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深圳特区报 2024-03-18 14:52:49

看懂大势才能看懂走势,

看懂走势才能看懂前景。

通过对形势的正确判断,

才能正确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与时代同行、与潮流同步。

如何客观、理性看待当前

中国经济形势及发展前景?

今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专家学者、中外企业家和普通市民认为——看空者必将屡屡落空 看好者必将再次获益》的文章

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

外企企业代表和中外民众

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

结合各自的研究成果、

专业知识和亲身感受谈到:

看空者必将屡屡落空

看好者必将再次获益

深圳前海。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中外专家:

中国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短期困难不改长期向好趋势

从经济规律和历史来看,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袁易明都认为,经济增速要从发展规律和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它与发展阶段结合起来分析才更能说明问题。

陶一桃说,经济体发展水平越高、成熟度越强,其增速是适度而非高速的;相反,正处成长转型阶段的经济体,一般偏于高速增长。当总量足够大时,不太高的增幅也会带来可观增量。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增速大致2%—3%,有的长期1%左右,但这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其发达国家地位及经济总量、人均GDP水平。

袁易明认为,总量增大后,增速逐步回落,这是发达经济体的共同经历。中国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现在1.2万美元,距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又前进了一步,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2023年中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认为,相比美国2.5%和欧盟0.5%的增速,中国这么大的总量却能增长5%以上,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分析,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自身增长,也为全球作出了更大贡献,占全球经济份额超过17%,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

专家表示,中国经济横向对比表现抢眼,但纵向与过去8%甚至两位数增速相比差距明显,这是人们对当前经济增长“无感”的原因之一。同时,结构分化较严重,新兴产业、先进制造、高端服务业等增长较快,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商业零售、低端制造及与房地产关联的建筑、装饰、建材等行业陷入低迷。这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印象,也使一些人感觉“生意难做”。这与股市的普涨性牛市和结构性牛市有异曲同工之处。

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确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郭万达认为,短期看,新冠疫情“疤痕效应”、地缘政治、“脱钩断链”逆全球化等因素,不断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全球经济呈现“潜在增速下降、贸易投资低迷、不稳定性”三大特点;长远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面临大变革、大分合与大转型。

而且,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但专家普遍认为,短期困难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中国拥有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实现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经济更有韧性。同时,综合考虑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供给优势、高素质人才优势,以及不断孕育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积极因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他表示,中国面临逆全球化挑战及产业升级压力,数量型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要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更多转向基础科研、应用技术、金融服务“新三驾马车”。

市社科院《深圳社科智库专报》副主编、博士后张国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宋丁,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韩国籍博士生申文燮等专家学者都表示,中国既有科学的发展战略,也有务实的落地计划,正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不断积聚,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

事实上,正是每逢经济转型关键期,西方舆论便不失时机炮制“中国粮食危机论”“中国数据造假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耸人听闻的论调,数十年来一概如此。

回溯历史,中国经济这艘航母,始终在全球经济的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行,让看空者一次又一次落空。

即便是严峻的2020至202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4.5%,高于全球2.0%的平均水平,呈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特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4至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高于全球,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在发展中国家继续位居前列。

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美国经济学家、《亚洲时报》副主编大卫·戈德曼表示,中国曾创造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一定会再创奇迹。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企业家:

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对经济前景有信心

春江水暖鸭先知。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对经济“肌体”的感受最直接、也最真切。

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说:“近几年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我们对发展前景很有信心。”他认为,中国市场规模大,产业体系全,高素质人才多,土壤好,环境好,整体趋势向好。

“今年我国提出5%左右的增长目标,预期合理,与发展潜力也适应,释放出稳中求进的积极信号。”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董事长贺雪琴认为,中国经济有强大韧性和潜力,虽然短期面临一些困难,但长期向好不会变。“国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我们不仅看好行业,也看好深圳、中国的经济前景,大家劲头很足。”萨摩耶云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林建明表示,国家及省市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创造了加大投入、加强创新的机会。

行业组织的调查结论,与企业家看法不谋而合。

根据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会最新对数十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大部分企业订单充足、经营好于预期,有的企业连续数年保持快速增长。

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实验人员正在调试稀释制冷机。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从全国看,目前中国瞄准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更多新动能正在积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体跃升,企业总数突破200万家。

穿越迷雾,抢抓风口,企业家底气硬、信心足。

TCL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长期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将不断增强,企业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自己强大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

“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大批中国品牌加快走向世界。”创维集团负责人表示,中国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将持续、充分释放,一些新兴产业、一批中国企业将引领全球潮流。

外资企业代表:

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看好中国未来

最近,跨国公司“提质换挡”投资中国的动作频出。

阿斯利康宣布,投资4.75亿美元在华新建小分子药物工厂,上海成为其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

西门子追加投资10亿元,在深圳南山建设全新研发制造基地;

苹果宣布加码中国投资,继在深圳布局中国第二个研发中心后,今年将在深圳新设应用研究实验室;

空客继亚洲首个创新中心落地深圳后,在欧洲之外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投入运营……

西方媒体泛起的“产业转移”“脱钩断链”“安全风险”等杂音,并未吓退外资企业。

“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注入强大信心。”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表示,中国市场蕴藏巨大潜力,投资中国可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我们要不断把最好的创新带到中国生根结果。”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透露,GE医疗中国销售额里中国制造占比已从3年前30%多增至目前80%。

中国德国商会最新调查显示,91%的德国企业计划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54%受访者计划未来两年增加在华投资。

外资持续看好中国、投资中国,源于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源于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及超大规模市场。

“我们离不开中国合作伙伴。”2023年9月,时任空客首席运营官阿尔韦托·古铁雷斯说,约200家中国供应商向空客供货,所有空客民用机型都有中国生产的零部件。

特斯拉、苹果、西门子、亚马逊、沃尔玛、松下等巨头,无一不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进入,共享中国红利,成就一个个更强大的跨国企业。

全球工商界用“勤奋的脚”投出对中国的信任票。

艾杰旭(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在中国已投资80亿元,其中在深圳投资超过25亿元,未来会加大投资中国、投资深圳,与中国共同发展。”

投资中国,惠及全球。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说:“借力中国创新优势,我们将更多‘中国智慧’输向全球。”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中外民众:

中国机会更多,充满向上力量,值得期待

不亲身来一趟,只透过西方媒体,你永远不知道一个活力四射、热气腾腾的中国。

英国青年约翰逊说,在英国总看到“中国这不好那不行”的报道。几年前到中国后,他在多个城市生活并四处旅游,才发现中国基础设施太好了,制造业太强了,整个国家充满向上的力量。

2024年2月16日,两名美国青年首次探访中国,先后打卡广州、深圳等城市,网上记录游玩体验。他们在直播中屡次点赞,“中国交通设施便捷舒适”“广州有欧式风格的街区”“深圳简直就是一座极具现代化的未来之城”……美国网友甚至写下“像从农村穿越到未来”的留言。

最近,美国华裔网络博主TheMonkeyKang在网上直播夜逛深圳美食街、小商品街,侧面展现中国经济活力,引发海外网友围观和热议。有网友跟帖:“深圳朝气蓬勃,中国值得期待。”

中国经济前景看好,吸引越来越多留学生回国就业、创业。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陈晓,现在深圳一家科技企业上班。本来,美国多家企业给了她工作机会,但她还是选择回国。“中国新兴产业已经与欧美并驾齐驱,甚至可能超越,我觉得在中国的机会更多。”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赖犁 摄

今日中国经济,活力涌动。

以秒计,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求解特定数学题只需百万分之一秒。

以分钟计,北斗系统被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7000万次。

春节假期,国内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春节档电影票房80.16亿元,总观影人次1.63亿,均创历史纪录。

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同比增长8.7%……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一个更具活力的中国,热情拥抱世界,拥抱未来。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