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 Koguryo
又作高句骊、句丽或高丽丽。据中国古文献和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东发现的《好太王碑》记载,传说高句丽的始祖朱蒙(即东明,又称邹牟)“出于夫余”,又说“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54517d00b69ac836af229b73afffb2.jpg)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汉朝玄菟郡境内建国,初都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山城),《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传》载:“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
高句丽建国初期,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浑江、鸭绿江中游一带。其居民以狩猎畜牧为主,兼营农耕。国中大户不耕作,坐食下户供给的米粮鱼盐。不设牢狱,有罪者由众人评判后杀戮,妻、子没为奴婢。高句丽人好清洁,善歌舞,习战斗。民俗厚葬,随葬品多有金银财宝。
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同时为了加强防卫,又于城北修筑尉那岩城(后称丸都)。
东汉时,其活动范围扩大,北至夫余南界(今浑江上游一带),南抵萨水(今朝鲜清川江),东向征服沃沮(在今朝鲜狼林山脉以东),濒临日本海,西达第二玄菟郡(今辽宁省新宾县)一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756f4bb89d93e877067d6195c8d75a.jpg)
王莽时,令高句丽王驺发兵助朝廷征匈奴,驺不受命,以兵攻辽东,杀王莽辽西大尹,后驺被莽东城将严尤诱杀,并贬高句丽王为下句丽候。
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恢复与东汉的册封关系,光武帝复其王号。
公元1世纪中叶,高句丽王宫在位时,发兵进攻东汉玄菟郡,迫使该郡治所自今新宾西迁至今抚顺市区一带。其后高句丽逐渐扩张势力,中原人多有迁徙或并入其境内者,国势日盛。
2世纪末,东汉政局混乱,公孙氏在辽东割据自立,高句丽受其管辖。曹魏建立以后,高句丽与公孙政权同属于曹魏。建安二年(197年)公孙政权与高句丽发生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三年(198年),高句丽复兴,山上王扩建尉那岩城(或称丸都城),修筑大型宫殿。九年(204年),公孙康乘高句丽统治者争夺王位之际,出兵东向,攻破其王都,迫使新王伊夷模东迁。
伊夷模死,宫曾孙位宫嗣立为王,向西发展势力,曹魏正始三年(242年),位宫攻打辽东的西安平(今辽宁省丹东市东北),被魏幽州刺史毌丘俭所破。七年,毌丘俭攻下丸都,刻石纪功而还。
十六国初,高句丽与前燕争战不已。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前燕王慕容皝率兵攻高句丽,次年大败之,复毁其国都丸都城,得大量珍宝、人口。高句丽王钊奔逃,后为百济所杀。其国力大衰。
从东汉末到晋时代,由于高句丽迭遭公孙氏、毌丘俭、慕容皝等多次打击,国都屡遭焚毁,活动范围日蹙,邻近日本海的沃沮等地被曹魏夺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56459c53966453a58e61fd40eeb253.jpg)
后慕容氏问鼎中原,高句丽再度复兴,5世纪初占据后燕辽东、玄菟两郡。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长寿王将都城由国内城迁到大同江畔之平壤,该都城由平壤城(原汉乐浪郡郡治)、青岩里土城、大城山山城和安鹤宫构成,即所谓的“三城一宫”(今朝鲜平壤一带)。到了5世纪30~70年代,高句丽活动范围大致北到夫余内地(今第二松花江上游一带),南达今韩国汉江以南,西濒辽河,东临日本海。
高句丽移都平壤后,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攻城略地,征战不已。北魏延兴五年(475年),高句丽攻陷百济都城南汉山城,迫使百济迁都熊津,高句丽遂据有汉江流域。北齐天保二年(551年),百济联合新罗复夺汉江流域,竹岭以北十郡之地(今朝鲜半岛江原道西部一带)亦为新罗夺取。婴阳王时,高句丽转而联合百济,与新罗争夺汉江流域。
南北朝时,高句丽一直与中原北朝各王朝通使往来,奉表进贡方物,接受册封。北魏一代,凡高句丽王嗣位,一般皆拜封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或有加使持节者。北齐乾明元年(560年)封其王为高丽王,自此高句丽也称高丽。
隋朝建立后,与高句丽多有战事。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杨坚命汉王杨谅攻伐高句丽,因乏食疾疫,被迫还师,高句丽也遣使谢罪。大业七年(611年)、九年(613年)、十年(614年),隋炀帝杨广三次以其“藩礼颇阙”,亲征高句丽,然未能击破之,却因连年兴兵激化了社会矛盾,酿成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cca0983c946bea77344fe8fb18bc46.jpg)
唐武德七年(624年),廷议高句丽地位,以为高句丽“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遂复属国旧制。
从6世纪中叶以后直至高句丽灭亡,高句丽的东、西、北部的活动范围没有太大变化,南部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西段控制线大体在以北汉山城为中心的汉江下游流域,东段当在今朝鲜江原道安边一带。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西部大人渊盖苏文拥兵政变,掌握实际统治权,又联合百济对抗新罗。新罗处境危殆,遂请唐朝干预。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双方互有胜负。此后,战事频仍,唐略占上风。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将李勣率大军攻占平壤,高句丽亡。唐于其地置安东都护府(府治在今朝鲜平壤市)。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7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