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只把中央军委和中宣部带进了中南海?

古扎尔聊历史 2023-06-20 15:01:09

1949年元月,中国国内形势已渐渐明朗。申伯纯等3人在中央指示下,提前赶赴北平,做各种准备工作。次月,他们收到周总理的电报,将中南海与北京饭店接手下来。

那时的中南海由于长时间无人打理,内里荒草丛生,垃圾满地,环境非常糟糕。负责驻防北平的张明河特地向齐燕铭申请全面清理和排雷此处,齐燕铭应允后,他马上开启相关工作。

清扫总共进行3月有余。同年5月,中南海恢复昔日皇家御苑的风采,等待中央领导人的入住。

1949年6月中旬,毛主席从香山进入北平,将菊香书屋当作临时居所,在那里同各界人士共商建国大计。同年9月,毛主席正式移居菊香书屋。

此处为一座标准四合院,院中古树林立,环境幽雅。毛主席住在北房东侧,两间屋子打通,放置木床和书桌,日常在此工作、休息。

随后,中央办公厅也紧跟着搬入中南海。因为时间紧迫,所以没有大修,他们只能勉强选择几座整齐的院落为办公室,宿舍则是角落里散乱无序的小房,居住与办公环境均略微糟糕。

在此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是,为何得到毛主席准许,进入中南海办公的只有“中央军委”和“中宣部”?前者是在居仁堂,由聂荣臻主持;后者则分布在庆云堂附近,距离著名“红色殿堂”怀仁堂很近。

多年后,陆定一的儿子陆健也和来访者说到该问题。他表示,实际上从林彪昔年所言之话中就能找到“答案”:政权夺取全靠枪杆子和笔杆子,将其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大师”当属毛主席,而中央军委即是“枪杆子”,中宣部为“笔杆子”。

毛主席对两者的“重视”就是问题最好的回答。在毛主席的观念里,不仅战争时代要一手抓“武装”,一手抓“宣传”,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二者。它们是稳固“江山”,引导全民族意识形态的根本关键“工具”。

01,“一根枪杆子”要紧抓:一条口号贯穿中国革命几十年

中共组织成立最初,领导人的主要精力皆放在宣传“主义”和工人组织方面,可一个没有“枪杆子”的政权确实容易充满遗憾。

直到黄埔军校成立,中共组织方慢慢意识到“枪杆”的重要性。黄埔军校的学生们由国共两党合作训练而成,他们与旧时代的军阀截然不同,没有那些旧习气,敢于战斗,明白自己在为谁战斗,他们的一切都是崭新的。

1924年,周总理到黄埔军校赴任,不只选取中共党员至各部门任职,而且代表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黄埔军校内中共成员,扩大党在学生间的影响。同时,中共组织领导革命武装队伍,成立军事委员会,开展军事方面工作。

1926年,中共通过党内首份军事运动文件。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属于彼时中共组织的武装力量十分弱小,是以如何改变困局,继续革命便成为中共领导必须思考的问题。

1927年,在湘潭五县考察农民运动的毛主席似乎看出什么,说出革命并非请客,也不是绣花做文章,不需要雅致,不需要从容与谦让;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行动,而农民革命则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农民若没有极大的力量,那么他们势必不会成功的结论。

如此话语,直接点破革命的“本质”为“暴力”。暴力行动的基础就是“枪杆”,虽然毛主席当时未曾说出那句名言,可他的思想已然产生这样认识。

同年7月,毛主席在党中央政治常委会议上提出“上山”与“投入军队中去”的策略,明言“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反之则容易产生隐患。”

对那时的毛主席来说,“枪杆”已无比重要,甚至关系到全局胜败。

月余后,毛主席在中共召开的紧急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政权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观点,令中国革命理论与斗争方式出现巨大突破。登上井冈山后,他继续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入思考。

毛主席告诉大家,红色政权存在的基础条件就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他认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乃中共与割据地方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重要思想之一。

红军落脚陕北,全民族抗战慢慢取代土地革命变成时代“主题”。毛主席再次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强调:“中共党员不争个人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人民的兵权,民族的兵权!”

他说劳动人民已上了反动统治阶级数千年的当,很难自主看清枪杆对他们的重要性;劳动人民被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全民抗战推上“战争舞台”,中共理应成为战争中自觉的领导者,为人民群众拿起“枪杆”,努力抗争!

正如美国上将马歇尔感慨那般,中共领导下的延安,听到最多的词语就是“人民”,这是中共胜利的原因,也是一种极深的感情和最终的信念。中共“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

许多年后,向解放军投降的郑洞国偶然路过北京,得到萧劲光的款待。席上,萧劲光提出希望郑洞国能为人民做一些事情的建议,郑洞国欣然采纳。

在上海养病期间,他专门朝中共传达参加新中国建设的渴望,毛主席推荐郑洞国出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不久,毛主席请郑洞国用餐,郑洞国称赞毛主席的思想理论水平,毛主席笑着反驳郑洞国,说:“其实,拜人民为师,才是最灵的。”

或许,毛主席就是想用这句话告诉郑洞国等人,中共取得最后胜利,关键不在于枪杆子硬不硬,而是因为中共站在人民的立场,代表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毛主席依然紧握为人民打仗的“枪杆子”,赢得一场场胜利,并利用“人民的枪杆”,缔造一个全新中国。而“紧抓人民的枪杆子”的口号也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几十年,乃至更遥远未来的重要思想与历史经验。

02,“一根笔杆子”也要抓牢:报纸也曾是中共抗战一支“生力军”

相较于“枪杆子”的出现时间,“笔杆子”明显更早对毛主席产生启示和影响。

国民党一大后,毛主席经汪精卫推荐,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一职。不过由于国民党并不重视宣传这方面,故而毛主席接手的宣传部犹如死水一潭,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也没有规律,甚至“走”不出广东。

对此,毛主席做出一系列改变:他先以宣传部的名义在上海开办交通局,且以此为据点,逐步于当地展开宣传工作;

接着,毛主席主持整顿国民党内部宣传工作,创办一系列有利于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的报刊,令国民党的宣传一下子颇具声势起来。

可能就是这段经历,让毛主席完全看清楚新闻宣传的重要性。抗战开始,毛主席即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一批党的重要报刊,对其展现高度关心与绝对支持。

他再三强调抗日报刊的作用和意义,明确提出“报刊使命便是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同时,毛主席不忘指示各敌后解放区也创办报刊,扩大中共宣传影响力。

1940年,延安中共广播台利用周总理带回来的广播发射机创办中共第一座广播电台;转年,毛主席听闻广播台缺少唱片,立马将自己收藏的20多张唱片全部送到广播台,供他们使用,且当面叮嘱广播台工作人员,务必办好广播。

抗战结束,中共新闻事业在毛主席的关心与指导下,得到空前发展。但毛主席并未就此满足,反而开始思考如何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他将目光放到具有进步思想或政治中立的中外媒介上,做好国统区新闻界人士的统战工作,加强与新闻界人士的联系,向他们宣传中共的正确主张,时常寄去一些重要稿件,请求他们帮忙发表。

此外,毛主席也向中外媒体发出欢迎他们来解放区、八路军和解放军内部采访的邀请,多次亲自接受中外记者访问,成功将中共声音和中共情况推广至全世界,为中共抗日斗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在毛主席看来,“笔杆子”就是不亚于“枪杆子”的“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利器。他在乎新闻的时效性,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注重把握新闻宣传在某个时期的重点,要求宣传内容必须切中要害。

他说,必要时,一定要调动一切力量,对敌人展开新闻舆论攻势,如此才能令敌人的阴谋彻底破产。

毛主席强调,新闻内容不能固化,而是要随机而变,且新闻语言要准确、生动、鲜明,提倡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得老百姓喜欢的文风。

在他的新闻宣传策略指导下,中共新闻工作确实在党的战斗中发挥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成为“抗战一支生力军”。

03,出人意料的“新闻记者”:“新媒体”鼻祖竟是他

除此外,鲜少有人知道,其实毛主席心中一直有两个职业愿望,一是老师,二就是记者。他多次讲过:“我也想为报纸写一些文章,可要把主席辞掉才行;我可以开辟一个自己的专栏,当专栏作家。”

而他这般说,也确实有这般做的底气和能力;更有趣的是,如果深入了解毛主席的“新闻风格”,便会诧异发现,原来现代“新媒体”的鼻祖竟是他老人家。

在创办《湘江评论》时,毛主席为自己的“媒体”做出一个清晰定位:不谈金钱,不讲女人,也不说家庭琐事,他狠狠抓住时代痛点,直指当下时局,鞭挞时弊,鼓吹革命,极力宣传新思想。

当陈独秀被军阀关入牢狱,年轻的毛主席在《湘江评论》大呼“陈君精神万岁”,直言“政府没有胆量处死陈君,即便陈君死了,陈君的精神亦不会损伤半点儿。”

如此激烈迅猛的文字,谁又敢说不是新媒体的风格?能在短时间内用绝对的激情点燃每一位读者的情绪,叫人不由自主与他同仇敌忾,深觉他所言在理。

当毛主席谈到妇女权利,他是这么说的:诸位,我们都是女子,我们更沉沦在苦海!我们都是人,为什么不许我们参政,不许我们交际……苦!苦!自由之神,你在那里,快救我们!我们在今天醒了,我们要进行女子们的联合,要扫荡一般破坏我们精神自由的恶魔!

呐喊、狂热、有理有据,是不是很像示威的口号,带着十足既视感,使得读者一看,即好似来到妇女受苦的现场?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哪怕不懂文化的老太太,也能轻松听懂他要表达的意思。

而这些,不亦是新媒体的特点?

在毛主席的极力运营下,《湘江评论》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而他的无畏与向湖南军阀的直接挑衅,毫无意外得到对方关注,被对方强行关闭了《湘江评论》。

但毛主席是谁?就算湖南军阀封再多报刊,也阻挡不了他那一腔为革命而生的热血。他继续在别的杂志社发表激情洋溢、煽动性强的文章,并联合学生发动游行,以实际行动对抗军阀。

虽然那一回,年轻的毛主席失败了,可他并未就此看低新闻的力量,看低新媒体语言的力量。

往后的岁月中,毛主席仍旧继续着新媒体,用言语影响一支军队,一国民众。

他在革命最困难时声嘶力竭地呐喊:“我们不但必须打败一切内外反动派,而且肯定能打败!天空出现乌云只是暂时,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在前方!”

他和年轻人在一起,鼓励年轻人:“世界不只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正处于兴旺时期,犹如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在你们的身上。”

他强调:搞社会主义不能让羊肉不好吃,不能让南京板鸭、云南火腿不好吃,不能让物质的花样和布匹变少了,羊肉不一定按照马克思主义去烹制,但在社会主义社会,羊肉与鸭子理应更好吃,更进步,如此方能体现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进步,否则我们在羊肉面前就要失去威信……

他的言语通俗幽默,他从不强求别人帮他去拼去凑,去闭门生造,他随随便便说出一句话,就是极具新媒体风格的至理名言。他没有句句真理,他只是步步踏实,自觉坚持地站在历史转折点上而已。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究竟何时进驻中南海?长期存有争议》

《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来历与演变》

《毛泽东是如何当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

《抗战时期毛泽东巧用新闻宣传利器》

《新华社首席记者毛泽东,居然是“新媒体”鼻祖》

0 阅读:4
古扎尔聊历史

古扎尔聊历史

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