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称帝是为了抢占什么样的风口?为何一称帝其队伍就分崩离析?

江樵品史了 2025-02-13 19:33:02

197年春,袁术用河内人张炯之符命,在寿春称帝。

那一年天下已乱成了一锅粥。孙策带军队剿着严白虎等豪帅山贼;袁绍正为了大将军的名号和曹操争得不可开交;刘备暂驻小沛,谋划着反扑夺回被吕布抢去的徐州。而曹操则因霸占了张绣的嫂嫂被张绣反杀,曹军一败涂地。

突然间,传来袁术称帝的消息,世界突然间变安静了。

大家都还在桌上为了各自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可袁术倒好,冷不丁过来把桌子给掀了!

有人说袁术这不是称帝。

袁术僭号,自称仲家。

“仲家”,就是“天下老二”的意思。所以袁术并不算当君主称孤。只是自称老二,这能算称帝吗?

但僭越就是僭越,这又是设置公卿,又是修筑祭坛的,意图还是不要太明显了吧?事都做了,还自称老二,袁术也好意思?

接下来袁术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在天下诸侯的几轮围攻下,还不到两年袁术就被打得犹如丧家之犬。为了让自己有个立身之处,袁术不得不将“天命”转赠给袁绍,换得袁绍愿意接受自己的投奔。

199年,在投靠袁绍长子袁谭的途中,袁术被老对手曹操截断去路。自感走投无路的袁术忧愁懊恼而死。

对于袁术称帝的原因,人们有众多猜测:有人认为袁术称帝的野心由来已久,袁家人个个都想称帝;有人认为袁术称帝是为了更好地分封笼络下属,搞好团队建设。然而综合种种迹象来看,似乎是袁术在占据淮扬实力大增之后,试图创造新风口促使势力实现新一轮增长,从而以更大的优势北上,与袁绍曹操刘备等人逐鹿中原。

只可惜,袁术玩砸了,他不仅没能创造并抓住新风口,反而因战略误判而掉到了坑里。

袁术

184年,黄巾军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让“汉德已衰”的论调再一次被提上台面。

当时的情况也很清楚,地方豪强纷纷崛起,吞并了大量土地人口,甚至有架空地方官府,减少朝廷赋税来源的趋势。凉州等地的割据势力日益崛起,让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减弱。而形势如此危急,东汉君主却还奢靡无度,巧立各种苛捐杂税,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人们也做过一番探讨和分析,得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汉朝已经日薄西山,即将寿终正寝。比如袁术认为“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不光袁术,连一些东汉宗室比如刘焉也试图自立称帝。而在江东,鲁肃等人也得出“汉室不可复兴”的结论。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汉朝暂时不会亡,但也时日不多了。比如曹操,仍旧顺应人心,表面上尊崇天子,将汉献帝迎到许都。但实际上他正试图将汉献帝削弱围傀儡,让自己成为权臣,离篡汉差不多也仅有一步之遥了。

第三种观点,则是誓与东汉共存亡,一心实现大汉中兴。就比如杨彪、孔融、荀彧等追随汉献帝。这帮人的实力也很强,曹操当初就靠“兴复汉室”的旗帜获得了一大批士人的支持,从而让其由一个起步迟、底子薄的小诸侯,迅速发展为平定北方的霸主。

在汉末,这三种观点都各有一帮支持者,他们都努力引导局势向自己所设想的那个方向转变。

而对此,袁绍和袁术观点却有所不同,这让他们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1年,在讨董联盟的吃喝联谊中,袁绍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和幽州牧刘虞混熟了之后,想将刘虞拥立为新君主。当时汉献帝刘协年纪尚小,且是董卓所立,受其控制。

要想与董卓对抗,最好拥立新的君主。刘虞岁数大、辈分高,在东汉宗室中说话很有分量。此外刘虞年纪大、能力平庸,拥立为国君也容易掌控。

袁绍费老大劲说服其他势力,试图联手给刘虞来个黄袍加身。当然袁绍也极力争取袁术的支持。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嘛。

于是袁绍给袁术写了封信,其中重点提到:

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见戮,不念子胥,可复北面乎?

只有拥立国君,讨董联盟才具有合法性,具备和董卓分庭抗礼的实力。董卓都杀了袁氏一门,凭什么还听他的摆布?

袁术回答倒也干脆:

不因此时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图於此,非所闻也。又曰'室家见戮,可复北面',此卓所为,岂国家哉?

袁术的意思也很清楚,讨董就讨董,这是勤王的事,你换个新君又是什么剧情呢?

表面上来看,这两兄弟的话都有道理,但立足现实就会发现有点不对劲。袁绍认为讨董将会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如立个新君有利于双方就这样对峙下去。并且立了新君还有利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做法似乎是很靠谱了。

而袁术的讨董速胜论未免就有点不太现实。董卓的势力可是他们能轻易消灭的?袁术之所以这么说,证明其早已心存异志,不愿意拥立一个成年的国君。

由此可知,与袁术东汉将亡的论调不同。袁绍在想法上和曹操大体一致,认为东汉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观点上的分歧,成为兄弟两人分道扬镳,难以合作的根源。

这对双方而言,这都是战略上的巨大失误。如果袁绍袁术联手,横扫天下基本没问题。

后来官渡之战时,曹操在前方与袁绍恶战,不就是担心孙策从江东进攻吗?要是此时袁术的势力还在并且积极与袁绍配合,曹操基本上就败局已定。

可称帝的想法此时已经在袁术心中扎下了根。

袁绍的想法更为温和一些

其实从袁术的角度来看,他的想法也具备某种合理性:

既然“汉德已衰”,东汉大厦将倾。那么接下来谁将是天命所归呢?

袁氏四世三公,实力雄厚,在群雄之中,难道不是天花板一般的存在吗?如果袁氏不能代汉,那么还有谁具备这个实力与资格呢?

所谓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如果哪天东汉朝廷突然垮台,袁氏若是因为未做准备,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岂不可惜?岂不危险?

所以站在这个战略推论的基础上,袁术做点称帝的准备,是不是很合理?

既然有了称帝的打算,接下来袁术就开始做起了功课。

袁术引用了“五德终始”学说。

又以袁氏出陈为舜后,以黄代赤,德运之次,遂有僭逆之谋。

袁术拼命证明,袁姓出陈,而陈姓又是舜之后裔,所以袁氏应该是舜的后代,属于土德。按照邹衍的五行学说,土德在火德之后。以袁氏的土德替代东汉的火德,是不是就顺理成章了?

接下来是搬出谶语。

又见谶文云: “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可谓是由来已久,刘秀就靠着这句话平定了中原。于是袁术从故纸堆里将这句话找出来。他认为袁术,名术,字公路。这“公路”嘛,不就是“途”吗?再玩个谐音梗,不就成“涂”了?于是袁术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代汉的“当涂高”。

袁术不仅仅找理论支持,还搞实体认证。他从孙坚手中抢得了传国玉玺。

孙坚打入洛阳后,在清理汉宫及宗庙时在一处深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

袁术得知后,便想办法将传国玉玺抢了过来。

闻孙坚得传国玺,遂拘坚妻夺之。

这样袁术称帝,合法性就陡增了。

孙坚拿到玉玺没高兴几天就被抢了

到现在,袁术基本上已经集齐了称帝的各项条件,但他还缺一个“势”。

兵法有云: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湍急的流水,之所以能够将石头冲走,就是靠着一股势能。

所以要把事情干成,也得要会造势。

在称帝这个领域,袁术想要成功,就得具备远胜过其他诸侯的实力。但前面说了,论名气他不如袁绍,论军事能力他不如曹操,论地盘他也不如公孙瓒。

那么袁术的“势”就来自于发展之势。

他避开了中原占据了淮南及周边地带。

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人口众多。在这片富庶之地,兵源和粮草来源统统不用愁。袁术在这里很快就发展起来,大批中原人士前往投奔,其麾下一时间人才济济。

经济优势和兵力优势,让袁术迎来了巅峰时期,他拥兵近二十万,占据扬、豫、徐三州十一郡。其势力范围曾一度超过了袁绍。

在这种形势下,袁术应该会想起两件事:

北上中原和称帝。

如果顺利的话,这两件事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在中原势如破竹自然会有利于袁术坐稳位置。而称帝之后,又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资源,转而又促进其在中原的发展。

事实上,袁术已经开始在中原取得一些进展。196年袁术北上徐州攻打刘备,在占领了广陵郡之后,安排部属吴景任广陵太守。

立足淮扬富庶之地,手下人才济济,经济人口地盘在天下诸侯中数一数二,以四世三公的身份升级为君主。这样的一手好牌,北定中原岂不是手到擒来?

既然“势”已至此,袁术有什么理由不顺“势”而为?

于是袁术就抓住这个最有利于他的机会称帝了。

他期待这是一个专属于他的风口。

袁术势力范围

离开袁术的主观视角,我们分析下袁术思维究竟是否具有合理性。

但凡要干成一件事,至少需要两个因素: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

先看看袁术的外部环境。

对于袁术而言,所谓的外部环境,就是看当时天下人是否能够支持或者至少默许其称帝。

在当时也没有什么民意调查,只能退而求其次,看他的对手发展情况。

袁术认为汉德已衰,反对他的必定就是那些支持兴复汉室的一批人。

这些人当时势力如何呢?

我们只看看曹操打出“兴复汉室”大旗后的效果:被誉为三国第一名士的孔融前往投奔;颍川集团代表人物荀彧和陈群前往投奔。荀彧和陈群给曹操提供了人才、资金、粮草等多方面保障。而孔融曾作《六言诗》向天下士人推荐曹操:“曹公忧国无私。”曹操由此打造出了一支天花板级别的创业团队。

曹操一时间名闻天下,197年正月,割据宛城要地的张绣在曹操的讨伐之下直接不战而降。在这种形势下,曹操即将迎来一波大的扩张,此后不到两年时间内就将具备与袁绍在官渡决战争夺北方霸主的实力。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拥护汉室的士人还挺多,他们的实力强大到足以推动曹操由一个小军阀成长为北方霸主。

换个角度来看,那就是反对袁术的势力实在太强大了!

种种迹象表明,袁术有关“汉德已衰”的判断就是错误的。

连出发点都错了,接下来的行动岂不是谬以千里?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然有一种强者是不在乎环境的。

只要自身实力够强,环境有没有利都无所谓,就是这么硬气!

但袁术并不属于这类人。

1、袁术军事能力太弱

袁术称帝后,派遣大将张勋、桥蕤等人与韩暹、杨奉一道,率步骑数万,分七路进攻吕布。吕布说服韩暹、杨奉反叛,并在下邳将张勋所率袁军主力杀得大败,袁军被彻底击溃,战死、溺死者不可胜数。

曹操亲率大军讨伐袁术,袁术得知后竟然都不敢迎战,直接渡过淮河就跑。留下桥蕤等四将镇守蕲阳,结果四将都被曹操斩杀。

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

一连串的军事失败,直接让袁术的优势荡然无存,一夜回到从前。

2、袁术吸引不住人才

袁术这个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根本留不住人才。

190年,董卓将汉献帝迁到长安,尚书郎华歆逃往了袁术所在的南阳。

这么难得的人才,照理是应该给予厚待,好好使用。但袁术偏不:

时袁术在穰,留歆。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歆欲弃去。

华歆赶在袁绍之前劝袁术起兵讨董,这样就能占据先发优势,说不定讨董盟主就是袁术的了。可这么好的战略,袁术都不能采纳。华歆感觉自己根本就没被重视,于是惹不起躲得起,一走了之。

沛相陈珪,是太尉陈球的侄子,与袁术是儿时的伙伴。这么铁的关系,人家陈珪却就是不愿意投奔袁术。因为袁术为了争取到陈珪,竟然在下邳将陈珪的次子陈应扣作人质,逼迫陈珪归顺。

这怎么看怎么像梁山好汉拉人入伙的搞法,可见袁术还是用的江湖那一套,自然令天下士人嗤之以鼻。

并且就算袁术能够得到人才,也不能够人尽其才。

袁术称帝之前,曾经有两位谋士劝阻过。

主簿阎象说:

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大致意思是,袁公您虽然家世显赫,但是总比不过姬发他们吧?汉室虽然衰微,但却没有商纣王那么残暴不堪吧?所以您这是要搞哪样?

谋士张承更是直言相告:

若陵僭无度,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

如果超越本分,要干些违背天下大势的事情,那么就会被众人唾弃,干啥啥不成。

道理很清楚,言语很直白,但袁术他偏就要一意孤行。

这样的性格和胸怀,怎么能够留住并用好人才呢?

3、袁术不善管理

袁术管理水平之差,已经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不修法度,以钞掠为资,奢恣无猒,百姓患之。

为什么会如此?

就是因为袁术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些类似春秋时晋国的六卿制度。

六卿共同掌握着晋国的上中下三军,平时便代晋国国君出征。

正是这种充分授权,充分激发出了六卿的积极性,初期六卿势力还不强大,为了各自家族的发展,他们相互合作一致对外,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袁术如法炮制,给了孙坚等部将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潜能,在讨董、占据豫州,经营淮南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充分的自主权,也给了部将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攻城略地的同时,他们抢人、抢钱、抢地盘,疯狂地扩充着自身势力。

而这也便是这些部将“不修法度,以钞掠为资”的原因之所在。而孙坚也能在攻占洛阳后,心安理得地将传国玉玺据为己有。

这种发展模式,如果不加控制,必定会导致尾大不掉。晋国的六卿,就是通过一次次战争刷战功,谋求国君封赏,发展自身势力。晋国国君在战争中收获甚微,大部分战果却被六卿侵吞。国君愈弱而六卿愈强,最后导致三家分晋的结局。

而袁术手下的将领同样快速发展起来,同样也变得尾大不掉。

于是孙策私自打下了江东,割据一方,并在袁术称帝后选择与其决裂。吕布也拒绝了袁术联姻的提议,并把袁术的使者送到许昌,被曹操所杀,回头吕布成为袁术最大的敌人,击败了袁术的七路讨伐大军。199年,袁术走投无路想投奔过去的部曲雷薄、陈兰,竟然也惨遭他们的拒绝。

这些下属起初在袁术的羽翼下成长,但后来实力变强后没有一个愿意搭理袁术的。

可见袁术的充分授权的管理方式,虽然在前期给袁术带来高速增长,但到了后期却导致了整个队伍的分崩离析。

不仅管不住军队,连女人都管不住。

司隶冯方女,国色也,避乱扬州,术登城见而悦之,遂纳焉,甚爱幸......诸妇人因共绞杀,悬之厕梁,术诚以为不得志而死,乃厚加殡敛。

袁术极其宠爱一位冯夫人,其余妇人因为吃醋将其挂在了厕所横梁上,袁术无可奈何,只认为她是不得志而死,将其厚葬了事。

袁术的管理日益失控

原先主观地认为东汉朝廷即将倾覆,袁术想借助自身实力抓住新的发展风口。

可没想到他的见识、实力和现实世界脱节了。

明知违背了大势,与天下士人为敌,袁术还非要强行出头。

可任性的袁术却没有那个本事,军事能力、人才使用、队伍管理各方面都拉胯。

在这种情况下,称帝对袁术而言,不仅没有带来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反而带来一大堆负面影响,这些不利因素慢慢将袁术好不容易积累的一点发展优势给耗费得干干净净。

199年,袁绍在各路讨伐军队的进攻下,越来越弱,直至走投无路、众叛亲离。

为了能活下去,他只好将帝号转送给袁绍。袁绍勉强接受了。袁绍的长子袁谭担任青州刺史,便派人接袁术去避难。

没想到曹操派刘备、朱灵军拦住袁术的去路,迫使袁术重新退回寿春。

但袁术都这样了,袁绍也没打算耗费点兵力将其救出。

毕竟袁术是众矢之的,袁绍也有所顾忌啊。

可以想象,在曹操的围剿下,袁术作为逆贼,其下场将极不乐观。

袁术被围困得弹尽粮绝,想喝点蜜水解渴,但此时袁军物资匮乏啥都没有了。袁术悲愤交加,大声叹息道:

袁术至于此乎!

而后袁术呕血斗余而死。

自信爆表、误判形势、一意孤行,最后导致一败涂地。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