋悼公这是直接给郑国的君臣撂了句话:要是郑国人再想搞那套见风使舵的把戏,学着以前的郑伯们“晋国强就跟晋国,楚国强就跟楚国,谁强就跟谁”的老路子,那就别怪驻扎在虎牢的晋国大军立马动手,直接杀向新郑。也不知道新郑那城墙,能不能扛得住晋军几下攻打。

肯定的是,晋悼公那动作背后的警告,郑国的君主和大臣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谁也不会傻得去惹晋悼公不高兴。所以,晋悼公点头答应郑国再次归顺,还要订立新盟约后,郑国的头号大佬、当国的子罕就张罗起来。到了第二年,周灵王二年年初,年轻的郑僖公自个儿跑到晋国的都城新田,去见老大晋悼公,两人一块儿把结盟的事儿给正式办了。

郑僖公去晋国那会儿,一路上都是郑国的大臣子丰,也就是大伙儿知道的公子平,丰家的老大,七穆之一,他在旁边伺候着,管着国君的吃喝拉撒这些日常事儿。

郑成公还在的时候,郑僖公,那时候还是郑国的太子,就已经去过晋国的都城新田了,去拜见晋国的国君晋厉公。那次出行,是子罕,也就是公子喜,负责陪着还没当上国君的郑僖公,郑太子恽。不过呢,太子恽那时候年纪小,爱玩,也不懂自己这个身份该有的规矩,对子罕这个长辈,也没多少尊重,老是对他指手画脚的。

但是,子罕性格温和,不爱出风头,碰到事情总是先考虑大局,所以并不会和年幼不懂事的太子恽一般见识。他从晋国出使回来到新郑后,也没特意跟侄子郑成公提这件事。这事呢,后来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接下来的内容咱们接着聊。

0 阅读:3
年轻阿西

年轻阿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